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黛的诗句
作者:admin来源:厚学诗词网发表于:2020-04-14 12:50:44阅读:95
陈令举妙奴诗
宋秦观
西湖水滑多娇嫱,妙奴十二正芬芳。
肌肤皙白发脚长,含语未发先有香。
溪上夜燕侍簪裳,皎如华月堕沧浪。
音声入云能断肠,不许北客辞酒浆。
主人蔼蔼邦之良,少年射策谒未央。
俊词伟气森开张,玉杓贯斗生怒芒。
天欲文采老更昌,故使敛翮窥群翔。
五十仅补尚书郎,浩歌骑牛倚倡佯。
东风戏雨花草狂,二溪泱泱青黛光。
妙奴勿倦侑羽觞,主人正欲游醉乡。
感遇
唐岑参
北山有芳杜,靡靡花正发。未及得采之,秋风忽吹杀。
君不见拂云百丈青松柯,纵使秋风无奈何。四时常作青黛色,
可怜杜花不相识。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唐李白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
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
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
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
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
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
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注释】:
卢虚舟:范阳人,唐肃宗时曾任殿中侍御史。楚狂人:指陆接舆,系楚国狂人,曾狂歌而过孔丘,劝他不要做官。二峰:指香炉峰和双剑峰。
1、绿玉杖:神仙所用之杖。
2、南斗:即斗宿星。
3、屏风九叠:形容山峰重叠,状如屏风。
4、青黛:青黑色。
5、九道:古代地志说,长江流到浔阳境内,分为九派。
6、谢公:指刘宋谢灵运。
7、琴心三叠:道家修炼的术语,意思是使心神宁静。
8、玉京:道家说元始天尊在天中心之上,名玉京山。
【简析】:
这首诗作于诗人流放夜郎遇赦回来的次年,从汉口来到江西。诗中既写了庐山的秀丽雄奇,更主要表现了诗人狂放不羁的性格。那时诗人已经历尽磨难,始终不愿向折磨他的现实低头,求仙学道的心更加迫切了。
??这首诗是咏叹庐山风景的奇绝,游览飘然,猛发学道成仙之欲望,并进而邀请同伴。诗分四段。首六句为第一段,是序曲。以楚狂自比,对政治淡漠,透露寻仙访道隐逸之心。“庐山”八句,为第二段,以仰视角度写庐山“瀑布相望”、“银河倒挂”、“翠影映月”、“鸟飞不到”雄奇风光。“登高”八句为第三段,以俯视角度,写长江“茫茫东去”、“黄云万里”、“九派流雪”的雄伟气势,并以谢灵运故事,抒发浮生若萝,盛事难再,寄隐求仙访道,超脱现实的心情。“早服”六句为第四段,想象自己能早服仙丹,修炼升仙,到达向往的自由仙界。并以卢敖故事,邀卢侍卿同游。
??全诗想象丰富,境界开阔,给人以雄奇的美感享受。“五岳寻仙不辞远”,可借以作事业追求者的警句。--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
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后,于上元元年(760)从江夏(今湖北武昌)往浔阳(今江西九江)游庐山时作了这首诗。卢虚舟,字幼真,范阳(今北京大兴县)人,肃宗时任殿中侍御史,相传“操持有清廉之誉”(见清王琦注引李华《三贤论》),曾与李白同游庐山。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起句即用典,开宗明义表达胸襟:我本来就象楚狂接舆,高唱凤歌嘲笑孔丘。孔子曾去楚国,游说楚王。接舆在他车旁唱道:“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嘲笑孔子迷于做官。李白以楚狂自比,表示了对政治前途的失望,暗示出要象楚狂那样游诸名山去过隐居生活。“凤歌”一典,用语精警,内容深刻,饱含身世之感。接着诗人写他离开武昌到庐山:“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诗人以充满神话传说的色彩表述他的行程:拿着仙人所用的嵌有绿玉的手杖,于晨曦中离开黄鹤楼。为什么到庐山来呢?是因为“好入名山游。”后两句诗,既可说是李白一生游踪的形象写照,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寻仙访道的隐逸之心。
