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莲蓬的诗句
作者:admin来源:厚学诗词网发表于:2020-04-10 15:24:40阅读:36
失题二首
近代苏曼殊
斜插莲蓬美且鬈,曾教粉指印青编。
此后不知魂与梦,涉江同泛采莲船。
得莲子
宋赵文
休休得一闲,杯酒聊从容。
晚凉过池亭,受用水上风。
默存即实境,身在莲花中。
何况青青盘,磊落堆莲蓬。
乍休吟风蝉,又起聒夜虫。
乃知天机动,衮衮无终穷。
如何二三子,不肯勤其躬。
无已思太康,明当励新功。
虞美人·踏车不用青裙女
宋陈克
踏车不用青裙女。日夜歌声苦。风流墨绶强跻攀。唤起潜蛟飞舞、破天慳。
公庭休更重门掩。细听催诗点。一尊已咏北窗风。卧看雪儿纤手、剥莲蓬。
感兴
宋杨万里
去国还家一岁阴,凤山锦水更登临。
别来蛮触几百战,险尽山川多少心。
何似闲人无藉在,不妨冷眼看升沉。
荷花正闹莲蓬嫩,月下松醪且满斟。
情人怨戏效徐庾慢体三首
宋黄庭坚
秋水无言度,荷花称意红。
主人敬爱客,催唤出房笼。
一斛明珠曲,何时落塞鸿。
莫藏春笋手,且为剥莲蓬。
清平乐·茅檐低小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蛮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临江仙·自结床头麈尾
宋彭元逊
自结床头尘尾,角巾坐枕孤松。
片云承日过山东。起听荷叶雨,行受芷花风。
无客同羹莼菜,有人为剥莲蓬。
东墙年少未从容。何因知我意,吹笛月明中。
采莲曲二首
宋徐照
罗盖初收晚日阴,野凫飞起小鱼沉。
莲蓬摘下留空柄,把向船前探水深。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
宋李清照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注释】:
这首《南歌子》所作年代不详,但从抒发国破家亡之恨来看,似为流落江南后所作。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以对句作景语起,但非寻常景象,而有深情熔铸其中 。“星河转”谓银河转动,一“转”字说明时间流动,而且是颇长的一个跨度;人能关心至此,则其中夜无眠可知 。“帘幕垂”言闺房中密帘遮护。帘幕“垂”而已,此中人情事如何,尚未可知。“星河转”而冠以“天上”,是寻常言语,“帘幕垂”表说是“ 人间”的,却显不同寻常。“天上、人间”对举,就有“人天远隔”的含意,分量顿时沉重起来,似乎其中有沉哀欲诉,词一起笔就先声夺人。此词直述夫妻死别之悲怆,字面上虽似平静无波,内中则暗流汹涌。
前两句蓄势“凉生枕簟泪痕滋”一句。至直泻无余。枕簟生凉,不单是说秋夜天气,而是将孤寂凄苦之情移于物象。“泪痕滋”,所谓“悲从中来,不可断绝”,至此不得不悲哀暂歇,人亦劳瘁。“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原本是和衣而卧,到此解衣欲睡。但要睡的时间已经是很晚了,开首的“ 星河转”已有暗示,这里“聊问夜何其”更明言之。“夜何其”,语出《诗·小雅·庭燎》:“ 夜如何其?夜未央”、“夜如何其?夜未艾”、“夜如何其 ?夜绣(向)晨”,意思是夜深沉已近清晨。“聊问 ”是自己心下估量,此句状写词人情态。情状已出,心事亦露,词转入下片。
下片直接抒情“翠贴莲蓬小,金销藉叶稀”为过片,接应上片结句“罗衣 ”,描绘衣上的花绣。因解衣欲睡 ,看到衣上花绣 ,又生出一番思绪来 ,“翠贴”、“金销”皆倒装,是贴翠和销金的两种工艺,即以翠羽贴成莲蓬样,以金线嵌绣莲叶纹。这是贵妇人的衣裳,词人一直带着,穿着。而今重见,在夜深寂寞之际,不由想起悠悠往事。“旧时天气旧时衣”,这是一句极寻常的口语,唯有身历沧桑之变者才能领会其中所包含的许多内容,许多感情 。“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句的“旧家时”也就是“旧时 ”。秋凉天气如旧,金翠罗衣如旧,穿这罗衣的人也是由从前生活过来的旧人,只有人的“情怀”不似旧时了!寻常言语,反复诵读,只觉字字悲咽。
以寻常言语入词,是易安词最突出的特点,字字句句锻炼精巧,日常口语和谐入诗。这首词看似平平淡淡,只将一个才女的心思娓娓道来,不惊不怒,却感人至深。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词反映了朴素、温暖而有风趣的农村生活的一个侧面。全词只有短短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和全家老少勤俭淳朴的劳动生活面貌都鲜明地勾勒出来,给读者展示出一幅生动的农家生活画面。
这首词,作者用六句话写了五个人物,而翁媪和小儿却又写得相当传神,栩栩如生,原因何在?我觉得主要的是作者善于把握现实生活,摄取事物的最典型的特征,如写“翁媪”,则抓住了“醉里”“相媚好”;写“小儿”,则抓住了在溪头“卧剥莲蓬”,这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举动,又通过概括性强而色泽鲜明的语言来表现,因而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把读者紧紧地攫住。
http://www.oh100.com/art/wenxue/enjoy/poem/200207/0307040801149.html
作者写了不少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这首词即是其中之一 。刘熙载说 ,“词要清新”,“澹语要有味”(《艺概·词曲概》)。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语清新”、诗情画意的特点。它表现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个方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 ,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 ”,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作者写这首词时,是在江西上饶,此地,春秋时代属于吴国。“媪”,是对老年妇女的代称。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古今一绝!“无赖”,谓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 。“卧”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所谓一字千金,即是说使用一字,恰到好处,就能给全句或全词增辉。这里的“卧”字正是如此。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 ,“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 ,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协和、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从作者对农村清新秀丽 、朴素雅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画,表现出词人喜爱农村和平宁静的生活。
这首小令 ,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农村生活 ,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食莲有感戏为古兴新体
宋舒岳祥
青蘋先各秋,调遣入窗几。
荷花如六郎,一笑忽堕水。
美人坐生愁,揽衣中夜起。
繁华难久持,零落自兹始。
所思在远道,千里复万里。
何处无芙蕖,秋江总相似。
折取莲蓬看,蜜房缀蜂子。
青茧初脱衣,瑶轸中含髓。
食莲须食心,心中苦如此。
梧桐树·三更里
宋无名氏
三更里,一阳动。金鼎熬煎玉炉烹。炼就真铅汞。匠手凿开玉莲蓬。两道霞光照昆顶。万颗珍珠迸。
生查子
宋洪适
六月到盘洲,水阁盟鸥鹭。面面纳清风,不受人间暑。彩舫下垂杨,深入荷花去。浅笑擘莲蓬,去却中心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