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粽子
看见姥姥昨晚泡了红小豆,以为她要煮粥,可又见她拿出深绿色的苇叶,黄绿色的马莲。我恍然大悟,原来姥姥是要包粽子了。
萌萌,你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姥姥一边问我一边把昨晚泡好的江米、红小豆,还有用许多调料腌制好的半寸见方的肉块儿,摆放在桌上。当然知道。我得 意洋洋地答道,据说将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是为纪念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楚怀王不听屈原的联齐抗秦主张,屈原在报国无望的情况下,抱石投汨罗 江,以身殉国。江两岸的村民得知这一消息,蜂拥般的来到江边,男人们划船奋力打捞,妇女、儿童和老人们则将苇叶包成的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饥肠辘辘的鱼虾蟹 有损屈原的身体,这便是端午节龙舟竞渡,吃粽子习俗的来历。
萌萌真棒,懂得知识真多,那你过来,来看姥姥怎么包粽子。我和姥姥来到厨房,把马莲、苇叶放在开水里煮了大约三分钟,马上把它们从热水里捞出来,放到 冷水里冷却。为什么要放到冷水里冷却?姥姥笑眯眯地对我说:原来你也有不懂的问题啊!好,我告诉你,那是为了防止苇叶和马莲变黄,要不然不就不好看 了吗?姥姥把从冷水中捞出的两片叶子的正面(没茎)一上一下地排好,沾上水,双手抓住叶子,向后对折成漏斗形(底部无洞),左手托住卷好的苇叶,右手拿 勺挑进三分之一的米,再放入甜丝丝的大蜜枣,盖上一层江米后,右手抓起苇叶的上半部,左手拍打苇叶的底部,这么做是为了让粽子的漏斗装得满满的,用多 余的叶子盖上顶部,再用马莲捆绑结实,在粽子上系一个蝴蝶结。姥姥,我还想吃肉粽呢。别着急,慢慢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肉粽子、豆粽子、甜枣粽子 全都装进了锅里。当粽子装进锅里三分之二时放水,水没过粽子一寸高后盖上锅盖,用大火烧十分钟后,高压锅发出咝咝声,再盖上阀门,改换成小火,这时, 满屋就已经开始飘动着粽子的清香。
我的心像阀门盖一样跳动着,呼吸着粽子叶的清香。期盼着,期盼着,这锅粽子赶快煮熟,耳旁仿佛听到:桃儿红,杏儿黄,五月五,是端午;苇叶香,飘满堂,粽叶香,包五粮;剥个粽子裹上糖,幸福生活万年长的祝福声。
一个小时后,姥姥打开锅盖,我迫不及待地剥开粽子,放到嘴里,啊!真好吃。
年年过端午,岁岁包粽子。可在忙碌的人们对各种节日都日渐疏淡的今天,小作者却以包粽子为题,为我们上了一堂民俗传统课。
虽然文题为包粽子,但文章的内容没有简单局限在包上,而是巧妙地扩散铺呈了有关端午节来历的内容。不仅丰富了笔墨,还提升了粽子的含金量,这 部分内容是以人物对话引入的,非常自然。接着又以姥姥的一句话(第三自然段首句)适机的将内容过渡到包,这部分内容作者重点抓住了姥姥的动作,关键程 序中并配合姥姥的讲解,让包这一活动更具体了。小作者不仅善于观察人的动作,捕捉人的语言,连粽子入锅放水多少,火候的大小变化都熟于心,真不愧是个 有心人。
最让我们叹服的就是粽子快出锅的那一段描写,为了透出一个急字,小作者把自己的心比作高压锅的阀门盖,多么适情适景呀!而且还恰当地引用了民谣,端午的气氛不觉浓上每一个人的心头。
结尾收笔自然,是一篇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