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陶思君
应传统文化探讨,聊抒己见。
纵观数段文料,共通无非“批判继承”,然空谈无益,不妨想想古时文字中令人向往的画面: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太平盛世若当真存在,该多让人神往;
《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畅快淋漓亦叫人想见那缕浊世清流;
《桃花源记》与世无争恬然自乐的安宁田园。又如何不令人渴望融入。
自然这些在我都是心驰神往,只若放在今日,又或是那时往后的岁月,又将如何寻得?千古流传不曾湮没的美好愿望,终是难见的期待。
所以如何呢?是将它推下理想的神坛,改以“现实主义”批判么?
不。
天下大同的梦想,豪气干云的热血,淡然一世的情怀,不应被忘却!无从得见不是拒绝美好的因由。无论现况是怎样,我都衷心希望保持内心纯净与对美好的向往,传统文化之于人精神的洗礼,便是如此。
那些精华,固然可作为衡量标准,却不意味着要沉湎于对比现实与理想终日失望、怨尤。切实可行也必须去做的是对比自身与自己心中神祗的差距,完善自己,感染他人,让自己所在环境趋向理想发展。
简而言之,取其精华既要辨清何谓精华,又要认清它难见的可贵,无谓刻意追求更无谓为不得见而悲伤抑或轻言放弃,还需向其努力。
弃其糟粕,也有相似。
“无论社会形态还是意识都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热爱传统并非惟古是尚,而是综合历史,联系实际,甚至展望未来,对其加以完善。在我看来,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单追求“兴复”与“毁灭”都是流于表层的不明智之举甚至借文化之名另有所图的可耻行径。身负重任的我们绝不可与之同流。再者,文化的演变与扩延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透出的既有进步又有倒退。一项活动若起过积极作用,也不必以现在的目光去一味批判,种下妄源也许不得已,顾虑不全也不当责怪,需知时代不同需求不同,思想提前过多不能与实践有机结合也是徒劳。自蒙昧到文明,每一点进步都值得尊重。至于倒退,但凡华夏儿女都会为之心痛心忧又恨其不争吧?人情冷漠实非乐见之境,还愿有什么可以唤醒神州子民,重建泱泱之邦文明之域!”
承前所言,弃其糟粕重在调整定位。
一辨是非,糟粕常也是放错了位置。须认得一样东西应在它展光彩之处,否则弃置可惜,错置误人。
二理观念。并非贴着传统标签便握免罪权,既知糟粕,便当毫不犹疑地剔除。
前述众多,我以为传统文化何去何从,多在今人如何相待。
只愿我心醉的文化不逝,只愿不可取的遗毒不再为祸世间。而这一切,尚需我们的努力,传承也好,摒弃也好。
传统文化在心间,中国之梦常萦。
-
今天是周末,还有两天三张试卷做完,我们就要saybye了,现在我倒希望时间能停止在现在,永远不要开始,有时候我不知不觉的在想军训那段时间,回味起来很有味,
-
梦想是我们对于美好事物的一种憧憬和渴望,梦想是我们最天真最无邪最美丽最可爱的愿望,梦想是我们行动的内在动力。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梦想。
-
大家好,我是一个小土豆,一个喜欢滚来滚去的小土豆。记得昨天还在大地母亲的怀抱里,可现在却来到热闹的菜市场,这里又脏又臭,本小姐可受不了!我从
-
夏天像一首明快的歌,而街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它跳跃的音符。每每我裙摆飞扬时,小腿上的一道疤痕就会随着裙摆舞动——记得那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非
-
第二天一早,儿子拿着画和信交在了老师的办公室桌上,便忐忑不安地回到了座位上,下了课,老师回到办公室,看到了办公桌上有一封信和一幅画,可老师看也不看,就把它
-
我的姥姥今年66岁,长着满头银发。生活中的她总是那么“小气”,总是爱“斤斤计较”。就拿上次买面粉的事来说吧!我和姥姥去小区门口的超市购物,超
-
今天上午,我们拿着早已准备好的五颜六色的小风车,在侯老师地带领下,高高兴兴来到到宽阔的操场上大展身手。老师告诉我们,先分辨一下风向,然后迎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