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春节习俗的作文
寿县春节习俗颇多,进入腊月,也属农闲,家家户户都要腌制咸鸡鹅,一面备节日待客之需,一面也把丰收的喜悦和对来年的祝福腌进浓浓的腊味。
改革开放前经济尚不宽裕时,群众诙谐地说“不吃二两猪毛不算年”。要知道由于腌制手法有异,家家户户腊菜的味道都是不同的。“吃完腊八饭,就把年来办”,上街赶集的群众更多起来。过后十来天就要“扫尘”,“要想发,扫十八;要想有,扫十九”,家中里里外外打扫一新,规整利落,人们心里也更加敞亮起来,大多数人家整个春节的准备工作到此至少已经完成一半。
腊月廿三过小年,俗称“祭灶”,隐北地区也有廿四过小年的,长年在外的人们多在此前回家团圆,这一天要祭灶王爷,吃白面、麦芽糖制成的祭灶糖,大块厚过月饼,小块状如弹珠,寄意请灶王爷回天庭向玉帝多说好话,以求家庭来年殷实。
有趣的是,在寿县农村,春节一定要把未过门的媳妇接到家里过节,而且要给她买一身新衣服,这样才有礼有面子,否则亲家是要恼的——什么意思,是不是不想做这门亲事了!在热闹的筹备中,人们终于迎来了年三十,中午过后,家家早贴春联,早鸣鞭炮,早吃团圆饭,爆竹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子夜再度燃放烟花爆竹辞旧迎新。
年初一大早,大人、小孩身穿新衣,家家户户烧香点烛,吃饺子,晚辈给近亲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这时常有乞丐来家门旁贴财神,可不是一两个小钱就能打发了的。
初二多到同事家拜年、走走亲戚,“往年酒”活动也就拉开了序幕,你来我往,一般要持续到正月里甚至二月份。
初三送年,农村都在初三早饭前,烧香、点烛,拜祖祭神后,将封檐钱纸、松枝取下,送到室外场地上,燃火尽烧,鸣爆,以示送年;商家和集镇居民,多在初三傍晚送年。送了年也不要紧,有的是热闹——“正月里面都是年”,到相隔几十里的亲戚家走走拜个年并不晚,熟人见面时还要说“过年好、恭喜发财”。
-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母子上车处’占了一大群壮青年,而真正应该站在这儿的人——一位抱着婴儿的阿姨——却站在边上。”这就是《假文盲》。看到这幅画,
-
黄河,一个简单的地理名词,却是它孕育了中华民族千百载的文明和中国人不屈的精神。——题记我是个土生土长的东北孩子。也许,我生来就
-
我是一个被智慧的双手创造出来的——种子。主人把我卖到了一个偏僻的山村,一个农民的手里。这个农民把埋到了地下,天天给我浇水,施肥,无论天气多么糟糕,他都会定
-
小雨普降于寂寞弥漫的城市肃杀夏气中尘封已久的思绪心随迷雾缭乱般茫然匍匐于暮蔼垂垂的夜色里试图以旖旎
-
未来,一个听起来是那么遥远的词,未来的事由未来的我去完成,可未来要做的事却由今天的我来决定,我主宰,我主宰辙自己的命运,同时也掌握着自己的未来。“我的未来
-
你们就像一簇花,你们开了,那么美丽。我们多么留恋你。你们就像一簇草,你们长了,那么翠绿。我们多么留恋你。你们就像一片树,你们高了,那么强壮。我们多么留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