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曰的诗句
水调歌头 丙戌夏四月八日,夜梦有人以三元
元白朴
,上中下也。恍惚玩味,可作水调歌头首句,恨秘字之义未详。后从相国史公欢游如平生,俾赋乐章,因道此句,但不知秘字何意。公曰,秘即对也,甫一韵而寤,后三日成之,以识其异。三元秘秋水,□□□□□。天人点破消息,梦里悟南华。河伯徒□□□,□□□归毫末,一笑井中蛙。试问漆园老,谁是大方家。□黄钟,推甲子,定无差。悠悠天理人事,风外万飞沙。且弄空山明月,自荐寒泉秋菊,睡起漱朝霞。更欲辨齐物,银海眩生花。
题东林一首
宋王阮
屏迹敷浅原,注目香炉峰。
饱闰送客溪,鼎新古梵宫。
缅怀结社人。岂止避俗翁。
一念薰戒香,千年仰玄踪。
蜂房始义熙,凤历当元丰。
果有大士出,一与遗言同。
堂堂照觉师,赫赫襄敏公。
彻彼毗尼藏,揭我临济宗。
元曰立成佛,坡曰僧中龙。
少林来於西,双林振以东。
冥数其理暗,野烧中宵红。
天遣真道人,夜役众鬼工。
幻出翚飞檐,化成雷吼钟。
神运俨若初,佛法岂有终。
余生慕真乘,愿力愧祖风。
再窥拈花座,骇叹折草功。
请续香山堂,老此平台中。
白抚生池莲,青友夹涧松。
永劫不出门,寂照涵虚空。
离骚
先秦屈原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唯 通:惟)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茞!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猖披兮,夫惟捷径以窘步。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殚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查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
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
掔木根以结茞兮,贯薜荔之落蕊。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女嬃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曰:
「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
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姱节?
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
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
世并举而好朋兮,夫何茕独而不予听?
依前圣以节中兮,喟凭心而历兹。
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敶词:
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
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衖。
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
固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
浇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
日康娱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颠陨。
夏桀之常违兮,乃遂焉而逢殃。
后辛之菹醢兮,殷宗用而不长。
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
举贤才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
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
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
阽余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
不量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菹醢。
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
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
跪敷衽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
驷玉虬以桀鹥兮,溘埃风余上征。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
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
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
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
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
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
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
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
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
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绁马。
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
溘吾游此春宫兮,折琼枝以继佩。
及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诒。
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
解佩纕以结言兮,吾令謇修以为理。
纷总总其离合兮,忽纬繣其难迁。
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
保厥美以骄傲兮,日康娱以淫游。
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
览相观于四极兮,周流乎天余乃下。
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
吾令鸩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
雄鸠之鸣逝兮,余犹恶其佻巧。
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
凤皇既受诒兮,恐高辛之先我。
欲远集而无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遥。
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
理弱而媒拙兮,恐导言之不固。
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
闺中既以邃远兮,哲王又不寤。
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而与此终古?
索琼茅以筳篿兮,命灵氛为余占之。
曰:「两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
思九州之博大兮,岂惟是其有女?」
曰:「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
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
世幽昧以昡曜兮,孰云察余之善恶?
民好恶其不同兮,惟此党人其独异!
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
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岂珵美之能当?
苏粪壤以充祎兮,谓申椒其不芳。
欲从灵氛之吉占兮,心犹豫而狐疑。
巫咸将夕降兮,怀椒糈而要之。
百神翳其备降兮,九疑缤其并迎。
皇剡剡其扬灵兮,告余以吉故。
曰:「勉升降以上下兮,求矩矱之所同。
汤、禹俨而求合兮,挚、咎繇而能调。
苟中情其好修兮,又何必用夫行媒?
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
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
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
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
恐鹈鴃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
何琼佩之偃蹇兮,众薆然而蔽之。
惟此党人之不谅兮,恐嫉妒而折之。
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
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
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
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
余以兰为可恃兮,羌无实而容长。
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乎众芳。
椒专佞以慢慆兮,樧又欲充夫佩帏。
既干进而务入兮,又何芳之能祗?
