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严和爱才能铸就伟大的女性
第二遍读完这部不朽的惊世之作,空气中久久地弥漫着女主人公简?爱人格魅力的香气,使人不禁陶醉其中,回味着作品里的每一个片断。
这部作品虽然并不是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的自传,却仍能从其中发现作者真实个人经历的影子,从夏洛蒂?勃朗特到简?爱,这两个真实与虚构人物,除了经历相似之外,她们还拥有留给世人的一个共同印象:伟大的女性。
夏洛蒂?勃朗特,一个英国北部乡村牧师家庭的孩子,母亲早早地逝世后,父亲因为经济原因把夏洛蒂及她的两个姐姐和弟弟送进了一所寄宿学校读书,那里环境恶劣,孩子们常受到体罚,经常会有孩子在疾病中痛苦地死去,她的两个姐姐都因感染伤寒离开了人世。
夏洛蒂忘不了这段可怕的回忆,在简?爱的故事中,她的心灵深处强烈地抨击那些疾苦又无助的孩子们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
简?爱出生于一个穷牧师家庭,很小父母双亡沦为孤女,被舅父母收养,舅父里德先生过世后,简?爱从此受尽了舅母及表兄妹的歧视和虐待,最后被送进了与夏洛蒂儿时同样进过的“魔窟”寄宿学校,肉体与精神受尽了摧残。
苦难的经历造就了简?爱不屈的性格,她痛恨那些恃强凌弱的人;她及其看重尊严,任何人都休想践踏;对生活充满期望,坚强面对现实……最令我敬佩的,是简?爱对待爱情勇于追求,不掺任何杂念。面对深爱的罗切斯特,她毅然选择离开,因为她看到了罗切斯特那面目可憎的疯妻子,自己不能违背良心作第三者,伤害一个无辜又无助的女人。她对罗切斯特说:“我告诉你我非走不可,难道就因为我一平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矮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不是想错了吗?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跟你一样充实!……我不是根据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血肉之躯同你说话,而是我的灵魂同你的灵魂在对话,就仿佛我们两个穿过坟墓,战在上帝脚下,彼此平等-------本来就如此!”她的行为,维护了一个女性独立的人格和尊严。
当简?爱再次回到庄园,看到罗切斯特因救大火中的妻子而双目失明,处于孤独无助境地时,她决定留在他的身边,简认为“自己无比幸福——幸福得难以用语言来表达”。
追求真爱与平等,作者夏洛蒂也曾经历过。担任家庭教师的两年里,有人想夏洛蒂求婚:一次是他女友的哥哥,另一次是一位年轻的牧师。但是,这两次求婚都被她拒绝了,原因是他们并不是真正爱她,只是按传统要娶个妻子而已。
无论是夏洛蒂,还是他笔下的简?爱,都无疑是伟大的女性,她们用平凡心灵的真诚呼喊换来真正有意义的人生:“尊严 爱。”幸福其实就源于此。当我在赞美这种可贵的来自19世纪的高尚品格与思想,不免又想起当今社会上的现象。
“马诺”事件在全国范围内都应起了不少的争议,大家都试着去剖析这一惊人的话语“我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各种辩论赛中都以此为话题展开了激烈的唇枪舌战,观点层出不穷。其中令我感到费解的是竟有部分的“80后”、“90后”年轻女性支持马诺如此狂妄的话语,她们表示马诺只是直白的袒露出了她们的心声,其勇气值得钦佩。诚然,人们的择偶标准已经从“憨厚老实、善良”转为“相貌与财富兼备”为首要条件。很明显的一点是,他们都失去了简?爱与罗切斯特之间纯粹的幸福。拜倒在金钱脚下的人,永远也不可能拥有幸福的权利的。
在物质与精神之间,你究竟会选择哪一个?扪心自问,是否自己也曾经现实主义地选择过前者?
现在的物质条件已较19世纪相比有了超乎想象的飞跃与进步。简?爱与夏洛蒂都能抵御住诱惑,为什么现在的女性无法做到?这一点不得而知。
或许作为一个中学生,我还没有改变人们价值观之以如此大的能力,但至少我想我要提醒人们:美好的心灵与崇高的思想比一切东西都要有价值。倘若女性们要活得幸福,就该去读读《简?爱》。看完以后你就会明白,尊严和爱才能铸就伟大的女性,不是宝马车和珍珠项链能够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