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纸老人
今天,《武进日报》第二届读者节在新城南都社区广场隆重开幕,一大早,我们牛塘中心小学的小记者就赶到了这里。只见这儿舞台华丽,彩旗林立,一位位年近花甲老人穿着盛装、兴高采烈地在敲着锣、打着鼓,迅速变化着阵型。我不时向他们投去赞许的目光。
伴着鼓号声,我参观了摆放在四周的“非遗”展板,那一张张图片,一篇篇介绍,紧紧地吸引了我的视线:活灵活现的面塑,化腐朽为神奇的雕花,倾情舞动的掮轮车,千姿百态的鹞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听老师说,马上就有民间艺人给我们表演这些绝活了,我兴奋不已。
喧天的锣鼓声渐渐停止,这时一个个民间艺人终于登台表演了。他们有的在刻着神奇的雕花,有的做着掐丝珐琅作品……
这时,我被一位捻纸的老人吸引住了。只见他身穿长袍,正神采飞扬地展示着捻纸艺术。他那灵巧的双手一会儿轻捻纸条,一会儿又把捻成的线盘成一个圈,身边摆放着已做好的捻纸艺术品,件件栩栩如生。听老师说,这位老人叫朱琪,是朱熹的第二十一代后人。我看着他的手迅速地、巧妙地捻着,简直是出神入化,我不禁问道:“爷爷,捻纸这么高超的技艺要多久才能学成啊?它难不难,苦不苦啊?”“我从小就开始学了,很难、很苦……”老爷爷意味深长地说着,“记得最难做的是人。因为人有喜怒哀乐,表情各异。为了把人做好,我到处采访写生,村头的老妪、戏水的孩童都是我的模特。有时候,一件作品往往要重复很多遍,一不满意就撕掉重做。烈日炎炎下,大汗淋漓;冰天雪地里,瑟瑟发抖……”老人一边介绍,一边拿起一张砂纸,用娴熟的手法捻、撮……不一会儿,他手中的砂纸经过加工,成了一双圆圆的眼睛,这简直太神奇吧?大家都啧啧赞叹。
“捻纸这么辛苦,您为什么还要学呢?”我身边的小记者张俊杰问道。老爷爷清了清嗓子说:“我奶奶也是干这行的,干这活一定要心静。只要心静不下,慢慢地就不觉得苦了,我经常在心中默默地数数‘一,二,三,四……’”老爷爷笑了笑,继续说:“最初,我是为了传承这项技艺,可现在这是我的最爱,我已经离不开捻纸了。记得那次捻老虎时,那老虎栩栩如生,像要扑过来似的……”老人完全沉浸在回忆之中,我们谁也不忍去打断他。过了一会儿,老人突然拿起一个脸谱,舞动起来,舞得是那么认真,那么投入,“捻纸”的无限魅力在他跳跃的脚步间绽放。
看着眼前这位老人,我不由得暗暗敬佩起来。在回校的车上,听老师说,几年下来,这位老人做了几千件作品,前后两间屋子都快要放不下了……这真是一位了不起的老人。我望着窗外,眼前再一次浮现出老人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