固时俗之流从兮,又孰能无变化?
览椒兰其若兹兮,又况揭车与江离?
惟兹佩之可贵兮,委厥美而历兹。
芳菲菲而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沬。
和调度以自娱兮,聊浮游而求女。
及余饰之方壮兮,周流观乎上下。
灵氛既告余以吉占兮,历吉日乎吾将行。
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爢以为粻。
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
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
邅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
扬云霓之晻蔼兮,鸣玉鸾之啾啾。
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
凤皇翼其承旗兮,高翱翔之翼翼。
忽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与。
麾蛟龙使梁津兮,诏西皇使涉予。
路修远以多艰兮,腾众车使径待。
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
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轪而并驰。
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
抑志而弭节兮,神高驰之邈邈。
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偷乐。
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
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乱曰:已矣哉!
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注释】:
[1]音“期”
[2]音“四”
[3]音“夸”
[4]音“咸”
[5]音“索”
[6]音“几”
[7]音“屯”
[8]音“叉”
[9]音“须”
[10]音“幸”
[11]音“讲”
[12]音“辞录施”
[13]难,去声
[14]音“义”
[15]音“谢”
[16]本音“觅”,此处通“伏”
[17]音“画”
[18]音“琼”
[19]音“ 专”
[20]音“汝”
[21]音“邀”
[22]音“邀”
[23]迎,亦作“迓”
[24]好,去声
[25]音“ 悦”
[26]音“决”
[27]音“爱”
[28]音“杀”
[29]干,阴平
[30]音“迷”
[31]音“ 章”
[32]音“沾”
[33]音“ 持”
[34]音“代”
[35]音“ 仪”
[36]音“末”
[37]音“ 偷”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1.民生:泛指人生,包括屈原自己。艰:艰难。(胡念贻《楚辞选注及考证》39页,岳麓书社,1984年版)
2.屈赋诸民字,不可概说为民众,有泛称一般人之义,如“民生”“民德”“民心”“民好恶”“民尤”等民字,作为一般人说,于句义更当也。(刘永济《屈赋音注详解》34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3.《汉书·高帝纪》“喟然大息”,大音泰。大亦长也,言长叹息而出气也。民生即人生,本书多以民代人。民生多艰,盖指广大楚国人之遭遇而言。(游国恩主编《离骚纂义》第130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
余虽好修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1.谨按:盖此句修与羁本为对文,一言其美好,一言其谨饬,皆屈子自谓也。
朝谇夕替,谓谗言朝进,宗臣夕疏,此当有所指,或即追述上官夺稿之事。旧解以为朝谏而夕被废,与屈子初为左徒时甚为怀王信任不合。(游国恩主编《离骚纂义》135页。此说与课本不同)
2.汪瑗曰:好,爱也。修皆美好貌。以美女自喻,谓修洁而美也。(同上)
3.王逸曰:谇,谏也。替,废也。故朝谏謇謇于君,夕暮而身废弃也。(同上)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1.王逸曰:灵修,谓怀王也。浩犹浩浩,荡犹荡荡,无思虑貌也。
谨按:盖王逸凡诠解文字,常据上下词义以求合……此注就不察民心言,故释为无思虑貌。(游国恩主编《离骚纂义》141页)
2.浩荡:本训水大貌,此处引申为放纵自恣,反复无常,不知深思熟虑。又姜亮夫谓:“浩荡,犹今言荒唐耳,一声之转也,今言胡涂,即王注无思虑之义。”(袁梅《屈原赋译注》34页,齐鲁书社1983年版)
3.浩荡,言君心之纵放,如水之浩荡无涯,靡所底止也,狂惑不定之意。(汪瑗《楚辞集解》49页,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1.顾成天曰:此言仕路不能行其道,隐居独善庶乎可也。盖叙自放之由。又曰:前言九死未悔,至此不能不悔,两悔字紧应。
