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单县民俗文化馆
我的家乡最近在历经400余年历史的朱家大院原址上经过修复,新建立了一座“民俗文化馆”,听说文化馆里包罗万象,再现了单县千百年来的民俗文化历史,风土人情,单县人都想一睹为快。今天,金笔作文学校组织我们学员参观了文化馆。
我们首先来到三元广场,广场地面的这头写着“始于足下”,尽头写着“走向未来”,中间是1006对大小不一的脚印,老人的、孩子的、青年的,那么逼真,让人浮想联翩,仿佛是几千年来单县人一路走来的印痕。
沿着这些深深浅浅的脚印往前走,右边矗立着一面庞大的文化墙,墙是用石头做的,上面雕刻着单县古往今来的名人,栩栩如生,比如单卷、老子、宓子贱、巫马斯……
沿着文化墙走到北头,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朱家大院外景,朱家大院分东西两座院落,听老师说朱家在鼎盛时期有楼房200多间,朱家作为清代单县八大地主之首,曾挂过“双千顷牌”,自称“出城巡游数千里,车不轧外姓地,靴不粘他姓泥”。可惜在抗战时期,几乎全被战火焚毁,只剩下我们眼前的这两个院落。这两座具有典型明末清初建筑风格的建筑雕刻图案精美,风格恢弘古朴,尖尖的楼顶屋檐上雕刻着各种小型石雕,这些石雕形态各异,有的站立、有的斜出、有的仰视天空、有的俯视大地、有的安闲横卧、有的极目远眺,一个个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我们学员一行从西门进入院落,院子里小桥流水,假山翠竹,雕栏画屏,令人心旷神怡。站在院子里往东看,有一座石拱桥,上面写着“雀湖桥”,东西两处池塘由一脉水流相连,让人有如在画中游。院子中间陈列着很多古代的农用工具,它们大部分是用石头做的,看起来比较笨重,想必历经了千百年的风吹雨打,保存到现在真不容易。
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进入了“朱氏史料室”,这里主要展示了朱家的历史资料、家谱、历史名人、实物等。还有朱氏第十五世传人、当年的国民党中将师长、被追认为抗日民主英雄朱世勤的蜡像。旁边的触摸屏所展现的是朱世勤勇于抗日,以身殉国的不屈气节和悲壮事迹。
出了“史料室”,我们进了“饮食文化室”。我一进门就看到左边放着一个大八仙桌,上面摆放着单县传统待客的“十大碗”,“十大碗”是用仿真食品做的,和真的一模一样。有扣肉、鲜丸子、烧牛肉……我的口水都快流下来了。二楼陈列着单县的26种名吃,比如羊肉汤、壮馍、手抓饼、馓子、掉炉烧饼等等,单县真不愧是“美食的故乡”。
参观完西院,我们向东院走去,中间经过一间平房,这是“朱家堂会室”,里面挂满的各种各样的戏服,琳琅满目,触摸屏上展示的是单县艺人表演的戏曲片段,站在这里,我仿佛看到古代朱家人聚会时热闹的盛况。
来到东院,这里有“会客起居展室”“婚嫁习俗展室”“岁时节令展室”等。我们来到了“传统百业展室”,看到一个老奶奶正在织布的蜡像,真实逼真。墙上还介绍了单县已经失传的很多行业,比如扫盐土的、熬硝盐的、熬糖稀的、吹糖人的……
走出单县民俗文化馆,我们都感慨万千,回头看,余晖中的朱家大院在周围现代化建筑的包围中显得那么肃穆、古朴而又神秘…….
-
我爷爷奶奶住的乡村,虽不像城市那么高、那么大、那么宽,但是景色却很美。暑假里,我去爷爷奶奶那儿游玩。我发现农村里的许多美景都美不胜收,绿意盎
-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在农村生长的孩子,他有着一个圆圆的脸蛋,一对肥肥的大耳朵,还挺着个大肚子,看上去像个圆球,所以村里人都叫他“大圆球”。一
-
俗话说到北京不到长城,非好汉,到西安不到明城墙会遗憾。为了让没去过西安的人不留遗憾,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明城墙。西安明城墙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
-
电,给我们带来光明,带来动力。但是作为一种资源,它是有限的。在当今飞速发展现代化的社会,离开了电我们又能做什么?每个家庭要提高节约用电意识,
-
“看啊,看啊!那是什么?”同学们大声叫喊。有一个同学兴奋地喊起来:“啊!那是洁白的雪花,这是今年第一次下雪。”同学们马上把眼睛望着那白茫茫的天空,然后争先
-
美好的回忆每个人小时侯,我爸爸妈妈都要上班无法照顾我,便让我到爷爷奶奶家去。爷爷家旁有一片槐树林,那片槐树林给我带来了无限的欢乐。都有,我也
-
我的家乡在遂溪县江洪镇,那是一个小小的滨海小镇,她位于北部湾的西北面,那里有独特的风景和丰富的物产,大海非常辽阔。想了解她吗?我来给你们介绍一下吧!
-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出处唐bull;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原文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瓠落,白首甘契阔
-
“啪”的一声脆响,电梯里的灯亮了,大家还来不及高兴,便感觉到电梯以极快的速度向下坠落,重重地撞到了底层,门“哗”的一声打开。大家从电梯里蜂拥而出,杨歌也被
-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是啊,母爱是伟大的,在我们生活中,母亲的关爱是无所不在的。在上个星期的晚上,不知怎的,我一直咳嗽个不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