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左传》看“礼”与“德”
读罢《左传》,关于“礼”和“德”的论述引起了我的深思。我想,“礼”与“德”应是表与里的关系。礼为形式,德为内涵。
《周郑交质》记叙了周、郑通过交换人质以求和解的史实。“信不由中,质无益也”,交换人质并没有带来真正的和平,最后结局仍为周、郑交恶。“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周、郑本为中央政府和地方诸侯的关系,现在竟开始交换人质,这是不合礼法的,从中便可看出两国之间的不信任。礼尚往来,是国家之间互相尊重理解的基础,也是以“德”相交的基本要求。两国之间的关系没有“德”作为支撑,和平是不会长久的。而“德”的载体便是礼尚往来了。
然而做到守“礼”就足够了吗?《宫之奇谏假道》一篇,面对晋侯提出借道伐虢国的要求,宫之奇看穿其中的阴谋,进谏虞侯并指出其阴谋。然而虞侯却说:“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他认为他遵守礼法上供,就能高枕无忧。然而宫之奇明确指出:“鬼神非人实亲,唯德是依。”虞侯不听,终于导致国家灭亡的惨剧。虞国国君仅仅注重形式,而不修明政务,国家衰败还不审时度势,实在令人可笑可叹。国家的覆灭虽为外因所致,但深究下去,仍是由于虞侯没有处理好礼与德的辩证关系。
那么真正的经纬之道又是什么呢?我认为《郑庄公戒饬守臣》中的郑庄公做得就很好。征服许国是否合礼我们暂且不论,征服许国后,他并没有贪图许国的土地与财物,而是命人暂时治理许国,安抚民众,最后再将国家归还许国人统治,“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也”。郑庄公“礼”“德”并重,以礼作为行为规范,并不忘记其内核为德,为今世后世发展都带来了好处。
鉴古观今,古人的教训与经验告诉我们“礼”与“德”的关系,推及今日,我们都应该懂“礼”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