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潼关的有名诗句
作者:admin来源:厚学诗词网发表于:2020-04-06 20:30:11阅读:125
雨中登安福寺塔
宋陆游
平生喜登高,醉眼无强界。
北顾极幽并,东望跨海岱。
喟然抚手叹,从古几成败?英雄如过鸟,城郭但遗块。
今朝上黑塔,千里旷无碍。
忽惊风霆掣,坐觉天地晦。
急雨挟龙腥,溽暑为摧坏。
皇天念蟠郁,令我寄一快。
那知书生狂,自倚心眼大。
更思驻潼关,黄河看如带。
咏史下·曹操七首
宋陈普
濮阳火裹又潼关,几度鲸牙虎口间。
铜雀台前闲极目,惊魂犹绕白狼山。
与罗隐之联句
唐郑遨
一壶天上有名物,两个世间无事人。--郑遨
醉却隐之云叟外,不知何处是天真。--罗隐之
句
所愿暂知居者乐,无使时称主者劳。―――李日知
令乘骢马去,丞脱绣衣来。―――赵仁奖
见《朝野佥载》)
魂逐东流水,坟依独坐山。(《哭陈子昂》)
三代掌纶诰,一身能唱歌。(见《乐府杂录》)
明月飞出海,黄河流上天。(《暮行潼关》)
芙蓉初出水,桃李忽无言。(《观内人楼上踏歌》)
夜夜月为青冢镜,年年雪作黑山花。(《塞上曲》)
雁影数行秋半逢,渔歌一声夜深发。
忽睹邢武辞,泠其金石备。(《宣城总集》云:
唐开元甲子,武平一同河间邢巨同游泾川琴溪,
题绝句,古刻尚存。后一纪,杜伟自柱史谪掾宣城,
陪连帅班景倩来观,题句云云。余逸)
霜添柏树冷,气拂桂林寒。
八十年前棠树阴,竟陵太守公先人。(愿与竟陵陆羽尝佐岭
南连帅李复幕府。后愿刺竟陵,则复已捐馆,而羽亦前谢。
复父斋物先亦为竟陵守,愿因为七言诗陈事。见《方舆胜
览》)
阴天闻断雁,夜浦送归人。(《送丘郎中》)
谁言百人会,兄弟也沾陪。(《侍宴》见颜真卿集)
刻舟寻已化,弹铗未酬恩。(河西骑将宋青春有剑,
是青龙精。刃所及,若叩铜铁。青春死,为广琛所得。
或风雨后迸光出室,环烛方丈。哥舒翰求易以他宝,
广琛不与,因赠诗。见《酉阳杂俎》)
梦里换春秋。(《咏华清宫》)
莫言闲话是闲话,往往事从闲话来。知
何必剃头为弟子,无家便是出家人。(见张为《主客图》)
常愿追禅理,安能挹化源。(鸿渐酷好浮屠道,
晚年乐退静,常悠然赋句,朝士多属和之。见本传)
因缘三纪异,契分四般同。(挚与李行敏同姓,同甲子、
同年登第,俱二十五岁,又同门,故云。见《纪事》)
在室愧屋漏。(绶子温疾革,诵绶此句曰:
“今不负斯诫矣。”见《唐书》)
桃花浪里成龙去,竹叶山头退鹢飞。(《赠柳棠及第》,
见《纪事》)
庾岭东边吏隐州,溪山竹树亦清幽。(见《方舆胜览》)
地灵无俗草,岩静有仙禽。(《等慈寺北岩》,
见《方舆胜览》)
白鸟远行树,玉虹孤饮潭。(《庐山瀑布》)
四五片霞生绝壁,两三行雁过疏松。(以上见《纪事》)
抛芥子降颠狒狒,折杨枝洒醉猩猩。(见《摭言》)
山近衡阳虽少雁,水连巴蜀岂无鱼。(敬之甥雍陶,蜀川
上第后,薄于亲友,不寄书。敬之让焉,陶得诗愧赧)
水声长在耳,山色不离门。
扫地树留影,拂床琴有声。
落日长安道,秋槐满地花。(以上并见《纪事》)
中丞为国拔贤才,寒俊欣逢藻鉴开。(《赠知贡举陈商》,
见《池阳志》)
莫将韦监同殷监,错认容身是保身。(懿宗朝,
澳为吏部侍郎,不受请托,为执政所恶,出为邠宁节度。
时宰复发其部事,罢镇,以秘书监分司东都。
尝戏吟此句,京师权幸闻而尤怒之。见《唐书》)
珠箔卷繁星,金樽泻月明。
身死为修刘稹表,名高因让陆洿书。(《吊欧阳秬》。
秬,詹从子,开成中擢第。司勋郎中陆洿弃官隐吴中,
后赴召复出,秬移书让之,因不出。秬名益闻,
竟赴泽潞刘稹幕辟。稹表指斥时政,朝廷疑秬所草,
流崖州,赐死)
尘飞遗恨尽,花落古宫平。(《洛阳古城》)
红粉笙歌人代远,月明陵树水东流。(《铜雀台》)
露团沙鹤起,人卧钓船流。(见《摭言》)
只向国门安四海,不离乡井拜三公。(《赠王重荣》。
《纪事》:重荣镇河中,燕投此诗,甚加礼敬。
竟以凌轹诸从事,受正平之祸)
芍药花开菩萨面,棕闾叶散野人头。(璘与李群玉相遇
岳麓寺,群玉待之甚浅。曰:“请与公联句。”破题而
授之,璘略不伫思,继之云云。群玉遂屈。见《纪事》)
虚心纤质雁衔余,凤吹龙吟定不如。(薛阳陶善吹芦管。
蔚镇淮海,阳陶为浙右小校,监押度支。运米至,蔚召,
令出芦管,于赏心亭奏之。蔚大嘉赏,赠诗此其终篇也)
今朝拜贡盈襟泪,不进新芽是进心。(常州旧贡阳羡茶。
僖宗幸蜀,枳间关驰贡,故有此句。见《常州志》)
万蕴千牌次碧牙,缥笺金字间明霞。(賨善楷书。
天复中,挈家自华至陈,未尝废词翰。其题经藏有此句,
见《宣和书谱》)
一箭不中鹄,五湖归钓鱼。(见《地志》)
烟随红焰断,化作白云飞。(七岁时咏野烧,
识者知其为青云器)
隔岸水牛浮鼻渡,傍溪沙鸟点头行。(见《纪事》)
绮罗因片叶,桃李谩同时。(咏桑,见《诗注总话》)
都缘心似水,故以钵为舟。(《题壁画杯渡道人》)
路指丹阳分虎节,心存双阙恋龙颜。(《赴润州镇赐饯》,
见《江表志》)
甜于泉水茶须信,狂似杨花蝶未知。(《咏雪》)
半窗月在犹煎药,几夜灯闲不照书。(《病中》,
并见《江表志》)
至人无梦梦不到,天道恶盈盈有余。(《闲书》)
龙髯已断嫔嫱老,豹尾不来岐路长。(《读武帝内传》)
翻身腾白浪,探爪擢明珠。(永新令请题屏画戏珠龙。
令好受馈遗,元龟写意讥之。令悟,追捕,遂亡入金陵)
因借梦书过竹寺,学耕秋粟绕茆原。(《寄柳宣》)
芭蕉叶上无愁雨,自是多情听断肠。(戎昱诗有
“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门外有芭蕉。”代为之答)
风雨揭却屋,全家醉不知。(咏渔父,见《江南野录》)
孤猿叫落中岩月,野客吟残半夜灯。
雁飞南浦砧初断,月满西楼酒半醒。
晓来羸驷依前去,目断遥山数点清。(《宿江城》,
并见《锦绣万花谷》)
迈古文章金鸑鷟,出群行止玉麒麟。(《赠邵拙》,
见《马令书》)
风便磬声远,日斜楼影长。(游古观,见《郡阁雅谈》)
好是晚来香雨里,担簦亲送绮罗人。(见《诗史》)
莲中花更好,云里月常新。(南唐宫嫔窅娘善舞,
后主作金莲,令窅娘缠足作新月状,舞莲中。
镐诗因窅娘作也。见《道山清话》)
天下传将舞马赋,门前迎得跨驴宾。(《献高侍郎》)
砚贮寒泉碧,庭堆败叶红。(《赠宣城宰》)
燕掠琴弦穿静院,吏收诗草下闲庭。(《赠徐学士》,
见《雅言系述》)
年年闻尔者,未有不伤情。(《蝉》)
出得风尘者,合知岐路人。
拂榻灯未来,开门月先入。
忽生云是匣,高以月为台。
入夜虽无伤物意,向明还有动人心。(《画虎》,
并见《吟窗杂录》)
金茎来白露,玉宇起清风。(《侍宴》,见《吟窗杂录》)
红旆渡江霞蘸水,青蛇出匣雪侵衣。(赠池阳守陈德诚)
云散便凝千里望,日斜长占半城阴。(《升元阁》)
只住此山宁有意,向来求佛本无心。(《赠嘉禾峰僧》)
万国不得雨,孤云犹在山。(见《江南野录》)
先生不在此,千载只空山。(题斋壁,见《江南野录》)
建水旧传刘夜坐,螺川新有夏江城。(刘洞有《夜坐》诗,
夏宝松有《宿江城》诗皆见称一时,号刘夜坐、夏江城云)
