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梢青》教会了我何谓民族魂写民族魂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这是一个元宵夜。我想,纵是愁城,毕竟是春色罢。当时的街头,应仍旧张灯结彩,迎目望去,是喜庆的红色,唱闹声仍斥在耳旁,若从高楼向下看去,便会看见一道汩汩光河。
在这繁闹的一层皮下,这是如何一个凋零破败的王朝?彼时,国已不国,家已不家。触及作者刘辰翁眼里的,那片红惨凄着,已不忍再观。耳边唱着的,是什么?——是“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是的,那些于笛里漂荡着的,戏鼓鸣奏着的,已不是我们中国人所熟悉的声音。
我们中国人的骨子里,千百代所镌刻下来的歌声,是什么歌?
是苏轼需由关西大汉唱出的“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壮阔;是孩童嘴里流传下来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也是李清照于国破家亡的年代,写出的那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但是,刘辰翁所听到的,是什么呢?那些笛里番腔,街头戏鼓,无不昭示着南宋最终的凋零。也许他最后,只有像辛弃疾登京口北固亭时,悲凉问一句:“何处望神州?”
是啊,眼下这片愁城,也曾是吾家,繁荣昌盛的神州,可如今竟已成为故国。我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怅惘,而比他的不幸更能打动我的,是他身为一个中国人的气节魂魄。这是刘辰翁所作的一首《柳梢青·春感》,读罢以后,我有无限衷肠欲诉。在触及这本书之前,我并不懂得何谓国仇家恨,又何谓民族气节。但线下,我明白了,所谓民族气节、个人气节,那是一个民族何以不亡灭的骨与魂。是易水萧萧,是江东项羽,是作者笔下苏武牧羊的海上心情……是血肉里,壮歌未彻的中国人。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听,蒙古的铁蹄声近了,或是列强的炮火声,已在声声逼迫。但是,不要惊惧啊。只因我们,都是呐喊着,永不下跪的中国人。纵是最后一刻,也不会忘记,何谓一个民族引以为傲的魂魄。
愿我们都能拾回,于高台怅望故国的山中岁月,于异乡沸沸煎煮着的海上心情。
谨以此纪念,那些当永载青史的,民族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