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点一盏心灯——读《特别的女孩萨哈拉》有感
一向读书只为那份轻松愉悦,然而刚读了《特别的女孩萨哈拉》几页,心情便凝重起来。
特别的女孩,特别的男孩,特别的教师,特别的教育,与之匹配的特别的教育场所,汇成了教育的撒哈拉大沙漠,于是,花蕾不绽,童心荒芜。不是吗?德里眼里的每个人都是他攻击的对象,而心思细腻、文笔流畅的萨哈拉甚至两年都没有在教室里发出过一点儿声音了。
幸而,走来了波迪小姐,她,实在太普通了,其貌不扬,衣着老土,但如果你仔细端详,就会捕捉到她眼睛里跳跃着孩子般澄澈灿烂的光芒,会发现她脸上静静绽放着的微笑如春日第一缕温暖的阳光,于是,情不自禁地,你的视线就会被她牢牢地粘住。
在五年级的那间教室里,波迪小姐用一束鲜花和一盏小台灯把那儿变成了孩子们的“家”。于是你听到了那些“顽劣”孩子发自内心的悠悠歌声,惊喜地看到沙化了的心田重又泛起新绿。
是波迪老师开启了萨哈拉的心吗?不不不,波迪一定会微笑着说是萨哈拉自己敞开了心扉,她只不过怀着宽容和信任在耐心地等待,“就像一个妈妈不需要她的孩子向她证明什么,她也知道自己的孩子是怎样的。”波迪温柔地看着期待着引导着,温柔极了:“他们怎么会是问题学生呢?只不过是比别人学得慢一点而已!”这是何等博大的爱心!
慨然之余,我问自己:这等爱不都附着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吗?可是,为什么这份爱却在我们的心底静静沉睡?是什么消磨了我们最初的激情?刚刚走上讲台时剧烈的心跳如今为何平缓得如八旬老人?为何在放弃努力时却感叹“现在的孩子实在没法管”,藉此给自己找个心安理得的借口?答案是唯一的——我们总是喜欢用自以为是真理的方式维护师道尊严,要求每一位孩子一定和别人保持一致而容不得半点偏差!
用这样的理念作支撑,教育的绿洲岂能不变成荒芜的沙漠?“如果光明都没有了,我们就只剩下伤心了!”波迪老师如是说。当我们每天向教室迈开脚步时,不妨跟着她一起自言自语:“重要的是制造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