谨按:自此以下,至芳菲菲其弥章二十句,亦设辞也。相道者,以视察路途比审择自处之道也。(游国恩《离骚纂义》157页)
2.悔,追悔也。相,顾视也。道,路也……此章以行路为譬,实悔其初轻出仕,而欲将隐去耳,非设言也。(汪瑗《楚辞集解》52页)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1.王逸曰:芳,德之臭也。《易》曰:其臭如兰。泽,质之润也。言我外有芬芳之德,内有玉泽之质,二美杂会,兼在于己,而得施用,故独保明其身,无有亏歇而已。所谓道行则兼善天下,不用则独善其身。
朱冀曰:芳是香气,比君子志行芳洁;泽是粉泽,比小人声闻过情。杂糅云者,党人用事,所以人品真伪混淆,惟我光明之天质,未致因而亏损也。(游国恩《离骚纂义》173页。此说与课本不同)
2.鲁笔《楚辞达》说:“泽,垢泽,指小人污秽者。言世虽污洁不分,而我在躬之清明如故,不因世而少变也。”屈原作品里用“糅”字,有时是指性质相反的两个事物糅合在一起,如《怀沙》的“同糅玉石”。有时并不是指相反的事物,如《橘颂》的“青黄杂糅”,青、黄二者都美,并非一美一恶。
(胡念贻《楚辞选注及考证》298页)
《离骚》是《楚辞》篇名,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王逸《楚辞章句》题作《离骚经》,宋代洪兴祖在《楚辞补注》中指出:“盖后世之士祖述其词,尊之为经耳。”也有人称之为《离骚赋》,或简称《骚》。自汉迄南北朝,《离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遭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后人多各从其一说。近世学者,则有人据《大招》“伏戏《驾辩》,楚《劳商》只”及王逸注“《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关于《离骚》的写作年代,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屈原放逐,著《离骚》。”则当作于放逐以后。今人对此说法不一,有说作于怀王世被疏以后,有说作于顷襄王世被放以后,有说作于怀王末顷襄王初,有说始作于怀王时而作成于顷襄王初,迄无定论。
关于《离骚》的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离骚》作为长篇巨著,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关于它的内容层次,历来也有各种各样的分法。大致说来,诗的前面部分是从自己的世系、品质、修养和抱负写起,回溯了自己辅佐楚王所进行的改革弊政的斗争及受谗被疏的遭遇,表明了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态度与“九死未悔”的坚定信念;中间部分是借女劝告、陈词重华,总结历史上兴亡盛衰的经验教训,阐述了“举贤授能”的政治主张,并从而引出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现了对理想的执著追求;最后部分是在追求不得之后,转而请灵氛占卜、巫咸降神,询问出路,从中反映了去国自疏和怀恋故土的思想矛盾,而在升腾远游之中,“忽临睨夫旧乡”,终于不忍心离开自己的祖国,最后决心以死来殉自己的理想。前一部分作为对往事的追忆,偏重于叙写现实;后两部分作为对未来的探求,偏重于驰骋想象,最后则以回到现实结束全篇。诗中通过这样的抒写,塑造了具有崇高品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反映了诗人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感情,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离骚》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诗人鲜明的个性光辉,这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离骚》的创作,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采取铺陈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诗中又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
据王泗原校释本,《离骚》有372句,分为93节,共2 464字。
从“长太息以掩涕兮”至“固前圣之所厚”,这七节述怀,也揭示“朝谇而夕替”(朝进谏而夕见斥)的原因,表达“九死其犹未悔”的意志。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发感慨,同情人民生活艰难。“民生”也可解释为“人生”,那就感慨“人生艰难”了。这两句承上启下。
屈原一心实现“美政”,改革时弊,可“朝谇而夕替”,为什么?
