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文化
随着油漆刷刷几下挥舞,课桌表面焕然一新。又一批杰作被无情地埋没在油漆的深沉与粘稠之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固然课桌上的杰作湮没了,但艺术家的灵感之泉是不会枯竭的。
这是另一种文化。随着“小吃文化”、“旅游文化”等多种多样文化的蓬勃发展,“课桌文化”也在校园内迅速蔓延,就像地下革命的火焰,悄悄地舔食着校园的宁静。
相信我们这代人很少有人没有在课桌上抒发感情的历史。一张桌子,在历届各位大师点点滴滴的劳作下,变得内容丰富。从流行歌曲到“印象派”,从诗仙到施瓦辛格,从打油诗到棋局,从abc到数学草稿,集“琴棋书画”为一体,且学贯中西、包罗万象。
艺术家们在上课感到乏味时,灵感之泉便恰到好处地喷涌出来。为了驱遣无聊,也为了及时记下思维的火花,便有了几首不伦不类却也有棱有角的诗句:如《自嘲》——平日上课出风头,一到考试汗直流。横眉冷对卷子纸,俯首甘咬铅笔头。《虞美人》——读书考试何时了,分数知多少。本班昨夜又补课,试卷不堪回首水沟中。隐形眼镜应犹在,只是度数改。问君能考多少分,恰似老师头发愈见少。
当然,五花八门的签名是不在话下的。大陆的、港台的、外国的歌星、影星,都一一在课桌上“露面”。
但也并非所有的课桌文化都是插科打诨的小作,也有肺腑之言。如:
对读书考试的厌倦——这样的世界何日是一个尽头,我的心早已疲惫。
对考试的自我鼓励及自我安慰——不在考试中爆发,就在考试中灭亡。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
开夜车的辛酸与无奈——斜光到晓穿珠户。平日苦读甚少,用功全在昨宵。一觉醒来,却见东方未晓。还早,还早,久睡一些最好。
自述学习情况——像雾像雨又像风。编织美丽的哀愁,却使我不得不再寻找牵强的借口。
至于“隐形眼镜应犹在,只是度数改”,无疑正是一种控诉。
随着时间的推移,课桌文化的内容也在更新。平日可见的有几首打油小诗和一两幅“印象派”的绘画,到考试之前则变成了稀稀拉拉的方程式、一串串的英文单词……考试之后,又留下平均分总分的计算过程。长长的数学计算又使课桌多了一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