一雨洗残暑,万家生早凉。(《漳江感怀》)
暮鸟归巢急,寒牛下陇迟。(《村居》)
算吟千百首,方得两三联。
清时不作登龙客,绿鬓闲梳傍草堂。(《赠黄岩》,
并《雅言系述》)
淮船分蚁队,江市聚蝇声。(《夜宿金山》,
见《古今诗话》)
人间不见月,天外自分明。(《中秋不见月》,
见《大定录》)
烧平樵路出,潮落海山高。(见《葆光录》)
行人折柳和轻絮,飞燕衔泥带落花。(见《西清诗话》)
轻身都是义,殉主始为忠。(《咏志》)
满堂罗绮兼朱紫,四代儿孙奉老翁。(德昭理家以孝爱闻,
每时序置酒,环列几席者凡四从,故其诗云。
见《备史》)
雪浦二月江湖阔,花发千山道路香。(见《备史》)
海边红日半离水,天外暖风轻到花。(《春日》)
雨声鞭自禁门出,一簇人从天上来。(《赠王枢密处回》,
见《异闻录》)
十字水中分岛屿,数重花外见楼台。(浣花溪江皆创亭榭,
孟昶游之,曰:“曲江金殿锁千门,未及此。”
廷珪赋句,昶称善。见《蜀梼杌》)
无钱将乞樊知客,名纸生毛不为通。(彬初投谒马殷,
知客樊姓者索贿不得,不与通。后为《九州歌》干之,
又不问,因入蜀。见《南部新书》)
桑柘残阳里,儿孙落叶中。(彬有子稚齿,作《田父诗》
云云。廖凝见之,知其不寿,寻果卒。见《郡阁雅谈》)
向外疑无地,其中别有天。(《大内盆池》)
方外共推为道友,关中独自占诗家。(《赠滕郎中》)
炎暑郁蒸无处避,凉风消息几时来。(见《古今诗话》)
月沈湘浦冷,花谢汉宫秋。(《挽马希范夫人》,
见《五代史补》)
须把咽喉吞世界,盖因奢侈致危亡。
若须抛却便抛却,莫待风高更亦深。(并《渔父》篇。
见《五代史补》)
夜长灯影灭,天绕鹤声孤。(见《吟窗杂录》)
金筈离弦三尺电,星髇破的一声雷。(射,吟窗杂录)
背日流泉生冻早,逆风归鸟入巢迟。(《山中即事》,
见《雅言系述》)
胜日登楼望,山川一半春。(《桂林逍遥楼》)
也知别有风光主,花蕾枝枝似去年。(《题藏舟浦花》,
见《南部新书》)
金殿圣人看纵笔,玉堂词客尽裁诗。(《赠
巩言光》)
菱叶乍翻人采后,芰荷初没舸行时。(见《纪事》)
春寒酒力迟,冉冉生微红。(《寒月》)
自然草木性,谁祝元化功。
湓浦风生破胆愁。
血染剑花明帐幕,三千车马出渔阳。
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见张为《主客图》)
小桥风月年年事,争奈潘郎去□何。(见《南部新书》)
清猿啼远木,白鸟下前滩。(《秋日江干远望》)
鹤归秋汉远,人去草堂空。(《经王山人旧居》)
虽当南北路,不碍往来人。(《道傍树》)
钓叟无机沙鸟睡,禅师入定白牛闲。(《江寺闲书》)
天涯故友无来信,窗外拒霜空落花。(《暮秋怀故人》,
并见《雅言杂载》)
雨壁长秋菌,风枝落病蝉。(《即事》)
老筇支瘦影,寒木凭吟身。
诗债到春无处避,离愁因醉暂时无。(《春日偶题》)
茶香解睡磨铛煮,山色牵怀著屐登。(《即事》)
身闲不恨辞官早,诗好常甘得句迟。(《赠致仕黄损》
见《雅言系述》)
白日故乡远,青山佳句中。(见《酉阳杂俎》)
冥云生易满,秋草长难高。
落星一石几千年,门外何人扣汉川。(《白石镇古城》)
五千里地望皆见,七十二峰中最高。(《祝融峰》)
花烧落第眼,雨破到家程。(下第东归,见《海录碎事》)
架上紫衣闲不著,案头金字坐长看。(《赠温州大云
寺僧鸿楚》,见《高僧传》)斋
溪从沮水流嶓冢,岭接青泥入剑天。(《青泥山》)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知
小旗村店酒,微雨野塘花。(见《南部新书》)
地偏云自去,日暮山更深。
恰似传花人饮散,空抛床下最繁枝。
艳魄香魂如有在,还应羞见堕楼人。
(二生并与武椽游,步非烟死,同赋其事)
扫叶随风便,浇花趁日阴。(《赠隐者》)
闲云生不雨,病叶落非秋。(《夏日》)主
三月能辞千日醉,一生能得几回看。(见《诗话总龟》)
最是五更留不住,向人枕畔著衣裳。(熙载婢妾甚多,
不为防闲,往往私出侍客,客赋诗云云。见《南唐近事》)
悬心秋夜月,万里照乡关。(《思乡》)
玉排复道珊瑚殿,金错危椆翡翠楼。(题三学院经楼)
此花不与众花同,为感高僧护法功。(《大慈寺芍药》,
并《吟窗杂录》)
都来消帝力,全不用兵防。(齐己《风骚旨格》)
道远擎空钵,深山踏落花。(齐己《风骚旨格》)
船中江上景,晚泊早行时。(齐己《风骚旨格》)
山寺钟楼月,江城鼓角风。(齐己《风骚旨格》)
雨过花争出,云空月半生。(齐己《风骚旨格》)
鸟正啼隋柳,人须入楚山。(齐己《风骚旨格》)
高松飘雨雪,一室掩香灯。(齐己《风骚旨格》)
遂有冥心者,还寻此境来。(齐己《风骚旨格》)
又因风雨夜,重到古松门。(齐己《风骚旨格》)
道晦金鸡伏,时来木马鸣。(齐己《风骚旨格》)
谁来看山寺,自去扫松门。(齐己《风骚旨格》)
此生还自喜,余事不相侵。(齐己《风骚旨格》)
白鬓无心镊,青山得意多。(齐己《风骚旨格》)
一春能几日,无雨亦多风。(齐己《风骚旨格》)
苦雨秋涛涨,狂风野烧翻。(齐己《风骚旨格》)
须知三尺剑,只为不平磨。(齐己《风骚旨格》)
要路争先进,闲门肯暂过。(齐己《风骚旨格》)
已难消永夜,况复听秋霖。(齐己《风骚旨格》)
大雪路亦宿,深山水也吞。(赠僧,齐己《风骚旨格》)
咏史(二十一首)
明刘基
天狗吠梁野,七雄扇妖氛。
吴徒二十万,剽若狼虎群。
鼓行破棘壁,长驱似轻云。
汉将三十六,朱旗燿天垠。
救梁不奉诏,太尉真将军。
遂令千载下,知人称孝文。
哀哉潼关战,百万徒纷纭。
阳羡杂咏十九首·石兕台
唐陆希声
大河波浪激潼关,青兕胡为伏此山。
遥想楚王云梦泽,蜺旌羽盖定空还。
大雪歌
宋陆游
长安城中三日雪,潼关道上行人绝。
黄河铁牛僵不动,承露金盘冻将折。
虯须豪客狐白裘,夜来醉眠宝钗楼。
五更未醒已上马,冲雪却作南山游。
千年老虎猎不得,一箭横穿雪皆赤。
拏空争死作雷吼,震动山林裂崖石。
曳归拥路千人观,髑髅作枕皮蒙鞍。
人间壮士有如此,胡不来归汉天子。
明皇
宋郑獬
四海不摇草,九重藏祸根。
十年傲尧舜,一笑破乾坤。
羌貊皆冠冕,豺狼尽子孙。
潼关兵已破,会忆老臣言。
满江红 寄何继先御史
元魏初
落日何山,人好在、凤凰城阙。还记否、长安城下,一杯离别。芳草连空春欲暮,落红千片飘香雪。忆使君、昨日出潼关,今三月。吾有意,从君说。君为我,能周折。想台中评议,正劳提挈。走马秦川尘土里,离愁一似年时节。问白头老母倚门心,何时歇。
风雨叹(吴江舟中作)
明李东阳
壬辰七月壬子日,大风东来吹海溢。
峥嵘巨浪高比山,水底长鲸作人立。
愁云压地湿不翻,六合惨澹迷乾坤。
阴阳九道错白黑,乌兔不敢东西奔。
里人苍黄神屡变,三十年前未曾见。
东村西舍喧呼遍,牒书走报州与县。
山豗谷汹豺虎嗥,万木尽拔乘波涛。
洲沉岛灭无所逃,顷刻性命轻鸿毛。
我方停舟在江皋,披衣踞床夜复昼,忽掩青袍涕双透。
举头观天恐天漏,此时忧国况思家,不觉红颜坐凋瘦。
潼关以西兵气多,胡笳吹尘尘满河,安得一洗空干戈?不
然独破杜陵屋,犹能不废啸与歌。
世间万事不得意,天寒岁暮空蹉跎。