以上是第一段,可谓序曲。然后转入第二段,诗人以浓墨重彩,正面描绘庐山和长江的雄奇风光。先写山景鸟瞰:“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古人认为天上星宿指配地上州域,庐山一带正是南斗的分野。屏风九叠,指庐山五老峰东北的九叠云屏。三句意谓:庐山秀丽挺拔,高耸入云;树木青翠,山花烂熳,九叠云屏象锦绣云霞般展开;湖光山影,相互映照,烘托得分外明媚绮丽。以上是粗绘,写出庐山的雄奇瑰丽;下面,则是细描:“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金阙、三石梁、香炉、瀑布,都是庐山绝景。这四句是从仰视的角度来描写:金阙岩前矗立着两座高峰,三石梁瀑布有如银河倒挂,飞泻而下,和香炉峰瀑布遥遥相对,那里峻崖环绕,峰峦重叠,上凌苍天。接着,笔姿忽又宕起,总摄全景:“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旭日初升,满天红霞与苍翠山色相辉映;山势峻高,连鸟也飞不到;站在峰顶东望吴天,真是寥廓无际。诗人用笔错综变化,迂回别致,层层写来,把山的瑰玮和秀丽,写得淋漓尽致,引人入胜。
然后,诗人登高远眺,以如椽大笔,彩绘长江雄伟气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九道,古谓长江流至浔阳分为九条支流。雪山,形容白波汹涌,堆叠如山。这几句意谓:登临庐山高峰,放眼纵观,只见长江浩浩荡荡,直泻东海,一去不返;万里黄云飘浮,天色瞬息变幻;茫茫九派,白波汹涌奔流,浪高如雪山。诗人豪情满怀,笔墨酣畅,将长江景色写得境界高远,气象万千。何等雄伟,何等壮美!大自然之美激发了大诗人的无限诗情:“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外苍苔没。”石镜,传说在庐山东面有一圆石悬岩,明净能照人形。谢公,南朝宋谢灵运,尝入彭蠡湖口,登庐山,有“攀崖照石镜”诗句(《谢康乐集·入彭蠡湖口》)。李白经过永王璘事件的挫折后,重登庐山,不禁感慨万千。这四句意思是:爱作庐山歌谣,诗兴因庐山而激发。从容自得地照照石镜,心情为之清爽,谢灵运走过的地方,如今已为青苔所覆盖。人生无常,盛事难再。李白不禁油然产生寻仙访道思想,希望超脱现实,以求解决内心的矛盾。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还丹,道家所谓服后能“白日升天”的仙丹。琴心三叠,指道家修炼的功夫很深,达到心和神悦的境界。这两句表明诗人想象着自己有一天能早服仙丹,修炼升仙,以摆脱世俗之情,到那虚幻的神仙世界:“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玉京,道教谓元始天尊居处。诗人仿佛远远望见神仙在彩云里,手拿着莲花飞向玉京。诗人多么向往这样自由自在的世界:“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淮南子·道应训》载,卢敖游北海,遇见一怪仙,想同他做朋友而同游,怪仙笑道:“吾与汗漫期于九垓之外,吾不可以久驻。”“遂入云中。”汗漫,意谓不可知,这里比喻神。九垓,九天。太清,最高的天空。李白在这诗里反用其意,以怪仙自比,卢敖借指卢虚舟,邀卢共作神仙之游。两句意谓:我李白已预先和不可知之神在九天之外约会,并愿接待卢敖共游仙境。诗人浮想联翩,仿佛随仙人飘飘然凌空而去。全诗戛然而止,余韵悠然。
此诗思想内容比较复杂,既有对儒家孔子的嘲弄,也有对道家的崇信;一面希望摆脱世情,追求神仙生活,一面又留恋现实,热爱人间风物。诗的感情豪迈开朗,磅礴着一种震撼山岳的气概。想象丰富,境界开阔,给人以雄奇的美感享受。诗的韵律随诗情变化而显得跌宕多姿。开头一段抒怀述志,用尤侯韵,自由舒展,音调平稳徐缓。第二段描写庐山风景,转唐阳韵,音韵较前提高,昂扬而圆润。写长江壮景则又换删山韵,音响慷慨高亢。随后,调子陡然降低,变为入声月没韵,表达归隐求仙的闲情逸致,声音柔弱急促,和前面的高昂调子恰好构成鲜明的对比,极富抑扬顿挫之妙。最后一段表现美丽的神仙世界,转换庚清韵,音调又升高,悠长而舒畅,余音袅袅,令人神往。前人对这首诗的艺术性评价颇高:“太白天仙之词,语多率然而成者,故乐府歌词咸善。……今观其……《庐山谣》等作,长篇短韵,驱驾气势,殆与南山秋气并高可也。”(见《唐诗品汇》七言古诗叙目第三卷《正宗》)
(何国治)
小重山·翡翠林梢青黛山
宋向滈
翡翠林梢青黛山。小楼新罨画,卷珠帘。碧纱窗外水挪蓝。凭栏处,相对玉纤纤。人散酒阑珊。夜长都睡皱,唾花衫。一弯残月下风檐。凌波去,罗袜步蹁跹。
答客问杭州
唐白居易
为我踟蹰停酒盏,与君约略说杭州。
山名天竺堆青黛,湖号钱唐泻绿油。
大屋檐多装雁齿,小航船亦画龙头。
所嗟水路无三百,官系何因得再游?
