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力量
中华民族是一个以重德著称的民族,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提出了做人的道德标准是“仁”。磨炼人格的方法是“克己复礼”。也就是说,中国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是:浩然正气的爱国精神;爱人孝顺的人道精神;经世致用的求实精神;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洁身自好的廉洁精神;物物相依的群体意识;舍生取意的献身精神和舍身成仁的牺牲精神。
法国大作家雨果说过:“普遍的道德是社会的基础,普遍的良心是法律的基础。”
道德是人与人之间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润滑剂,道德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只有大家都按一定的道德来规范自已的言行,整个社会才会有良好的.秩序和风气。只有以不损害他人的幸福作为自己行动的原则和准则,才是善的和道德的。
在物质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不得不警惕地看到道德的滑坡。理想空白、人心不古的现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檐瓦上霜”,这些被有些人甚至是许多中学生称作时髦实惠而作为为人处世的信条。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道德教育的放松,德智体中,“德”成了虚伪的“首相”名存实亡。《一分钱》、《小小螺丝帽》等类似教人从善的儿歌不再流行;二是“拜金主义”的泛滥,在一些人看来,“有钱能使鬼推磨,”道德能值几个钱。殊不知,金钱虽可贵,道德价更高。一个缺少道德的民族不会成为伟大的民族!
“人是应当有一点精神的,”在道德面前不存在吃亏的问题。那位“送上门的真凶”就选择了放弃自由而抚平自已道德的创伤。
道德并没有法律的强 制力,它需要个人的自觉与修养,但它的调节范围却远远大于法律,对于一些生话中的小事,也许有人认为是法律限制不到的,就无需太过注意。这正是我们最大的疏漏。看到校园里的果皮纸屑捡起来;看到墙上的脚印擦干净。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情,都是道德的体现。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不为。”同学们,让我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按一定的道德行为来标准自己。那样,我们就会对社会有所贡献,就会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