呜呼!奈尔苍生何?
述怀
唐杜甫
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
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朝廷愍生还,亲故伤老丑。
涕泪授拾遗,流离主恩厚。柴门虽得去,未忍即开口。
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比闻同罹祸,杀戮到鸡狗。
山中漏茅屋,谁复依户牖。摧颓苍松根,地冷骨未朽。
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嶔岑猛虎场,郁结回我首。
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
汉运初中兴,生平老耽酒。沉思欢会处,恐作穷独叟。
【鹤注】此当是至德二载夏,拜拾遗后作。王彦辅曰:阮籍有《述怀》诗。
去年潼关破①,妻于隔绝久②。今夏草木长③,脱身得西走。麻鞋见天子④,衣袖见两肘⑤。进行慜生还,亲故伤老丑⑥。涕泪受拾遗⑦,流离主恩厚⑧。柴门虽得去⑨,未忍即开口⑩。
(此受职行在,而回念室家也。《杜臆》:草木丛长,故可潜身西走,挥涕受官,以流离而感主恩也,故不忍开口言归。)
①杜氏《通典》:潼关,本名冲关,言河流所冲也。②《洛阳伽蓝记》:土风隔绝。③陶潜诗:“孟夏草木长。”④王睿《炙毂子》:夏商以草为屩。左氏曰:扉,屨也。至周以麻为,谓之麻鞋,贵贱通著。《颜氏家训》:“麻鞋一屋。”⑤《庄子》:原宪捉襟而肘见。⑥魏文帝《与吴质书》:“亲故多离。”阮籍诗:“夕暮成老丑。”⑦蔡琰《笳曲》:“涕泪交垂。”《通典》:武后置左右拾遗二人,掌拱奉讽谏。公本传:至德二年,亡走凤翔,谒上,拜左拾遗。【钱笺】甫拜拾遗。在至德二载五月十六日,命中书侍郎张镐赍符告谕。今湖广岳州平江县裔孙杜富家,尚藏此敕。敕用黄纸,高广皆可四尺,字大二寸许,年月有御宝,宝方五寸许。⑧《诗》:“流离之子。”王褒《讲德论》:“主恩满溢。”⑨陶潜诗:“长吟掩柴门。”⑩《南史》:郑灼梦与皇侃遇于途,侃谓曰:“郑郎开口。”
寄书问三川①,不知家在否?比闻同罹祸,杀戮到鸡狗②。山中漏茅屋③,谁复依户牖④。摧颓苍松根⑤,地冷骨未朽⑥。几人全性命⑦,尽室岂相偶⑧。.岑猛虎场⑨,郁结回我首⑩。
(此寄书至家,恐其遭乱难保也。【朱注】《通鉴》:禄山初反,自京畿、廊坊至于岐陇皆附之。时所在寇夺,故以家之罹祸为忧。破屋谁依,室无人矣。摧颓骨冷,死者久矣。居民稀少,故猛虎纵横。)
①魏文帝诗:“寄书浮云往不还。”旧注:“三川在鄜州南,公之家寓焉。”②《淮南子》:“赋敛无度,杀戮不止。”《汉·献帝纪》:董卓悉烧长安宫庙、官府,,二百里内室屋荡尽,无复鸡犬。③庾信《小园赋》:“穿漏茅茨。”..④鲍照诗:“开轩当户牖。”⑤曹植诗:“何意念摧颓。”⑥江淹《去故乡赋》:“宁归骨干松柏。”⑦《出师表》:“苟全性命于乱世。”⑧《左传》:“尽室以行。”⑨陆厥诗:“.岑郁上干。”⑩《楚辞》:“独郁结其谁语。”
自寄一封书①,今已十月后②。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③。汉运初中兴,生平老耽酒④。沉思欢会处⑤,恐作穷独叟。
(末伤家信杳然,又恐存亡莫必也。书断则疑,书来则畏,正恐家室尽亡,将来欢会之处,反成穷独之人耳。此章前二段各十二句,末段八句收。)
①《越世家》:陶朱公为一封书,遗故所善庄生。②赵次公曰:十月,谓自去年寄书已经十月,非指孟冬之十月。公往问家室,在闰八月初吉,此诗尚在闰月之前。③谢灵运诗:“寸心若不亮。”④《晋书》:阮咸耽酒浮虚。⑤曹植诗:“欢会难再遇。”申涵光曰:“麻鞋见天子,衣初露两肘”,一时君臣草草,狼籍在目。“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非身经丧乱,不知此语之真。此等诗,无一语空闲,只平平说去,有声有泪,真三百篇嫡派,人疑杜古铺叙太实,不知其淋漓慷慨耳。
-----------仇兆鳌 《杜诗详注》-----------
潼关吏
唐杜甫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馀。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乾元二年(759)春,唐军在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大败,安史叛军乘势进逼洛阳。如果洛阳再次失陷,叛军必将西攻长安,那么作为长安和关中地区屏障的潼关势必有一场恶战。杜甫经过这里时,刚好看到了紧张的备战气氛。开头四句可以说是对筑城的士兵和潼关关防的总写。漫漫潼关道上,无数的士卒在辛勤地修筑工事。“草草”,劳苦的样子。前面加一“何”字,更流露出诗人无限赞叹的心情。放眼四望,沿着起伏的山势而筑的大小城墙,既高峻又牢固,显示出一种威武的雄姿。这里大城小城应作互文来理解。一开篇杜甫就用简括的诗笔写出唐军加紧修筑潼关所给予他的总印象。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这两句引出了“潼关吏”。胡,即指安史叛军。“修关”何为,其实杜甫是不须问而自明的。这里故意发问。而且又有一个“还”字,暗暗带出了三年前潼关曾经失守一事,从而引起人们对这次潼关防卫效能的关心与悬念。这对于开拓下文,是带关键性的一笔。
接下来,应该是潼关吏的回答了。可是他似乎并不急于作答,却“要(yāo邀)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从结构上看,这是在两段对话中插入一段叙述,笔姿无呆滞之感。然而,更主要的是这两句暗承了“修关还备胡”。杜甫不是忧心忡忡吗?而那位潼关吏看来对所筑工事充满了信心。他可能以为这个问题不必靠解释,口说不足为信,还是请下马来细细看一下吧。下面八句,都是潼关吏的话,他首先指看高耸的山峦说:“瞧,那层层战栅,高接云天,连鸟也难以飞越。敌兵来了,只要坚决自守,何须再担心长安的安危呢!”语调轻松而自豪,可以想象,关吏说话时因富有信心而表现出的神采。他又兴致勃勃地邀请杜甫察看最险要处:老丈,您看那山口要冲,狭窄得只能容单车通过。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八句,“神情声口俱活”(浦起龙《读杜心解》),不只是关吏简单的介绍,更主要的是表现了一种“胡来但自守”的决心和“艰难奋长戟”的气概。而这虽然是通过关吏之口讲出来的,却反映了守关将士昂扬的斗志。
