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山河》读后感
初读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的人都已上了年纪,这本书也曾经成为很多家庭的灯下话题。而我读了新的版本,感受到了余秋雨先生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相信这本书依旧会成为许多人的灯下话题。也许这就是“文化存在的极温暖方式”。
读到书中《我的山河》,颇为震撼。先生深知“路,就是书。”于是从文本文化走向“生态文化”即“山河文化”。他从文化人类学、历史地理学的视角,来探寻中国文化的生存状态,他孤身投入荒野,通过实践切实感悟“山河”,他“在山河间找路,用短暂的生命贴一贴这颗星球的嶙峋一角”。
先生了解了中华文化的生存状态,结合相关书籍资料,认为生态原因是历史的第一手指。黄帝战胜蚩尤、赤壁之战、成吉思汗纵横天下等等历史著名战争无不与生态有关。而气候温度的变化,也或多或少变成了历史温度的变化。由此总结“人和不如地利,地利不如天时。”仔细想想,人类何其渺小,又怎么强得过天地呢?是天地给了我们生存的基座、文化的基座。
中华文化拥有三条最大的天地之线,也可以说是其基本经纬――黄河、长江、四百毫米降雨量的分界线。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孕育了无数生命。长江文化中,有屈原的一系列“天问”;也有唐朝时巴蜀文化、荆楚文化、魏晋风流,正是这长江上、中、下游的独有文化造就了李白的浪漫情思;宋代之后,中国文化、经济中心已转移到长江流域;近代,南方气象建成,便有一批推进历史的人物从珠江边站起……这四百毫米降雨量界限,多处与万里长城重叠,恰好把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分开。
中华文明三条天地之线:黄河、长江、长城,孕育了各自独特而又交融的文化,有时候侵犯不一定是坏事,冲突也是一种交融。从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来看,它保护了汉文化,而且还让汉文化有了马背上的雄风,让中国走向大唐;古时的丝绸之路联系了中外,一定程度上传播了中华文化,并使中华文化与异域文化有所交融……
中国东部是大海,西北部是沙漠,从西到西南,则是高原,人们有了黄河、长江之水,足以生存,在封闭的环境中自给自足,虽然要面对无数灾害,要对辽阔的黄河、长江流域进行治理,但也不至于进行对外远征掠夺。也许这就是农耕文明的特征之一。由此,这便是中国的文化基座,便是“中华民族的血液里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的来由。
寄身天地,我们都是生命原野上的渺小的尘埃,只有走在路上,把一切放下在山河间,用心真切感受到在天地间活过一次,也就找到了终点,价值的终点和生命的终点。
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
作者凌越,是一位积极从事励志类书籍创作的新锐作家,充满了积极开朗的思想,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源源不断的创造力量,当心灵时时受到激励、鼓舞,生命的花园就会绽放
-
梨花带雨零作尘,书香纸醉葬花魂,书中自有一缕花香,花香伴随着我的快乐酝酿,只要静心回想,就如一位亲人在身旁。有你的地方真好。知床前明月亮如白
-
亲爱的老师:您好!我们已朝夕共渡了十多个春秋,课堂上,您依然是那么的可敬可亲。今天,我要把藏在内心里的悄悄话向您诉说。
-
在生活中经历一次次的失败和成功是无法避免的。我很少独自在家,但这一次,我真正体会到了独自在家的感受。这是一次独自在家里尝试。我中午放学回家,
-
我曾听过一句话,“人需要仪式感,仪式感使人庄重。”对于东坡词,我正是抱着这样一种庄重而虔诚的仪式感去赏读的,因为我觉得这是对他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当
-
在老家有个大院子,乡亲们都把各自的宠物放在里面。因为我的妈妈不让我把宠物往家里放,我只好把我的“追风”也放进院子里。大家不知道会不会奇怪呢?
-
中国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曾出现过很多不同的名称,不同朝代的这些名称也叫“国号”。这些封建“国号”都是怎么来的?各有哪些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