那一年,我的高考故事
与现在的学生家长动不动要在高考时给孩子进补和准备特别的“锦衣玉食”不同,从小贪吃的我也曾在高考前幻想当天会吃到什么呢,但实际上当天我却着实的失望了。在北方的家庭早上的清粥小菜是很普通的早餐,而我则仅仅是多了一个鸡蛋,正因为此我的高考记忆也显得特别的“寡味”。在第一天考完语文的那个中午,当我知道要去奶奶家吃饭时也曾再燃起一丝幻想,但是当一进屋打卤面出现在面前的时候,我觉得一切都没有幻想了。今天想来这样的一种方式却是我们这个时代尤其该推崇的,尽量为子女在高考那天营造普通一天的感觉,而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不饿”的感觉最适合头脑的发挥。
对于高考这座独木桥而言,千军万马之间一分的差异往往被认为是可以“绝尘千里”的差异,而我在考前参加一个来自省一级重点高中老师的辅导班时,这名老师却给出了这样的一个数据,在每年理综合的试卷中都有一道“最难”的答题,历年阅卷的经验就是大部分的学生做了没得分,一小部分的学生没做没得分,极少数的学生做了得分,这三种人被这位老师概括为“傻子”“普通人”和“天才”,“总有一些题是给那些上北大清华的人做的,你如果不是天才,那么最优的方案就是不做它”。
那年理科综合的最后一题正是这样,我自认还是理化学得不错,看了那道题后我还是选择不做,果断放弃这道27分的大题,而用这段时间详细检查了前面题目的答案。那天出考场,谈及这道题难解的种种陷阱,一个同学却兴奋地说其解出来了,这曾让我当时无比郁闷。而在出分数后,300分的理综我拿到253分,而那位同学只拿199分,问及班里学习最好的同学,她详解了那道题,只在最后几步出了计算错误,费了很多心力但结果是只拿到2分。
与其去猛抓获取不是你的那些,不如紧紧握住已获得的,高考如是,生活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