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善之道
学习,对于孔子来说大概是“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这是刘向的态度,正如刘向所说的学习就像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是我们需要去坚持一辈子的。
阿基米德在临死前,面对敌兵没有恐惧与害怕,只是用来最平常的与其说了这辈子最后一句话“让我算完这一题”;李清照在面对封建的思想与世人不解时,依旧坚持,留下了许多千古名句;沈从文在文革时期依旧态度乐观积极,完成了著作。前贤之高德,我们应当欣赏和学习,而向别人学习一直是我们学习的重要一步,孟母三迁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一迁因孟子学哭丧嬉游于墓间,二迁因孟子学屠夫叫卖,三迁于学堂边,当孟子认真学习时才正式定居,这不正说明了当近贤求善的道理吗?
见贤思齐固然重要,但若不得法也是岌岌可危之事。人之变好,当是自我的合理认知,使其主动为之付出努力事,虽然这个过程会因需要潜移默化而变得缓慢,但拔苗助长与过度干预,肯定会适得其反。
“别人家的孩子”是近些年来的热门词汇,之所以会火起来,大概是引起了大部分的共鸣吧,是目前家庭教育的一个小的缩影。想来不止是我一个人在某段时间里极其痛恨这位“别人家的孩子”,他是我们需要人分享喜悦时,猝不及防的一盆冷水;是在外面需要鼓励时,推我进入更深低谷的阴影,他们被无时无刻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与其说他们是我们心向往之的“模范”,不如说是强加在我们影子里,或者心灵深处最自卑角落里的一点极度刺眼的光。
成功与优秀,从来都需要时间与努力去慢慢沉淀,在这条路上,需要的自我追求,不是他人给予太多的压力,更或者要被动地驱使效仿,如果见贤思齐是如此的道路,那我想,结局只会是让成长者陷入极度自我怀疑与积郁的无限循坏中。
希望所有人在学习的路上,能自我找到良师益友,生活充满温暖与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