紧接关吏的话头,诗人却没有赞语,而是一番深深的感慨。为什么呢?因为诗人并没有忘记“前车之覆”。桃林,即桃林塞,指河南灵宝县以西至潼关一带地方。三年前,占据了洛阳的安禄山派兵攻打潼关,当时守将哥舒翰本拟坚守,但为杨国忠所疑忌。在杨国忠的怂恿下,唐玄宗派宦官至潼关督战。哥舒翰不得已领兵出战,结果全军覆没,许多将士被淹死在黄河里。睹今思昔,杜甫余哀未尽,深深觉得要特别注意吸取上次失败的教训,避免重蹈复辙。“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慎”字意味深长,它并非简单地指责哥舒翰的无能或失策,而是深刻地触及了多方面的历史教训,表现了诗人久久难以消磨的沉痛悲愤之感。
与“三别”通篇作人物独白不同,“三吏”是夹带问答的。而此篇的对话又具有自己的特点。首先是在对话的安排上,缓急有致,表现了不同人物的心理和神态。“修关还备胡”,是诗人的问话,然而关吏却不急答,这一“缓”,使人可以感觉到关吏胸有成竹。关吏的话一结束,诗人马上表示了心中的忧虑,这一“急”,更显示出对历史教训的痛心。其次,对话中神情毕现,形象鲜明。关吏的答话并无刻意造奇之感,而守关的唐军却给读者留下一种坚韧不拔、英勇沉着的印象。其中“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两句又格外精警突出,塑造出犹如战神式的英雄形象,具有精神鼓舞的力量。
(余恕诚)
--------------------------------------------
此因相州大败,故修潼关以备寇。《雍录》:潼关在华州华阴县东北,关西一里有潼水,因以为名。【钱笺】前哥舒翰军败,引骑绝河还营至潼津,收散卒,即关西之潼水也。按:潼关在秦函各关之西。
士卒何草草①,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②,小城万丈余。
(此叙修筑潼关。铁不如,言其坚。万丈余,言其高。小城跨山,故尤见其高也。起二句,拈皓韵。此下,鱼、虞兼用。)
①《诗》:“劳人草草。”注:“草草,劳苦貌。”②《世说》:若汤池铁城,无可攻之势。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①,为我指山隅。连云列战格②,飞鸟不能逾。
(此记关势之险。修关一句,公问词。连云以下,吏答词。)
①《史记·项羽纪》:“令骑皆下马步行。”②庾信诗:“愁气连云。”战格,即战栅,所以捍敌者。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①。艰难奋长戟②,万古用一夫③。
(此言关险可守。容单车,彼不能攻。用一夫,此足以拒。)
①《韩信传》:“车不得方轨,不得成列。”所谓单车也。李陵书:“单车之使。”②《汉书》:厉长戟劲驽之械。③《蜀都赋》:“一夫守隘,万夫莫向。”
哀哉桃林战①,百万化为鱼②。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③。
(末乃答吏之词,见守关贵乎得人也。此章,首尾各四句,中二段各六句。)
①《三秦记》:桃林塞,在长安东四百里。《元和郡县志》:桃林塞,自灵宝县以西至潼关皆是。阎若璩曰:《通典》:潼关,即左氏桃林塞,若秦之函谷关。其地在汉弘农郡弘农县,即今陕西灵宝县界。武帝元鼎三年,徙于新安县界。献帝时,曹操破马超于潼关,乃移置者。旧胃唐始于其地立关,非也。②《光武纪》:赤眉在河东,但决水灌之,百万之众可使为鱼。③《哥舒翰传》:翰率兵出关,次灵宝县之西原,为贼所乘,自相践蹂,坠黄河死者数万人。卢元昌曰:禄山初反,哥舒翰守潼关,相持半载余,贼兵冲突襄、邓间,卒不敢窥关,则守之明效也。时李、郭亦力持此议,禄山苦之,谓严庄曰:“今守潼关,乒不能进。”是守关而贼可坐困。向使国忠之奏不行,中使之命不促,坚壁固守,长安可保无恙。此诗眼目,在“胡来但自守”一句,其云“修关还各胡”,是叹焦头烂额后,为曲突徙薪计也。
王嗣奭《杜臆》曰:潼关之败,由杨国忠促战所致,罪不在哥舒,当时只少一死耳,公特借翰以戒后人,非专归狱于哥舒也。
阎若璩曰:《钱笺》引程大昌云:《西征赋》“溯黄卷以济潼”,至唐始于其地立关。余读此失笑,彼独不记《后出师表》“殆死潼关”语乎?《通典》华阴县注云:县有潼关,即左氏桃林塞,若秦之函谷关,在汉弘农郡弘农县,即今陕郡灵宝县界。汉武帝元鼎三年徙于新安县界。至后汉献帝初平元年,董卓胁帝西幸,入函谷关。自此以前,其关并在新安。其后二十一年,为建安十六年,曹公破马超于潼关,乃中间徙于今所耳。国之巨防,不为细事,史官阙载,斯亦失之。此条前注删节太略,今仍录原文。
-----------仇兆鳌 《杜诗详注》-----------
山西行
宋沈与求
山西健儿好身手,气如车轮胆如斗。
十五射猎少年场,戏格黄罴同拉朽。
二十竄名尺籍中,铁马追风快驰走。
臂弓腰箭了一生,只喜论攻不论守。
兵符夜半出辕门,将军令肃谁敢后。
自夸豪健天下无,誓为官家扫群丑。
蛮夷共事古来危,监军巧落胡人机。
黑山未靖黄河沸,胡尘倏忽连紫微。
长驱中州斥候绝,已闻饮马金明池。
种家猛将忠贯日,发上冲冠颐指挥。
主辱偷生事不武,壮士裂眦争相随。
东跨潼关达上国,城头夜插将军旗。
诸胡下马拜吾父,请成退舍才有期。
肉食谋国帝子质,勒兵不动护送之。
壮士束手猛将死,胡来侮人犹小儿。
明明二圣尧舜主,天翻地坼徒尔为。
天翻地坼徒尔为,北望血泪滂两颐。
真人中兴似光武,赤眉青犊折箠笞。
一呼夺击肯效死,风鹤尚信惊王师。
呜呼何为背征讨,红帕兜鍪半为盗。
东家昨夜虏小姑,西妇朝篷握刀笑。
锦衣玉食事奢侈,翠眉红颊资强暴。
黄屋今怀旰食忧,忍与豺狼活蓬藋。
时危宜尔悍且骄,侧耳试听哀痛诏。
五陵佳气自葱葱,为雪大雠安九庙。
寄赠介石沈高士并序
宋方回
荦确崎岖峭壁间,险过巫峡更潼关。
石头莫待微相磕,便合收心早早还。
送欧阳仲勉通判渭州
宋孔武仲
当年笔战共词场,老大联祛振鹭行。
荐牍北来当玉座,轺车西去拥银章。
潼关晓色云藏市,渭贡春寒菜有霜。
公退登临多绝唱,解因风月记江乡。
潼关
清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沁园春 送赵彦伯御史
元张之翰
君按西秦,我走东秦,一尊共开。恨匆匆行色,无多款曲,区区别语,未易安排。百二关河,三千道路,前岁如今曾往回。但休问,过潼关北去,都是诗材。公余应见青崖。怕念我、兹游无好怀。□也知巧宦,常居要地,其如公论,不用非才。北渚光中,华峰影里,放得婆娑亦快哉。三年里,尽平分烟景,抖擞尘埃。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内容评析]这支流传的小令,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揭示出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即不管封建王朝如何更迭,在他们的争城夺地的战争中蒙受灾难的,还是那些无辜的老百姓。它像一支高烧的红烛,照亮了人们的眼睛,使之认识到象徵封建政权的宫阙,它的兴建是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垒起来的;它的倒塌也有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做了它的殉葬品。这便是它所闪耀的思想光辉。至于铸辞精当,造型生动,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乃其余事。
