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盛阳衰的国度
在一个阴盛阳衰的国度,尤其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读书作文喜欢温柔缠绵风格的不在少数。所以在我看来,“阳刚”并非一个讨所有人喜欢的词。究其原因,似乎很多时候“刚强、刚毅、强劲有力”这样铿锵有力的描述多少有点让一些人心生畏惧,敬而远之。于是哀伤叹息的情绪大行其道。对此,我起初还颇有新鲜感,觉得阴柔缠绵也是一种情趣。后来感觉这种情绪越积越多,甚至几乎弥漫到了整个时代的空气里。有感于此,我禁不住要重新审视起“阳刚”二字来,禁不住要去思考“阳刚”为何离我们远去,甚至渐行渐远。
且不说文坛大家,就说说我们学生的作文,“为赋新词强说愁”是最常见的一种通病了。中学生本应无忧无虑,处于最美好的发展期,不该乐于虚拟、制造出各种哀伤怨念。这种现象的出现,从我们中学生自身原因追究,或许是没有能够真正理解作文的意义。
苏东坡有这样一句话:“文以达吾心,文以适吾意。”可见文章是用来真实地表达内心的,要有感而发,是情感顺应天性的自然流露。也正因为秉承这样的理念,苏轼的文章才能做到亦庄亦谐,生动有力。然而当今的中学生作文呢?为什么不再见到这样的真纯?为什么我们中学生不能正确地理解到作文的意义呢?
本来光怪陆离的现代科技已经帮助我们减少了纸笔交流的机会,在浮躁的社会大环境里我们也难以静心观察生活,再加上作文是我们繁重学业的一部分,写作文成了一项任务,这就令我们头痛不已,越来越惧怕写作文。惧怕作文自然导致不能利用好练笔机会,这样形成的恶性循环招致的结果是每次写作都是一次痛苦的经历,搜索枯肠,冥思苦想,最终只能胡编乱造,把虚情假义揉合进干瘪的文字里,为了议论而议论,为了抒情而抒情。文章里的哀伤疼痛都是为了应该哀伤疼痛而表现出的哀伤悲痛,几乎就类似于昆德拉所嘲讽的“媚俗”,是非常令人厌恶的矫情。
这一类生硬地附和某一种情感或理论的矫情是从来不会收到正面的效果的。朱熹注《诗经》非要套用三纲五常显示出他僵化了的思想,只能遭受批判;很多书法家由于为了突出个人特色而过分突出了个人特色让作品的优美和谐程度丧失了很多;优秀影视剧也总是会有一些不合常情常理但能表现主题的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