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武汉
对历来有“九省通衢”之称的省会武汉,作为湖北佬的我在此逗留的时间实在有限,所以对他的印象也就不甚深刻。我也因此屡屡感到惭愧。今年暑假,应同学之邀,在武汉盘桓了几日,随便走走之后,仿佛觉得有必要一吐为快了。
武汉作为长江沿线的三大“火炉”之一,暑气逼人是自然的。走在她的腹地,但我隐隐感觉所到之处总是回荡着一种不敢过于逼近的奇特之势。这气势,非街道,非凌空而起的现代化建筑,而是穿城而过的长江以及横跨江面的大桥,还有依江而踞的黄鹤楼!
黄鹤楼雄踞蛇山之巅,位于黄鹤矶头,面对鹦鹉洲,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山东蓬莱阁合称中国四大名楼,自古以来号称“天下江山第一楼”。楼高五层,攒尖顶,层层飞檐,四望如一。走进楼内,一楼正面壁上为一幅巨大的“白云黄鹤”陶瓷壁画,两旁立柱上悬挂着长达7米的楹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拾级而上,登楼远眺,“极目楚天舒”,武汉三镇的全貌尽收眼底,虽不真切,但确有饱览之妙;低头俯视,滚滚长江水奔腾东去,烟波浩淼,亦有炫目之感。黄鹤楼楼体呈金黄色,阳光之下,金碧辉煌,有说不出的威严与尊宠。当年崔颢的诗句依然镌刻在楼内,游人到此,驻足浏览,诵之咏之,不免想起当年的传说,平添了不少苍凉的文化气息。站在楼前观望,整座楼于雄浑之中又不失精巧,显现出富于变化的韵味和美感。
黄鹤楼前行不远便是武汉长江大桥。作为“万里长江第一桥”,到而今也有几十个年头了;历经修葺,横跨江上,依然雄伟绮丽,蔚为壮观。我徒步从黄鹤楼下走到桥上,但见江水滔滔不绝,江上帆影点点,穿梭往来。从桥中间乘电梯可至桥下,来到江边,不少游人在江边浅水处戏水;更有几位搏浪潜游,很有几分英雄胆气。临堤的江边公园里,古木参天。虽是夏日炎炎,但江风阵阵,甚是阴凉,难怪游人如织。在江边仰望,大桥宛如一条长龙横卧江上;火车从桥腹中闯过,隆隆的响声传来,气势非凡。与之相较,顿觉人之渺小,不敢仰视了。
从龟山下行不远,便来到古琴台。这里相传是钟子期与伯牙两人的鼓瑟听弦之处,成就了高山流水的美妙传说,也将一段凄婉感人的故事流传至今。整个建筑群占地规模不大,但布局十分精巧雅致,保留了当年古建筑的风貌。其中以庭院、林园、花坛、茶室为主,层次分明。步行至古琴台,进大门,过小院,出茶院右门,迎门是置于黄瓦红柱内的清道光皇帝御书“印心石屋”照壁,用阴阳笔法刻镌而成,远观凸突而出,近视凹陷而入。照壁东侧有一小门,门额“琴台”二字,据传出自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之手。进门后为曲廊、廊壁,立有历代石刻和重修琴台碑记。院内回廊依势而折,虚实开闭,移步换景,互相映衬,构成一个广阔深远的艺术境界。琴台四周,杨柳依依,树影婆娑,景色旖旎。只是斯人已逝,留连驻足,不免感怀伤感。
来到武汉,不能不说这里叫人眼花缭乱的小吃。常听人说,“食在广东”,我以为就小吃而言,食在武汉实不为过。单就武昌来说,“吉庆街”、“首义一条街”、“户部巷”等每条街道都能找到小吃的好去处。不说地道的武汉风味,什么什锦豆腐脑、豆皮、欢喜坨、热干面,就连东北的凉皮、新疆的羊肉串,南方的海鲜、内地的河鲜,可谓应有尽有,一应俱全。来一碟虾球、几串羊肉串,再叫上一个大闸蟹,外加一杯酸梅汤或者一杯扎啤,吃起来热汗淋漓,岂是一个爽子了得。夜幕降临,三五成群,呼朋引伴的人们涌进小吃街,人流攒动,热闹至极,是别处不可比的。如果到过武汉的人没有美美的吃上一顿小吃后方才离开,你不算真正来过武汉。
在武汉的几日,我走马观花地浏览了几处,对武汉的印象还不能有一个完整的定位。不过,我近距离地打量了一番后,也依稀得了一点皮毛。我甚欣慰,因为对于我栖身其间的大千世界,我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一点皮毛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