[难词注释]①峰峦如聚:形容重岩叠嶂,群山密集,绵亘不断。②「山河」句:言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形势十分险要。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历代皆为军事要地。③西都:指关中一带,周、秦、汉、北朝、隋、唐等朝均在这里建都。④踌躇:原指犹豫不决,徘徊不前。这里形容思潮起伏,陷入沉思。⑤「伤心」句:言经过秦汉的故都,想起那「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兴亡往事,引起无穷的伤感。⑥「宫阙「句:言在无数的战乱中,过去的宫殿已经化为了一片焦土。宫,宫殿。阙,王宫前的望楼。
http://www.china10k.com/simp/history/
-----------------------------------------------
【古诗今译】
华山的山峰好像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黄河的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我遥望古都长安一带,内心想得很多。令人伤心的是经过秦汉宫殿的故地,当年那无数间宫殿早已经都变成了泥土。世世代代以来,无论哪朝哪代,王朝兴旺,百姓受苦;王朝灭亡,百姓还是受苦。
【赏析】
张养浩于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因关中旱灾,任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途经潼关,看到的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景象,随做本曲。《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天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
潼关地处层峦叠嶂包围之中,在作者笔下,一“聚”字向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再看潼关外的黄河,河水奔腾咆哮,一“怒”字让读者仿佛听到了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而潼关就在这其中,“山河表里潼关路。”至此,潼关内居层峦叠嶂治中,外临汹涌咆哮的黄河,山河雄伟,地势险要,足见道路奇险。如此险要之地,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
想起古代,诗人不禁向西方望去。潼关以西三百里,便是西京长安,从秦汉到隋唐,好几个朝代在那一带建过都。落日苍茫之中,诗人一无所见,却在脑海里浮现出一座座巍峨壮观的古都,一簇簇富丽堂皇的宫殿,如今踪影全消,剩下来的只有黄土一片。西望长安,诗人感慨万千,于是仰天长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针见血地将千百年来封建帝制残害百姓的血的事揭示了出来,告诉人们,历史上无论是朝代的兴起还是衰亡,受苦遭殃的都是老百姓,就此指出了封建政权与广大人民的根本对立性。这是对几千年封建历史的一个有力的批判与客观的评价。
窦凤才
[ur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4b52fb0100b7bl.htm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4b52fb0100b7bl.html[/url]
诸将五首
唐杜甫
汉朝陵墓对南山,胡虏千秋尚入关。
昨日玉鱼蒙葬地,早时金碗出人间。
见愁汗马西戎逼,曾闪朱旗北斗殷。
多少材官守泾渭,将军且莫破愁颜。
韩公本意筑三城,拟绝天骄拔汉旌。
岂谓尽烦回纥马,翻然远救朔方兵。
胡来不觉潼关隘,龙起犹闻晋水清。
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
洛阳宫殿化为烽,休道秦关百二重。
沧海未全归禹贡,蓟门何处尽尧封。
朝廷衮职虽多预,天下军储不自供。
稍喜临边王相国,肯销金甲事春农。
回首扶桑铜柱标,冥冥氛祲未全销。
越裳翡翠无消息,南海明珠久寂寥。
殊锡曾为大司马,总戎皆插侍中貂。
炎风朔雪天王地,只在忠臣翊圣朝。
锦江春色逐人来,巫峡清秋万壑哀。
正忆往时严仆射,共迎中使望乡台。
主恩前后三持节,军令分明数举杯。
西蜀地形天下险,安危须仗出群材。
【注释】:
韩公本意筑三城, 拟绝天骄拔汉旌。
岂谓尽烦回纥马, 翻然远救朔方兵。
胡来不觉潼关隘, 龙起犹闻晋水清。
独使至尊忧社稷, 诸君何以答升平?
《诸将五首》是一组政治抒情诗,唐代宗大历元年(766)作于夔州。这里选的是其中第二首。当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边患却未根除,诗人痛感朝廷将帅平庸无能,故作诗以讽。正是由于这样的命意,五首都以议论为诗。在律诗中发绝大议论,是杜甫之所长,而《诸将》表现尤为突出。施议论于律体,有两重困难,一是议论费词,容易破坏诗的凝炼;二是议论主理,容易破坏诗的抒情性。而这两点都被作者解决得十分妥善。
题意在“诸将”,诗却并不从这里说起,而先引述前贤事迹。“韩公”,即历事则天、中宗朝以功封韩国公的名将张仁愿。最初,朔方军与突厥以黄河为界,神龙三年(707),朔方军总管沙吒忠义为突厥所败,中宗诏张仁愿摄御史大夫代之。仁愿乘突厥之虚夺漠南之地,于河北筑三“受降城”,首尾相应,以绝突厥南侵之路。自此突厥不敢逾山牧马,朔方遂安。首联揭出“筑三城”这一壮举及意图,别有用意。将制止外族入侵写成“拟绝天骄(匈奴自称“天之骄子”,见《汉书》)拔汉旌”,就把冷冰冰的叙述化作激奋人心的图画,赞美之情洋溢纸上。不说“已绝”而谓之“拟绝”,一个“拟”字颇有意味,这犹如说韩公此举非一时应急,乃百年大计,有待来者继承。因而首联实为“对面生情”,明说韩公而暗着意于“诸将”。
