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叶的故事
古人的开门七件事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是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物品。说其是物品,实属屈才,与其说它是一种境界。唐代一名赵州和尚有言:“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吃茶去不但可以指导僧人“心注一境”,虔诚修行,而且可以启迪常人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从而达到一个新的境界。茶,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上也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我认为喝茶最主要的无非是人们对茶道的态度,每个人到底生活于何样的世界,首先取决于这个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取决于你对所在生活环境的一个态度。茶道亦是如此,首先你得理解茶道。如果你认为茶道就是简简单单的拿着杯子倒水,那自然不会理解茶道于生活有什么不可或缺的。凡是不能只看表面,只有深入内心,走心的理解,才会对事物有更加明确的态度。我们在《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中也看到,对于不同人,茶道被赋予不同的态度。对于日本人,茶道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也是二战后人们对百废待兴的日本社会的一种逃避与诠释。而对于成都人,茶道是一种消遣方式,一种娱乐艺术,常常伴随于川剧所存在。对于远隔万里的英国,茶变为一种礼仪,一场英国绅士不可不用的下午茶。再者,对于武夷山,茶道是维持当地经济来源的方式,也是作为茶都必须研习、传播的使命......其实这并没有一个完全相同的答案,也不需要有,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所持有的稳定心理倾向,而每个个体的心理倾向并不需要完全相同。然而,正是因为不完全相同,我们才要在茶道中不断摸索、学习、成长,建立自己对茶道的独家态度。
茶香宁静却可以致远,茶人淡泊却可以明志。茶道是茶与道的融合与升华,它的文化核心即为“和”。一片茶叶是那样的细小,纤弱,当它融入水中,便释然出自己的全部精华。一杯好茶,只有用好的茶叶,适宜的水质还有喝茶的心境才能铸就。如果不能放慢心,抱着享受的心态去品茶而不是喝茶,才是真正的好茶。再好的茶与水,如果没有一颗融入的心,那都是浪费罢了。一杯茶需要我们精神的融入,那生活也一样需要。在沧海人世中,一个人是多么渺小,只有当你融入这个时代潮流,这个社会才会由你发出光芒。在《茶,一片树叶的故事》记得有一个镜头,关于广东凉茶的一个事迹,小伙们编了一首很符合现代潮流的歌来退销广东凉茶。这就像广告一样,只有融入了现代的潮流才能做到人人皆知。那么换成自己又何如?如果我们不能融入现在的社会,不去参加竞争的话,那么只有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最终被淘汰。人们往往会讲茶道引入一个误区,认为茶道就是像陶渊明那要晦迹韬光、不闻尘世。其实并非如此,如果你一直都是在这种晦迹韬光、不闻尘世的状态下,我不妨可以说,活着并无意义。茶道不是我们用来逃避世俗的理由,而是时时刻刻告诫我们学会融入的良药。陆羽在《茶经》中说过:凡茶有九难“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可见一杯茶在铸就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这种种繁多物质的融合,何来好茶之谈,更何况是制茶、饮茶等人的精神状态了。我们在每次茶道时,不妨想一想这一杯茶是如何而来。
在《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中还有一个情节,在杭州余杭的径山寺内的打坐僧人,因为常常容易打瞌睡,则以一碗茶提神,这便是禅茶的起源。在片中,只是简单介绍了茶有提神用处,其实茶对于悟道修炼,不仅仅只是提神,更多的是静心。茶道如此繁琐的过程,并且需要十分专注的完成,动作优雅、举止端庄,这又谈何容易。在茶道过程中,难免会烫手,倒得快了,倒得满了,茶礼是否行的标准......这听起来都烦人的过程,如果没有专注,没有静心又怎么能完成呢?只有放心进去,诚心诚意,才能出好茶。普希金说过:“世界上没有幸福,但有自由和宁静。”我认为,世上没有不平的事,只有不平的心。不去怨、不去恨,淡然一切的精神我们也同样需要。不是所有伤害过你的人都配做你的敌人,有些事,平平淡淡,宽容以待,笑着过日子,不是更好?就像径山寺的僧人一样,对于我们,虽然没必要要求去打坐那般一心向佛,但至少要学会平淡以对。有时候我们的心需要沉下去深刻的思考人生,而不是用着一块块金碧辉煌的布掩盖着自己的缺点,一直在表面生活,又何来成长。人生不需要大鱼大肉,也不需要天天饿着肚子,只有平平淡淡,才是恰到好处。在茶道这个繁琐的过程中我们更要学会把心放简单,只有把心放简单了,茶才能泡好。茶道告诉我们,平平淡淡,值得珍贵。
茶道无外乎也是一种美学,一人得幽,二人得趣,三人成品之佳境。于外是美,于内也是乐趣,或者宁静,或者清和。没必要知道阳光、空气,却也能感受到它们的存在,品味到它们带给你的温暖与清新。在不同的照片中的茶都担任着不同的角色,却有着同样和谐的画面。茶道,下至平明百姓,上到达官贵族,亦是一种雅俗共赏。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每个人对它的看法都不一样,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定义给予它。看完了《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不妨给它下一个属于自己的定义,对于我茶道就是一种态度、一场融入、一生平淡、一种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