对酒
唐李白
蒲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青黛画眉红锦靴,
道字不正娇唱歌。玳瑁筵中怀里醉,芙蓉帐底奈君何。
南歌子·细细金丝柳
宋仇远
细细金丝柳,重重青黛山。
玉人楼上倚愁看。移得浅颦深恨、上眉间。
泪湿红绡薄,香凝碧绮寒。
多情别去未春残。归趁海棠开后、燕双还。
任氏行
唐白居易
燕脂漠漠桃花浅,青黛微微柳叶新。
久欲乞归未得一日蒙恩放归不胜欣喜涂中得十
宋吴芾
夹道乔松几度春,青青黛色四时新。
当时若尽荒郊种,万顷清阴更可人。
【原题】:
久欲乞归未得一日蒙恩放归不胜欣喜涂中得十五首
踏莎行 黛眉颦色
元沈禧
翠压双蛾,琼镌香靥。春来翻作伤春怨。一痕心事镇相萦,芳容不似年时倩。玉宇澄清,金波潋滟。宝猊香冷烟初敛。螺青黛绿总调匀,还凭
河间府
元陈孚
北风河间道,沙飞云浩浩。
上有衔芦不鸣之寒雁,下有陨霜半死之秋草。
城外平波青黛光,大鱼跳波一尺长。
牧童吹笛枫叶里,疲牛倦马眠夕阳。
有禽大如鹤,红喙摇绿烟。
路人指我语,似是信天缘。
我生功名付樽酒,衣如枯荷马如狗。
为问天缘可信否?旗亭击剑寒蛟吼。
颂古诗(六首)
明海舟慈禅
风波不动影沉沉,翠色全微碧色深。
应是水仙梳洗处,至今青黛镜中心。
江上曲(四首)
明刘基
月出前山青黛寒,雁声遥下碧云端。
草根错认骊珠吐,自是西风白露团。
入蒲关先寄秦中故人
唐岑参
秦山数点似青黛,渭上一条如白练。
京师故人不可见,寄将两眼看飞燕。
第二百卷
刘、阮妻二首
唐元稹
仙洞千年一度闲,等闲偷入又偷回。
桃花飞尽东风起,何处消沉去不来。
芙蓉脂肉绿云鬟,罨画楼台青黛山。
千树桃花万年药,不知何事忆人间。
寄内诗
唐河北士人
握笔题诗易,荷戈征戍难。惯从鸳被暖,怯向雁门寒。
瘦尽宽衣带,啼多渍枕檀。试留青黛著,回日画眉看。
如归亭
宋何永锡
独临朱槛爱平波,安稳归舟两两过。
数岛云霞栽橘社,一汀烟月采菱歌。
湖心日定施青黛,砌下风恬展碧罗。
好寫仙源槎阁主,便教從此上银河。
题君山
唐雍陶
风波不动影沈沈,翠色全微碧色深。
应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释】:
又作:
题君山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 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 一螺青黛镜中心。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历来诗人都写它的阔大壮盛的气象,留下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等名句。而雍陶的这首绝句,却别出心裁,以纤巧轻柔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澄泓湛凝绿,物影巧相映”(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的精细图景,并融入美丽的神话传说,结构成新巧而又清丽的篇章。