颔联即紧承此意,笔锋一转,落到“诸将”方面来。肃宗时朔方军收京,败吐蕃,皆借助回纥骑兵,所以说“尽烦回纥”。而回纥出兵,本为另有企图,至永泰元年(765),便毁盟联合吐蕃入寇。这里追述肃宗朝借兵事,意在指出祸患的原由在于诸将当年无远见,因循求助,为下句斥其而今庸懦无能、不能制外患张本。专提朔方兵,则照应韩公事,通过两联今昔对照,不著议论而褒贬自明。这里,一方面是化议论为叙事,具体形象;一方面以“岂谓”、“翻然”等字勾勒,带着强烈不满的感情色彩,胜过许多议论,达到了含蓄、凝炼的要求。
“尽烦回纥马”的失计,养痈遗患,五句即申此意。安禄山叛乱,潼关曾失守;后来回纥、吐蕃为仆固怀恩所诱连兵入寇。“胡来不觉潼关隘”实兼而言之。潼关非不险隘,而今不觉其险隘,正是讥诮诸将无人,亦是以叙代议,言少意多。
六句突然又从“诸将”宕开一笔,写到代宗。龙起晋水云云,是以唐高祖起兵晋阳譬喻,赞扬代宗复兴唐室。传说高祖师次龙门,代水清;而至德二载(757)七月,岚州合关河清,九月广平王(即后来的代宗)收西京。事有相类,所以引譬。初收京师时,广平王曾亲拜回纥马前,祈免剽掠。下句“忧社稷”三字,着落在此。六句引入代宗,七句又言“独使至尊忧社稷”,这是又一次从“对面生情”,运用对照手法,暴露“诸将”的无用。一个“独”字,意味尤长。盖收京之后,国家危机远未消除,诸将居然坐享“升平”,而“至尊”则独自食不甘味(至少诗人认为是这样),言下之意实深,如发出来便是堂堂正正一篇忠愤填膺的文章。然而诗人不正面下一字,只冷冷反诘道:“诸君何以答升平?”戛然而止,却“含蓄可思”。这里“诸君”一喝,语意冷峭,简劲有力。
对于七律这种抒情诗体,“总贵不烦而至”(《诗镜总论》)。而作者能融议论于叙事,两次运用对照手法,耐人玩味,正做到“不烦而至”。又通过惊叹(“岂谓”二句)、反诘(“独使”二句)语气,为全篇增添感情色彩。议论叙事夹情韵以行,便绝无“伤体”(伤抒情诗之体)之嫌。在遣词造句上,“本意”、“拟绝”、“岂谓”、“翻然”、“不觉”、“犹闻”、“独使”、“何以”等字前后呼应,使全篇意脉流贯,流畅中又具转折顿宕,所谓“纵横出没中,复含酝藉微远之致”(《说诗晬语》),也加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周啸天)
--------------------------
公自永泰元年夏去蜀至云安,次年春,自云安至夔州。据末章云“巫峡清秋”,当是大历元年秋在夔州作。其前二章乃追论去年事也。
汉朝陵墓对南山①,胡虏干秋尚入关②。昨日玉鱼蒙葬地,早时金碗出人间③。见愁汗马西戎逼,曾闪朱旗北斗殷④。多少材官守泾渭⑤,将军且莫破愁颜⑥。
(首章为吐蕃内侵,责诸将不能御寇。上四叹往事,下四虑将来。【顾注】陵墓对南山,见其近在内地,而吐蕃入关发冢,其祸烈矣。不忍斥言,故借汉为比。广德元年,柳伉上疏,谓犬戎犯关度陇,不血刃而入京师,劫宫阙,焚陵寝,即其事也。此于禄山无涉。【张远注】帝王曰陵,公卿曰墓。玉鱼,应陵;金碗,应墓。【钱笺】昨日早时,言变乱倏忽。愁汗马,指吐蕃入寇。闪朱旗,谓焚宫烟焰。蒙,是覆地,对出字为工。汗马赤血,对朱旗自称。【顾注】末句紧接上二,言前日之愁现在目中,岂可玩寇而遽破愁颜乎?两愁字,丁宁致戒,不嫌重复。【卢注】永泰元年九月,郭子仪请遣诸道节度,各出兵屯要害。诸将犹击毯为乐。故有末句。)
①王浚表:“倾乱汉朝。”《长安志》:终南山,连亘蓝田诸县,西汉诸陵及大臣墓多与之相对。②晁错书:汉兴以来,胡虏数入边地。③后汉赤眉发掘诸陵,取其宝货,此西京事。董卓使吕布发诸帝陵及公卿以下冢墓,收其珍宝,此东京事。诗言“陵墓对南山”,指西京也。黄生曰:三四,叙陵墓发掘之惨。本恶境而出以雅语,若张载《七哀》诗“便房启幽户,珠押离玉体”,便觉出言直致矣。《两京新记》:宣政门内,曰宣政殿。初成,每见数十骑驰突出,高宗使巫祝刘明奴问其所由。鬼曰:“我汉楚王戊太子,死葬于此。”奴曰:“《汉书》,戊与七国反,诛死无后,焉得葬此?”鬼曰:“我当时入朝,以道远不从坐,后病死,天子于此葬我。《汉书》自遗误耳。”明奴因宣诏,欲为改葬。鬼曰:“出入诚不安,改葬幸甚。天子敛我玉鱼一双,今犹未朽,勿见夺也。”明奴以事奏闻。及发掘,玉鱼宛然,棺柩略尽。《汉武帝故事》:邺县有一人,于市货玉杯,吏疑其御物,欲捕之,因忽不见。县送其器,推问,乃茂陵中物也。霍光自呼吏问之,说市人形貌如先帝。【朱注】《南史》:沈炯,为魏所虏。尝独行,经汉武通天台,为表奏之。其略曰:“甲帐珠帘,一朝零落;茂陵玉碗,遂出人间。”即此事也。《搜神记》:卢充家西有崔少府墓。充一日入一府舍,见少府。少府以小女与充为婚。三日,崔曰:“君可归,女生男,当以相还。”居四年,三月三日,临水戏,忽见崔氏抱儿还充,又与金碗,并赠诗。充取儿、碗及侍,女忽不见。充诣市卖碗,崔女姨母曰:“昔吾妹之女,未嫁而亡,赠一金碗着棺中。”《杜诗博议》:戴叔伦《赠徐山人》诗:“汉陵帝子黄金碗,晋代仙人白玉棺。”可见玉鱼、金碗,皆用西京故事,实与汉朝陵墓相应,但汉后稗史自《西京杂记》、《风俗通》、《拾遗记》诸书外,传者绝少,无从考据耳。卢充幽婚,恐尚非的证。胡应麟曰:早时金碗出人间,说者谓用“茂陵玉碗遂出人间”语,以上有玉鱼字,遂易作金碗。或谓卢充幽婚,自有金碗事,杜不应窜易原文。然单主卢充,又落汗漫。二说迄今分拏。不知杜盖以金碗字入玉碗语,一句中事词串用,两无痕迹,如《伯夷传》杂取经子,镕液成文。正此老炉锤妙处,而注家并失之。淮阴侯云:“此自兵法,顾诸君不省耳。”余于注杜者亦云。④按:赵次公曰:闪朱旗于北斗城中,闲暇自若。此以闲对逼,似为工称。但汗马西戎四字,既属连用,则朱旗斗城不应凑用。朱注指为旗上斗星,则殷字正与闪字相应。周必大曰:《汉书》有朱旗绛天,此云朱旗北斗殷,见斗亦赤矣。殷,红色也,修书时避唐宣宗讳,故改作闲耳。考《左传》:“三辰旗旅。”疏云:“画北斗七星。”《汉书》:“招摇灵旗,九夷宾将。”注:“画招摇于旗,以征伐。招摇,北斗第七星也。”《东观汉纪》:段熲征还京师,鼓吹曲盖朱旗骑马,殷天蔽日。《左传》:左轮朱殷。张希良曰:注家以少陵父名闲,因改闲为殷,非也。上云“西戎逼”,下云“北斗闲”,二字反对,言戎马之急如此,而我军旗帜高并北斗者,悠扬闪烁,如此闲暇,则其逗留玩寇可知矣。当从赵次公之说。且闲字从木,同字从月,义同而点画各别,何嫌名之可讳乎?又如“娟娟戏蝶过闲幔”,正与急湍相反对,若改作开幔,意致索然。⑤《杜臆》:《唐志》:李林甫请停上下鱼书,自是徒有兵额官吏,而戎器、驼马、锅幕、糗粮俱为矣。时府人目番上宿卫者曰侍官,而六军宿卫皆市人矣。今吐蕃为寇,当拒之于疆场,而第守泾渭,已在畿辅之内,况材官不知其多少,大抵皆侍官辈耳。《通鉴》:永泰元年九月,回纥、吐蕃合兵围泾阳,及暮,二虏退屯北原。《越绝书》:多少为备。《前汉书》:“材官蹶张。”注:“材官,武技之臣。”又,“发巴蜀材官。”应劭曰:“材官,有材力者。”王勃诗:“赖此释愁颜。”⑥宋之问诗:“破颜看鹊喜。”
其二
韩公本意筑三城①,拟绝天骄拔汉旌②。岂谓尽烦回纥马,翻然远救朔方兵③。胡来不觉潼关隘,龙起犹闻晋水清④。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⑤?
