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傅雷家书》有感
每个人都体会过父母的慈爱和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子之情,这也是我们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每一封家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父子的距离,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
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犊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种,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我在这本书里体会到了很多傅雷对两个儿子的爱与关心。
然而剥去华彩的外衣,书内的铅字却显出另一种人性化的温存。通读这三十二封家信,提到的问题有大有小;创新与突破;用人之道;看好你的钱包,让你的演讲充满魅力……有宏观指导亦有不劳其累,不厌其烦的细微关怀,这岂止是一本大资本家的"商业忠告"呢?
我对书中这样一段话感慨良深:“说到不完整……你提到的perfection(完美),其实perfection根本不存在,整个人生,世界,宇宙,都谈不上perfection。……我们这一辈子的追求,有史以来多少世代人的追求,无非是perfection,但永远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 没错,我们的父母为什么要追求完美呢?
傅雷和傅聪的家书给了我许多启示。我们很多家长忽视了同孩子的朋友关系,养了十几年,却没有真正地享受过为人父母的乐趣,他们因为迫切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待孩子的心态扭曲了,各种揠苗助长的措施出笼了。有些家长盲目模仿傅雷“棒槌底下出孝子”的做法,可他们想过没有,他们有傅雷那种身教重于言传的品质吗?光学傅雷一个“打”字,打得出一个好结果吗?于是孩子尝到了辱骂、拳头的滋味尝到压力和恐惧下学习的苦头,孩子的金色童年因此黯然失色。傅雷悟通了,他的晚年虽然由于政治运动的原因饱受折磨,但在这一点上他是幸福的,因为他和儿子成了最知心的朋友。
所以我建议让我们的父母换一种与“傅雷牌教育法”相似的教育法来教育我们,让我们体会在一种新的教育下的生活
-
我们坐上快艇一会儿就到了鼓浪屿,仿佛走入了一个与城市隔绝的山林,没有喧闹杂乱的汽车声,只有婉转动听的琴声。看着听着,我们走进了林间小道,不一会儿就来到了老
-
2072年9月的一天清晨,我通过全息3D电话墙同远方的老朋友聊天,他邀请我到他新建的房子里参观。“好啊,不过太远了,一千多里地呢!”我感叹道
-
秋,像一个可爱的孩子,把果子拉了出来,让秋天变成一个丰收的季节。傍晚,我在公园里散步,脚低下的枯叶嘎吱嘎吱地响,像一支乐队,正在演奏一首奏鸣
-
每天都可以吃到山珍海味,上学有爸爸妈妈接送,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我们现在的生活过得那个叫好哩,可长辈像我们这么大的时候是怎么过的呢?为了这个问题我特意采访
-
我家旁边有一个莲湖公园,周六,爸爸妈妈带着我和姐姐来到这里玩,我可是第一次来呀!一来到公园,我就被它的广大给惊呆了,比我们小区都大呀!一走进
-
成长的天空里,每一朵云彩都是一片蔚蓝色的记忆,十三岁的天空里,飘来了一朵彩色的云,收藏着点点滴滴的成长。十三岁的天空乘着十三岁的梦,迷蒙中告
-
我最敬佩的一个人是每天起得很早,晚上回家最晚的清洁工。记得有一次,我中午早早的到校了。中午那是最热的时刻,我吃着冰糕,带着太阳帽,在那站着她
-
我去过奶奶家许多次,但我就最喜欢第一次下厨那一次。不要急,听我娓娓道来:一进了奶奶的家门,我就洗了手,去跟小猫“喵喵”玩。奶奶突然问我:“珊
-
我有一个梦想,深深扎根于我的心中。那就是长大后,我要成为一个科学家。尽管我没有过人的才智,没有严密的思维,也没有特别准确的判断力,但是我仍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