这首描绘洞庭君山的诗,起笔就很别致。诗人不是先正面写君山,而是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烟波不动”写湖面风平浪静;“影”,是写那倒映在水中的君山之影;“沉沉”,是写山影的凝重。“碧色全无翠色深”,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凝视倒影,当然是只见翠山不见碧湖了。这两句以波平如镜的湖水,以浅碧与深翠色彩的对比,映衬出君山倒影的鲜明突出。这是一幅静谧的湖山倒影图。这种富有神秘色彩的宁静,很容易引发出诗人的遐想。所以三、四句笔锋一转,将湘君、湘夫人的神话传说,融合在湖山景物的描绘中。古代神话传说,舜妃湘君姊妹化为湘水女神而遨游于洞庭湖山之上。君山又名湘山,即得名于此。所以“疑是水仙梳洗处”这一句,在仿佛之间虚写一笔:洞庭君山大概是水中女仙居住梳洗的地方吧?再以比拟的手法轻轻点出:“一螺青黛镜中间”,这水中倒影的君山,多么象镜中女仙青色的螺髻。
洞庭君山以她的秀美,吸引着不少诗人为之命笔。“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这两句诗,同样也是以螺髻来形容,不过这是刻画了遥望水面白浪环绕之中的君山的情景。雍陶这一首,则全从水中的倒影来描绘,来生发联想,显得更为轻灵秀润。起笔两句,不仅湖光山色倒影逼真,而且笔势凝敛,重彩描画出君山涵映水中的深翠的倒影。继之诗情转向虚幻,将神话传说附会于君山倒影之中,以意取胜,写得活脱轻盈。这种“镜花水月”、互相映衬的笔法,构成了这首小诗新巧清丽的格调,从而使君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左成文)
与常长老饮酒席间作
宋释道济
极目烟波远接天,红尘疎处结三椽。
不忧风景来朝没,只恐水云到晚连。
青黛山边飞白鹭,绿杨堤畔泊渔船。
悠然此地真堪乐,半是人间半是仙。
答姨兄胡灵之见寄五十韵
唐元稹
忆昔凤翔城,龆年是事荣。理家烦伯舅,相宅尽吾兄。
诗律蒙亲授,朋游忝自迎。题头筠管缦,教射角弓騂。
矮马驼鬓,牦牛兽面缨。g对谈依赳赳,送客步盈盈。
米碗诸贤让,蠡杯大户倾。一船席外语,三榼拍心精。
传盏加分数,横波掷目成。华奴歌淅淅,媚子舞卿卿。
斗设狂为好,谁忧饮败名。屠过隐朱亥,楼梦古秦嬴。
环坐唯便草,投盘暂废觥。春郊才烂熳,夕鼓已砰轰。
荏苒移灰琯,喧阗倦塞兵。糟浆闻渐足,书剑讶无成。
抵璧惭虚弃,弹珠觉用轻。遂笼云际鹤,来狎谷中莺。
学问攻方苦,篇章兴太清。囊疏萤易透,锥钝股多坑。
笔阵戈矛合,文房栋桷撑。豆萁才敏俊,羽猎正峥嵘。
岐下寻时别,京师触处行。醉眠街北庙,闲绕宅南营。
柳爱凌寒软,梅怜上番惊。观松青黛笠,栏药紫霞英。
尽日听僧讲,通宵咏月明。正耽幽趣乐,旋被宦途萦。
吏晋资材枉,留秦岁序更。我髯黳数寸,君发白千茎。
芸阁怀铅暇,姑峰带雪晴。何由身倚玉,空睹翰飞琼。
世道难于剑,谗言巧似笙。但憎心可转,不解跽如擎。
始效神羊触,俄随旅雁征。孤芳安可驻,五鼎几时烹。
潦倒沉泥滓,欹危践矫衡。登楼王粲望,落帽孟嘉情。
巫峡连天水,章台塞路荆。雨摧渔火焰,风引竹枝声。
分作屯之蹇,那知困亦亨。官曹三语掾,国器万寻桢。
逸杰雄姿迥,皇王雅论评。蕙依潜可习,云合定谁令。
原燎逢冰井,鸿流值木罂。智囊推有在,勇爵敢徒争。
迅拔看鹏举,高音侍鹤鸣。所期人拭目,焉肯自佯盲。
铅钝丁宁淬,芜荒展转耕。穷通须豹变,撄搏笑狼狞。
愧捧芝兰赠,还披肺腑呈。此生如未死,未拟变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