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那些在牛棚读书的日子
今天和一个同学在家喝酒,聊起了一起上学的日子。记得以前没有学校,要上学都是在大队的牛棚里。
那是一个多年没有养牛的棚子,很是简陋。只有几块青石板,用砖头垒了起来。上学的学生年龄不等,从八九岁到十一二岁。因为渴求知识,大家都是积极地入学。但老师只有一人,是一位四五十岁的民办老师,他教语文和数学。(小学只开设这两科)没有黑板,就用锅底下的灰在墙上刷刷,从镇里拿上几盒粉笔就讲了起来。
在上课的时候,班里挤了很多人,青石板又不是很牢固,所以不时传来“课桌”倒塌的声音。接着就有几个同学上来修理,老师有时也会过来帮忙。这节课就这样忙活过去了。平时我们没有本子,都是家里用的包装纸,或很粗糙的草纸,让家长裁一裁,订一订就用,往往正面用了反面用,用完了也舍不得丢掉,存起来卖废纸。
班里的同学都是穷苦孩子,没有贫富的差距,大家下课都在一起玩。没有操场,大家就在打麦的场院内玩,有的翻跟斗,有的捉迷藏,有的叼小鸡,有的打元宝,各种各样的游戏呢!每次都玩得满头大汗方才罢休。老师到了农忙的时候会经常缺课的,这成了我们捣乱的好时机,大家有时会扔小石子,有时会在桌子上画个小棋盘,两个人下棋玩,有时会传阅一些课外书,课堂上顿时热闹非凡。
不小心老师从外面回来了,正在打闹中的孩子顿时安静下来。老师这时总是板起脸来,训斥年龄较大的同学,认为是他们带的头。于是就让他们在课上打手板,有时打屁股。震慑着我们这些年龄小的,几天都不敢捣乱了。
读书的时候是极认真的,那时的信息闭塞,能读到的就是教材。大家都能将语文课本从头到尾背了下来,有些段落现在仍然记忆犹新。当时有篇课文叫《凡卡》,让我深深地同情他悲惨的遭遇。还有《卖火柴的小女孩》、《渔夫和金鱼的故事》、《黄继光》等课文都是在那时学的,至今仍留有深刻的印象。晚上有时点着煤油灯做作业,那份宁静、那份刻苦,现在我还能从当今的孩子身上找到吗?
在牛棚里上学持续了两年,第三年村里就建起了小学,发了崭新的课本,父母也给做了崭新的书包,换上了一件崭新的衣服。从此我们就告别了牛棚式的学校,在那里我们可能没有学到很多知识,但带给我们的是快乐而又无法磨灭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