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小孩不笨2》有感
有一把钥匙,一直在大家的身上。这把钥匙可以使每个孩子得到幸福,使跌倒了的孩子就有勇气爬起来。这把钥匙其实并不那么奇异,你只要张张嘴对孩子加以称赞和鼓励就能铸成。
《小孩不笨2》在幽默中不知不觉得使看过它的每一个人内心都渐渐触动,化悲悯与感动为两行热泪,久久不能平静。影片一开始就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你最后一次称赞别人是几时?”“你最后一次被人称赞又是几时?”当我正一时找不到答案,似乎答案离我很遥远时,荧屏上赫然出现“很久了,是吗?”时,却好像心脏的某一处开了闸,有什么要宣泄出来了。
喋喋不休的父母总是认为自己什么都做得不对,就算做对了也认为做得不够好;一厢情愿的老师总是认为自己是一个烂苹果,做什么都是那样无可救药。不知何时起,再也听不到称赞和鼓励,有的只是责备、埋怨、训斥、误解甚至毒打。于是对于孩子们来说,家只是个睡觉的地方,表面上看起来什么都有,其实什么都没有;学校只是个打发时间的地方,表面上什么都教,其实什么都没教会。
这样的生活其实很多人都经历过,包括我在内。中学时期的我也曾不断地埋怨为什么我的父母从来都不称赞我不鼓励我:考试第一名却听不到父母的表扬;当上学生自我管理会主席,父母总认为那是个无关痛痒的虚位;家长会我的父亲从来不会出席,而我的母亲永远都会迟到;拿着难得考砸的试卷,我总是战战兢兢得准备好一顿皮肉之痛……我也曾多么渴望那把我的父母不轻易拿出来的钥匙:称赞与鼓励。幸好我还有欣赏我的老师,16年的读书生涯,一路上正是有一个又一个老师陪伴走过,伴我成长,才有了今天的我。当我懵懂之时,是老师发掘了我的艺术特长,使我充满骄傲的发展自己学习以外的才能;当我失足时,是老师鼓励我,相信我能再创佳绩,使我再登高峰;当我迷茫时,是老师悉心教导全面分析,使我找到了自己该走的路……所以我是幸运的,从父母那没有直接得到的关爱我在老师那满满地得到了。也正因为我沿着正途走到今天,我才能明白这样一个事实:我的父母是爱我的,只是他们不懂得如何去爱。
如今,我也站在三尺讲台前,想着自己曾经多么感激的那些老师,我将倾注我的青春,去帮助我面前的这些孩子去实现他们的梦。而他们的事实是:很多的学生的父母都在外工作,很少能与他们面对面交流,只是通过电话偶尔关心一下他们的成绩,如果成绩不理想,父母总会说这样的话 “我们这么辛苦地赚钱养家,你还不努力学习,你怎么这么不懂事。”这样的抱怨是孩子们生活的佐餐。于是这些孩子在缺少关爱的环境中成长,家庭对他们疏于教育,使他们着走在黑白之间。平时作业不好好完成,上课不认真听讲,默写不理想,错别字连篇,语感差……他们的种种表现使我这个初出茅庐、经验极少并且一向以优等生自居的年轻教师无法理解。于是我也曾忍无可忍拍桌子训斥,抱怨他们在小学里什么都没学到,抱怨他们总是长不大。每次当我大发雷霆后,孩子们都深深地低下头,似乎在说:“其实我们也不想这样。”我是个火爆脾气,但是发泄完后,我也会反思问题所在。事实上,我不能把过错归咎于孩子,小学基础不好责任在于小学的老师,他们也是受害者;贪玩是孩子的天性,无法控制自己的作息责任在于家庭,在这样的时代,留守家乡的孩子们是可怜可悲的。这样的孩子更需要中学老师的关爱。“在每个小孩里面都有一个好孩子和一个坏孩子,只要唤醒他们的好孩子,他们就会把最好的拿出来。”如果中学老师还是一味的责备,只看到他们的缺点,看不到他们的优点和努力,不给予他们缺少的称赞与鼓励,那么毫无疑问坏孩子就会主导他们的行为。看了影片,我更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所以,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教育者应尽量看到学生的优点,称赞他,然后针对他们的不足加以鼓励,使之有信心去补足。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在我的班上,有一个学生家长常年在外工作,孩子寄住在亲戚家,由于生活环境的拘束,这个孩子平时很少跟人交流,情感不丰富,上课总是一言不发,有时精神脱离课堂。有几次我在全班面前批评他开小差,希望他能够把持住自己,并严厉的要求他举手发言,但是一点进展都没有,反而这个学生越加的沉默了。后来有一次我无意间开玩笑说小z上课总是很深沉,但是越深沉的人越是有思想,鼓励他说说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其他同学对我的话付之一笑,小z起初还是沉默不言,我不断地鼓励,并加之启发,其他同学也开始为他着急,为他鼓劲,最后他好不容易回答出一点,但这已经足够了。那堂课我表扬了他,之后虽然小z还是一贯的沉默,但在我的课堂上至少在我叫到他时,他不再一言不发了。这样的例子在教育一线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孩子需要我们更多的关心、爱护,适时的称赞与鼓励能够使他们重拾希望和信心,用充满爱的钥匙唤醒他里面的那个好孩子。
不要吝啬我们的赞美和鼓励,无论你缺失过还是拥有过,不要让你周围的人重蹈你的痛苦或是无法享受你曾经拥有的幸福,特别是脆弱的孩子们,我们要让每一个孩子成为天使,而不是小恶魔。作为教师,我们要对每个孩子说:“有我伴你成长。”当我们下次再被问到“你最后一次称赞别人是几时?”“你最后一次被人称赞又是几时?”我希望我们每个人都会不假思索的回答:“就在刚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