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与“视”
平视在我看来无非是“平”与“视”二字罢了。
“平”是一种平等的态度,它没有“仰”的那种“如飞蛾扑火般的执着,却充满了一种平等的思想,我仿佛能看到尊严与理性的火花在其中迸发。” 而“仰”则容易导致愚昧与无知。
这种“仰”在古代尤其多见,我看到封建的人们以“仰”的姿态注视着高高在上的皇帝,被封建的鞭子抽打得体无完肤;我看到西欧中世纪的人们在神权的桎梏下窒息。 这种“仰”带来的不是敬佩与学习,而是对人的愚弄与人性的扼杀。但“平”却使人有了自己的思想与尊严,正如文艺复兴以人的平等使人摆脱了那沉重的镣铐。
“平”又蕴含着平静,但“平”不是那种以天为天,以君为天的虚假的平静,而是似倒拔杨柳怒目金刚的气势,打破那片虚假的天,给人以真正的个性,也让人“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观天边云卷云舒”,任由天边风云变化,也“一蓑烟雨任平生”。 而“视”则是对自己对他人的审视,这种审视在毕淑敏的文章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她看人看事不拘泥于表层,不像秋风扫落叶一般,却如同涓涓细流般细腻,她不说其缺点,却说其为人生命中的盐,她说将人如同剥糖纸般一层层剥开,仿佛用x光照其灵魂。
对人的审视的强中之手当推鲁迅,他的笔锋利如刀,将人的心都仿佛剥了出来。 在他笔下,阿Q那种自欺欺人,可悲又可叹的劣根性,那卑躬屈膝的丑态,完全展示在人们的眼前。他们的“视”并不是轻轻扫过事物的表面,那充其量只能算“看”,说“视”却是远远未到的。而他们的“视”则穿透了那厚厚的伪装,对其内在进行了深刻剖析,这种带有思想的观察才能算真正的“视”。 没有“平”的支撑,人们又怎能够有“视”的机会?而不敢“视”、不会“视”的人又怎能拥有“平”的权利?
“平”是钥匙,让我们打开希望之门。而“视”是眼睛,让我们寻找“平”。 平与视相互支撑,让我们能生活在碧海蓝天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