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的儿子哈桑之间的友情故事。作者虽没有华丽的文笔,但却用那温暖细腻的笔法勾勒出三代人之间的友谊与温情、背叛与救赎,带给我极大的震撼与感动。
当仆人哈桑——阿米尔最好的伙伴,被以阿塞夫为首的其他富家少爷围在角落里施以暴力时,阿米尔——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却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默默注视。他没有挺身而出——像哈桑过去无数次为他挺身而出那样,接受一切可能发生在他身上的后果。他有时间也有机会去扭转那个黄昏发生的事情,但他没有,他是个懦夫,是个失败者。
可命运的指针并没有停止,阿米尔因为懦弱而极端害怕直至惭愧不已。他无法面对哈桑,最后甚至栽赃他,让他永远离开了这个家。
那只蓝色的风筝——一切罪恶的源头,它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也使阿米尔一生背负着惭愧与悔恨,直至等来灵魂的救赎。
当中年的阿米尔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时,他不顾危险,踏上了前往家乡阿富汗的路,开始了灵魂的救赎。但时间是可怕的,因为它可以让一切都改变。记忆中那个温暖而充满回忆的家早已变成了残垣败瓦。他目睹了阿富汗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的惨状,同时也见到了儿时的老管家拉辛汗,并得知了哈桑的死讯。
哈桑死了,阿米尔的救赎却没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儿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尔儿时的宿敌、那个欺负哈桑的人——阿塞夫手中。儿时的懦弱和愧疚缠绕着中年的阿米尔……一场救赎再次开始。
故事的最后,阿米尔救回了索拉博,可此时的索拉博却因精神上的伤痛而完全失去了感情。唯有说起风筝——阿米尔和哈桑最喜欢的玩物时,才会不自觉地笑起来……
为什么阿米尔生活在天堂般的美国,远离硝烟弥漫的故土,却依然有着挥之不去的愁绪,仍然想着那个令他魂牵梦绕的阿富汗?是哈桑,那个兔唇的哈桑,那个陪伴他度过漫长岁月的哈桑,那个他最愧对的人,让他的心灵永远处在忏悔和不安中。也许故事的结局并不完美,索拉博的沉默不语让我悲伤痛心,但他放风筝时的一丝笑容,又让我觉得如释重负。也许人的一生也是这样,犯错、错过、再用一生时间去挽回,去弥补。
其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是阿米尔,都在不断追寻着那早已逝去的哈桑,或哭或笑,或疲倦或欣慰。我想,书中的情感不仅仅是亲情,是友情,能够沉下心来阅读的人,更能从中体会到共鸣和真挚的情感,也会折射出自己曾经有过的心绪。比如,伤害别人时的快意和不安;亲人有困难时的无能为力;失去信念时的彷徨;应该担当责任时的推托,以及时常涌上心头的愧疚、不安和无助……这样的情感没有任何修饰和包装,是一个人面临变化时来不及思考而由心底流露出来的情感。作者胡赛尼的笔犹如一把尖锐的刀,拨开层层伪装,直至人性最深处,将人性的真实刻画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生活的大门终于向阿米尔敞开,他也得到了灵魂的救赎,明白了彼此的意义——以生命为代价。
读完这本书,那只蓝色的风筝始终在我脑海里高飞着,盘旋着,看似自由,却又受着约束。而我们的人生,不也是这样吗?
-
岁月,是一本无言的书,我们在仔细翻阅时,也已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在翻阅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也品尝到了人生百态。成长,在于奉献。
-
秋天,风渐渐多了,愈来愈凉了,秋姑娘来了。秋姑娘可是一位法力高强的法师,她用法力把炎热带走了,叫醒了风姑娘,让风姑娘把人间吹的可凉爽了。小孩
-
暑假里,我们来到了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在大连我们游玩了棒锤岛风景区、老虎滩海洋公园、日俄监狱遗址,以及亚洲最大的广场——星海广场等……<
-
月光撒在床头,在眼前跳动着,她原本布皱纹的沧桑面容,带着温柔的微笑,此刻看来却好似从未苍老过,柔柔的微笑让月光不再跳动,周围渐渐沉寂。——题记
-
我最喜欢的玩具是变形金刚。他的头很小,旁边有个车轮,另一边也有个车轮。腿下边的烟囱就是他的脚,两只脚的旁边都有一个车轮。变形。就成了一辆汽车,汽车的车头前
-
一周的在校学习生活在我们奋斗的学习中匆匆赶过,终于迎来周末了,同学们学习中紧绷的心渐渐放松,在周末抽点时间来玩。周五搭校车回家时,可能会有很多人,可你抬头
-
每天早上来到班级,第一眼看到的总是那块又大又干净的黑板。昨天放学时,黑板上还全是粉笔印,值日生却认认真真的把黑板擦洗得一尘不染。但是我发现值日生在擦黑板的
-
等式一:进取的力量=榜样的力量。何为榜样?榜样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的,如同一艘船,让我扬起希望的风帆;如同一缕阳光,照亮我前进的方向。可能是一个人,或是一
-
我小的时候是一个非常爱调皮捣蛋的孩子。时光飞逝,如今的我已经是个十二岁的“大学生”了。回忆童年,许多难忘的事情又浮现在眼前。不过不要着急,就请我给大家慢慢
-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家庭日益富裕起来,孩子们的零花钱便在不知不觉间不断上涨,有的甚至到了让人膛目结舌的地步。远的不说,就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