(次章,为回纥入境,责诸将不能分忧。在四句分截。筑城本以御戎,岂料国家多难,反借之以平寇乱。如至德二载,香积新店之捷,以回纪复两京。永泰元年,泾阳轻骑之盟,以回纥退吐蕃。子仪前后用兵,皆藉其助讨之力。所谓“尽烦回纥马”、“远救朔方兵”也。曰“岂谓”,见事出意外;曰“翻然”,见彼有悔心。当时潼关破后,广平出师。是秋,合关河清,此真主龙兴之象也。今杂虏侵境,忧在至尊,诸将何不思奋身报国,以致升平乎?四句,作抑扬诘问语,其意自明。按《册府元龟》:高祖师次龙门县,代水清。赵次公云:至德二年七月,岚州合关河清三十里。此龙起晋水清之一证也。诗盖以祖宗之起兵晋阳,比广平之兴复京师,广平王即代宗,故下文接以至尊。《博议》解胡来句,谓回纥自西北而来,不由潼关。果如其说,何不云萧关、散关乎?其解龙起句,谓太宗龙兴晋阳,请兵突厥。却辗转牵合,文气不顺矣。)
①《世说》:山涛与诸尚书言孙吴用兵本意。②《旧唐书·张仁愿传》:景龙二年,拜左卫大将军,同中书门下三品,封韩国公。神龙三年,仁愿于河北筑三受降城。先是朔方与突厥以河为界,河北岸有拂云祠,突厥每入寇,必祷祠,候冰合而入。时默啜西击娑葛,仁愿乘虚夺漠南之北,筑三城,首尾相应。以拂云祠为中城,东西相去各四百里,皆据津济,遥相接应。北拓三百余里,于中头朝那山北置烽燧一千八百所。自是突厥不得度山放牧,朔方无复侵掠。《新书》:中城南直朔方,西城南直灵武,东城南直榆林。《史记·淮阴侯传》:“驰入赵壁,拔赵旗,立汉赤帜。”按:天骄拔汉族,五字连读。言回纥本欲拔去汉旌,自三城既筑,则绝其拔族之路矣。③《蜀志·吕凯传》:翻然改图。④一行《并州起义堂颂》:我高祖龙跃晋水,凤翔太原。⑤《梅福传》:升平可致。
其三
洛阳宫殿化为烽①,休道秦关百二重②。沧海未全归禹贡③,蓟门何处尽尧封④。朝廷衮职谁争补⑤?天下军储不自供⑥。稍喜临边王相国⑦,肯销金甲事春农。
(此章为乱后民困,责诸将不行屯田。在四句分截。洛阳潼关,忆安史陷京。沧海蓟门,伤河北余孽。【顾注】衮职谁补,言相皆出将。储不自供,言兵弗知农。王相国,此相而出将者。事春农,则兵亦知农矣。稍喜有二义,诸镇不知屯种,而缙独举行之,是为稍喜。缙素党附元载,此事在所节取,亦足稍喜也。当时李抱真为潞泽节度使,籍民,免其租税,给弓矢,使农隙习武。既不废朝廷廪给,而府库亦充实。郭子仪以河中乏食,自耕百亩,将士效之,皆不劝而耕。此即军储之能自供者。诗但举王缙而不及李、郭,时缙为河南副元帅,特就河北诸帅而较论之耳。玩临边二字可见。)
①《后汉·董卓传》:李放火烧宫殿官府,居人悉尽。曹植诗“洛阳何寂寞,宫殿尽饶焚”,正指此也。《通鉴》:天宝十四载十二月,安禄山陷东京。十五载六月,破潼关。②《汉纪》:“秦得百二焉。”注:“秦地险固,二万人足当诸侯百万人。”③沧海,指《禹贡》青州之域。《十洲记》:沧海,在北海中,水皆苍色,神仙谓之沧海。庾信诗:“蓟门还北望。”④【朱注】尽尧封,如《王制》“北不尽恒山,南不尽衡山”之尽。俗本作觅,非。《吏记》:周封尧后于蓟,故曰尧封。王胄诗:“比屋降尧封。”⑤【朱注】此用衮职,与《毛诗》不同。《后汉·法真传》:“臣愿圣朝,就加衮职。”注:“衮职,三公也。”⑥焦竑曰:唐府乓之制,寓农于兵,军粮皆所自给。今府兵法坏,而兵饷多取之饷,故云“军储不自供”。《西都赋》:储不改供。汉乐府:“苍梧多腐粟,无益诸军储。”⑦《旧唐书》:广德二年,王缙拜同平章事,其年八月,代李光弼都统河南、淮西、山南东道诸节度行营事,兼领东京留守,岁余,迁河南副元帅,请减军资钱四十万贯,修东都殿宇。谢脁启:“临边三事,既谢张温。”⑧蔡文姬诗:“金甲耀日光。”汉元帝诏:“方春农桑兴。”
其四
回首扶桑铜柱标①,冥冥氛祲未全销②。越裳翡翠无消息③,南海明珠久寂寥④。殊锡曾为大司马⑤,总戎皆插侍中貂⑥。炎风朔雪天王地⑦,只在忠臣翊圣朝⑧。
(此章为贡赋不修,责诸将不能怀远。在四句分截。岭南未靖,贡献久稀,由诸将膺异宠,拥高官,而不尽抚绥之道,故思忠臣恤民,以辅翼朝廷。【黄生注】前三首道两京之事,皆翘首北顾,此则道南中之事,故以回首发端。【顾注】岭南自明皇南诏之败,继以中原多故,其地未平。越裳国,在交趾南。南海郡,即广州府。炎风朔雪,以极南极北之地言。《杜臆》:殊锡而为大司马,则兵权在握,总戎而兼侍中衔,则事无中制,何以不能收复旧疆耶。)
①《十洲记》:扶桑,在碧海之卯地,一面万里。《南史》:林邑国,汉日南郡象林县,古越裳界也。北接九真郡南界。水步道二百余里有西屠夷,亦称王。马援所植两铜柱,表汉界处也。《新唐书》:环王,本林邑,其南浦有五铜柱山,形若倚盖,西重岩,东涯海。明皇令特进何履光以兵定南诏,复立马援铜柱,乃还。宋之问诗:“铜柱海南标。”②王僧达诗:“远山敛氛祲。”③《周外纪》:成王六年,交趾南有越裳氏,重译来朝,献白雉。《唐书·志》:驩州日南郡有越裳县。《周书》:成王时,苍梧献翡翠。《说文》:“翡,赤雀。”“翠,青雀也。”虞羲诗:“君去无消息。”④《后汉书》:南海郡,武帝时置。《唐志》:岭南道有南海县。《汉·西域传赞》:孝武之世,睹犀布玳瑁,则建朱崖七郡。自是之后,明珠、文甲、通犀、翠羽之珍,盈于后官。《岭表录异》:廉州有大池,谓之珠池,每年刺史修贡。《子虚赋》:“寂寥无声。”⑤傅亮《进宋元帝诏》:“敬授殊锡,光启疆宇。”⑥《唐书》:门下省,侍中二人,正二品,掌出纳帝命,相礼仪。与左右常侍、中书令,并金蟑珥貂。⑦《管子》:南至委火炎风之野。张正见赋:“朔雪映夜舟。”《记》:临诸侯曰天王。【邵注】天王,用《春秋》例,大一统也。⑧陆机《豪士赋》:“忠臣所为慷慨。”《左传》:叔向语宣子曰:“文公之霸也,翼戴天子。”后汉冯衍书:“圣朝享尧舜之荣。”钱谦益曰:此深戒朝廷不当使中官为将也。杨思勖讨安南五溪,残酷好杀,故越裳不贡。吕太一收珠南海,阻兵作乱,故南海不靖。