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回味的感动
这段时间以来,很少能遇到让眼眶情不自禁而湿润的情景,以至于曾几何时因感动而湿润过的眼睛已干涸了许久,一直没有感受到滋润双眼的源泉了,然而刻意寻找的感动也没有了那份共鸣,那种曾让人心潮澎湃的情愫也已退潮,故感动只有通过回忆了……
场景一:
2010年以前的十几年,那时候的农村虽然不能说贫穷,但牛耕和人力插秧的时代,一亩田有天公作美,风调雨顺之下,虽可以亩产千余斤,但除去农业税,减去卖出去给孩子来年交学费的粮后,对一家的吃穿来说也只能是勉勉强强了。那时的日子只能用“凑合”来形容,但每年临春之际,家家户户都不会忘了做上几架“冻米糖”,那种昔日风吹日晒、辛勤劳作得来的粮食所制成的“冻米糖”,有一种可爱的气息,吃起来有一种暖心的感觉。因为家家户户都有,所以大家相互之间也没什么好炫耀的。当处于孩童时代的我们玩累和饿了,总会各就各位回自己家拿糖充饥,有时贪婪的嘴里衔着一块,手里还要拿上好几块。大家在一起狼吞虎咽的大有要比赛的意思哩。如果谁家较远的话,那么较近几家的孩子会很慷慨的分几块给“远来之朋”,而那“远来之朋”也不忘一句:“下次你吃我家的。”似乎冻米糖成了大家朴素情感之间的“真实写照”了,而如冻米糖般的情义着实让人感动。
而如今,逢年过节很少吃到“人情味”很重的冻米糖了,有的只有外装华丽且美味不逊于冻米糖的市场糖果罢了,实在要吃的话还是有的,但那是从大型商场或超市所袋装买来的,人家一般也不愿意把它放在果盘里待客,不是因为小气,而是那东西易潮,放多一会儿就粘粘糊糊的,让人看了觉得不清爽。所以,人家一般不愿意拿冻米糖出来待客,除非你“指名道姓”的要,况且那冻米糖虽晶莹雪白,切的四四方方规格得很,可一点也勾起不了儿时对冻米糖那可爱的回忆,也难以把如今商业化的冻米糖同感动联系到一起。
情景二:
“伤离别,离别虽然在眼前,说再见,再见不会太遥远……”张学友的《祝福》大红大紫时,我还不懂什么叫汉字,更不知道什么叫音乐的感动。但随着高中毕业晚前夕,听完这让人热泪盈眶的天籁后,便一发不可收拾的迷恋上了它,因为我觉得所有的离愁别绪都可以在轻哼此曲的时候得到完美的宣泄,自己的灵魂也似乎在感动之余,得到洗涤从而升华。那种感动恐怕是无可取代的吧!那时的一曲感动的经典可以传唱几年,甚至影响一代人,以至于让我们那个21世纪的班级也相继颂唱,一首十多年前的歌曲可以让十几年后的人去痴迷,这恐怕不是“怀旧”这个简单而在此略显苍白的说辞可以概括和解释清楚的吧!那个时期所吟诵出的脍炙人口为何可以让人深深铭记,从而大大的感动?
但如今,没有往日的荡气回肠、脍炙人口,只有现今的快节奏,歌词无内涵的胡乱押韵,本来“人才辈出”是件好事,可是那种哗众取宠的喧闹,让人片刻激情后便无心回味了。这样的歌哄哄那未经世事的少男少女恐怕也?拢?慰稣庋?ldquo;经典”也会过早的夭折。因为没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情感所“早产”的音乐,是经不起时间的洗礼和记忆的诠释,更不用说靠它去打动听者,让听者产生共鸣,从而真正意义上的感动观众。它们一味的追求个性,一味的张扬,一味自我陶醉,由于没有很好的情愫涵养,浓郁的情感,无形中给自己加上了前进的桎梏,从而只有独领风骚“几星期”而已,这也让歌曲的创作者们头痛不已。如今的歌坛歌曲泛滥,量多质不优,让人不禁感慨:是我们跟不上时代,还是感动已不复存在?
或许写这样的文章或多或少有点怀古伤今,但的确,生活中感动少了,商业的渗入让感动变味,经济的侵蚀让感动便庸俗,时代文化的无定向发展,让感动穿上了所谓的“包装”,变得让我们快不认识了,感动只有通过回忆了,但我们仍期待感动,等待着“涛声依旧”般的感动让热泪再次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