李辅国以中官拜大司马,所谓殊锡也。鱼朝恩以中官为观军容使,所谓总戎也。泽州陈冢宰力辩其非。其一谓安南五溪之变,在思勖未至之先,有本传可证,不当以越裳不贡责之思勖。其一谓吕太一既平后,曾收珠千余日,有杜诗可证,不当以南海久寂责之太一。其一谓汉武帝置大司马,为武官极品。唐之兵部尚书不可称大司马,唐兵部尚书乃正三品。辅国进封司空,兼中书今,进封博陆郡王,三品之官,何足异乎?若唐之诸帅,其下各有行军司马及军司马,所谓大司马者,应指副元帅、都统节度使、都督府,都护府等官,专征伐之柄者言。且安南常设大都护以掌统诸番,此亦可证,所谓殊锡,大约非常宠锡,为朝廷亲信重臣耳。其一谓总戎之名,节度使皆可称,如杜诗,“总戎楚蜀”以赠高适,“闻道总戎”以赠严武,何必观军容使始云总戎耶?《唐·百官志》:门下省,侍中二人,正二品。左散骑,常侍二人,正三品。注云:左散骑与侍中为左貂,右散骑与中书令为右貂。考马燧、浑瑊,皆拜侍中,初非中人也。《百官志》中人有内侍省监、内常侍诸称,而无侍中。《宦者传》诸宦官有封为王公,进为中书今者,亦无侍中。今以鱼朝恩当之,误矣。所谓“总戎皆插侍中貂”,当指节度使而带宰相之衔者。
其五
锦江春色逐人来①,巫峡清秋万壑哀②。正忆往时严仆射③,共迎中使望乡台④。主恩前后三持节⑤,军令分明数举杯⑥。西蜀地形天下险⑦,安危须仗出群材⑧。
(此章为镇蜀失人,而思严武之将略。通首逐句递下,此流水格也。细玩文气,望乡台与锦江相应,出群材与军令相应。仍于四句作截。大历元年,公自云安下夔州。其云锦江春色者,从上流而言,正想到台前迎使也,触景生哀,伤及严公。仆射,乃卒后赠官。迎使,是幕僚同事。三持节,言朝廷倚重。数举杯,言军中整暇。地险易乱,故须异才出镇,惜乎继起无人耳。《旧唐书》:武初以御史中丞出为绵州刺史,迁东川节度使,再拜成都尹,仍为剑南节度使。所谓先后三持节也。【顾注】只军令分明一句,便见折冲樽俎中,具有多少韬略。频数举杯,如《严公厅宴》及《晚秋摩诃池》之类是也。或因《八哀》诗有“忧国只细倾”句,遂云但数次举杯,失其旨矣。细倾,言饮不至醉耳,非谓停止宴会也。设三镇蜀中,只几次举酒,反觉仓皇窘迫,不似雅歌投壶气象。西蜀地险,外则吐蕃见侵,内则奸雄穷据也。安危须仗,所谓“公来雪山重,公去雪山轻”也。)
①阴铿诗:“上林春色满。”②殷仲文诗:“独有清秋日。”又:“哀壑叩虚牝。”③《后汉·王常传》:光武曰:“每念往时共更艰厄,何日忘之。”仆射,秦官名。《汉官仪注》:师古曰:射,本如字读。古重射,每官必有主射课督之,故名。今射音夜,泥。④《汉书·田横传》:中使还报。又《宦者传》凡诏所征求,皆令西园驺密约敕,号曰中使。《文选注》:天子私使曰中使。《成都记》:望乡台,与升仙桥相去一里,管华阳县。⑤王褒《四子讲德论》:“皇泽丰沛,主恩满溢。”《汉书·冯奉世传》:“辄持节将兵追击。”⑥《管子》:“作内政而寄军令。”诸葛孔明《劾廖立表》:“部伍分明。”周明帝诗:“举杯延故老。”⑦《李斯传》:“西蜀丹青不为采。”陈琳书:“汉中地形。实有险固。”⑧镇蜀得人,安则可以销萌,危则可以戡乱。不必引《荀子》“安国之危”解。《世说》:殷中军曰:“韩康伯居然是出群器。”钱谦益曰:是时,崔旰、柏茂林等交攻,杜鸿渐唯事姑息,奏以节度让旰、茂林等各为本州刺史。上不得已,从之。鸿渐以三川副元帅兼节度,主恩尤重,然军令分明,有愧严武多矣。故感今思昔,必如严武出群之才,斯可当安危重寄,而慨鸿渐之非其人也。又曰:鸿渐入蜀,以军政委崔旰,日与僚属纵酒高会,追思严武之军令,实暗议鸿渐之日饮不事事,有负主恩耳。
旧解谓此诗“春”“秋”,就永泰元年说,非也。是秋,公在云安,不当云巫峡,且前章云“南海明珠久寂寥”,亦不在永泰间也。按公诗有云:“自平中官吕太一,收珠南海千余日。近供生犀翡翠稀,复恐征戍干戈密。”太一之叛,在广德元年十一月,随即削平。自广德二年、永泰元年至大历元年秋,中经闰月,约计千余日矣。彼云近供稀,犹此言久寂寥也。想南海既平而复梗,又在是年深秋,彼此互证,断知其作于大历元年秋日矣。
郝敬曰:此以诗当纪传,议论时事,非吟风弄月,登眺游览,可任兴漫作也。必有子美忧时之真心,又有其识学笔力,及能斟酌裁补,合度如律。其各首纵横开合,宛是一章奏议、一篇训诰,与三百篇并存可也。又曰:五首,慷慨蕴籍,反覆唱叹,忧君爱国,绸缪之意,殷勤笃至。至末及蜀事,深属意于严武,盖己尝与共事,而勋业未竟,特致惋惜,亦有感于国士之遇耳。
陆诗雍曰:《诸将》数首,皆以议论行诗。
黄生曰:《有感》五首与《诸将》相为表里,大旨在于忠君报国,休兵恤民,安边而弭乱。其老谋硕画,款款披陈,纯是至诚血性语。
王嗣奭曰:五章结语,皆含蓄可思。西戎见逼,诸将之罪,第云“且莫破愁颜”。社稷方优,诸将之罪,第云“何以答升平”。屯田不举、此当事者失策,第称王相国以相形。广南未靖,此抚绥者失宜,第举忠臣翊圣以相劝。崔旰之乱,杜鸿渐不能会讨,独称严武出群,以见继起者之失人。皆得诗人温柔敦厚之旨,故言之者无罪,而闻之者可以戒。
泽州陈冢宰廷敬曰:五首,合而观之,汉朝陵墓、韩公三城、洛阳宫殿、扶桑铜柱、锦江春色,皆从地名叙起。分而观之,一二章言吐蕃、回纥,其事封,其诗章句法亦相似:三四章言河北、广南,其事封,其诗章句法又相似;末则收到蜀中,另为一体。杜诗无论其他,即如此类,亦可想见当日炉锤之法,所谓“晚节渐于诗律细”也。与《秋兴》诗并观,愈见。
-----------仇兆鳌 《杜诗详注》-----------
书事
宋陆游
闻道舆图次第还,黄河依旧抱潼关。
会当小驻平戎帐,饶益南亭看华山。
关中送别
唐薛能
一行千里外,几事寸心间。才子贫堪叹,男儿别是闲。
黄河淹华岳,白日照潼关。若值乡人问,终军贱不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