“余心之所善兮”,爱用香蕙作佩带,又喜采集芳芷。
“众女嫉余之蛾眉”,君王“终不察夫民心”。
“固时俗之工巧兮”,“背绳墨以追曲”。
自己从善爱美,小人投机、追曲;“众女”“谣诼”,君王“不察”,而自己“不忍为此态”,不愿同流合污。“鸷鸟”固然不群,“异道”怎能相安?屈原“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遵照前圣所厚,屈志忍辱,保持清白,献身正道。
从“悔相道之不察兮”至“岂余心之可惩”,这六节反省,检查自己的行为,表现追求美德、体解不悔的高尚品德。
“悔相道之不察”,这里有假设意味,并不是真悔,而是反省:是否没有看清道路,返回去呢?
承着反省的思路,检查自己的进退、制衣、佩饰,众人“不吾知其亦已兮”,而自己“余情其信芳”,“昭质其犹未亏”。游目反顾,自己衣饰更加“芳菲菲其弥章”,光彩照人。“余独好修以为常”,意志更加坚定,信仰更加明确。四马分体,也改变不了自己。难道“我”的好修之心是可以惩罚的吗?反省明志,斗志弥坚。这后六节以退为进,更表现出诗人追求美政、美德而九死未悔的精神和品德。
诗人在述怀反省中表现出高尚的品德和爱国情怀。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熟读背诵这些闪光的诗句,并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
《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诗人讴歌理想,发挥想象,塑造自己美好的形象。诗中多用比喻和对偶,语言生动形象,节奏鲜明,富有感染力。
---------------------------------------------
(1)高阳:楚之远祖,即祝融吴回。苗裔:远末子孙。(2)朕:我。皇考:太祖。伯庸:屈氏始封君,西周末年楚君熊渠的长子,被封为句亶王,在甲水边上。屈氏即甲氏。(3)摄提:摄提格的省称。木星(岁星)绕日一周约十二年,以十二地支来表示,寅年名摄提格。贞:正当。孟陬(zou1邹):夏历正月。(4)皇:皇考。览:观察 。揆:揣测。(5)肇(zhao4兆):借作"兆",卦兆。锡:赐。(5+)屈原名平,字原。"正则"是阐明名平之义,言其公正而有法则,合乎天道;高平的地叫做原,"灵均",是字原之义,言其灵善而均调。(6)纷:盛多的状。(7)重(chong2虫):加。脩:同"修",美好。(8)扈:披。江离:即江蓠,一种香草。辟:系结,为"絣"字之借。芷:白芷,一种香草。
(9)汩(yu4玉):水流急的样子,这里形容流逝的时光。(10)与:等待。(11)搴(qian1千):摘。阰(pi2皮):山坡。(12)揽:采。宿莽:一种可以杀虫蠹的植物,叶含香气。楚人名草曰"莽",此草终冬不死,故名。即今水莽草。
(13)淹:停留。
(14)三后:即楚三王。西周末年楚君熊渠封其三子为王:长子庸为句亶王,为屈氏之祖;仲子红为鄂王,为楚王族;少子执疵为越章王。当时楚国空前强大。
(15)惮(dan4旦)殃:害怕灾祸。
(16)皇舆:君王的舆辇,这里比喻国家。败绩:作战时战车倾覆,也指战争失败。
(17)荃(quan2全):香草名,喻君。
(18)齌(ji4记)怒:暴怒。
(19)固:本来。謇(jian3剪)謇:忠直敢言的样子。
(20)灵脩:楚人对君王的美称。
(21)成言:彼此约定。
(22)数(shuo4烁):屡次。
(23)畹(wan3宛):楚人地亩单位,一畹等于三十亩。
(24)畦(qi2其):田垄。留夷、揭车:皆香草名。
(25)杜蘅:香草名。
(26)冀:希望。
(27)俟(si4寺):等待。刈(yi4义):收割。
(28)凭:饱满。猒(yan4厌):同"厌",满足。
(29)羌:楚人发语词,表反问和转折语气。恕己以量人:宽恕自己而苛求他人。
(30)苟:假如。姱(kua1夸):美。练要:精诚专一。(31)顑颔(kan3 han3坎喊):食不饱而面黄肌瘦的样子。
(32)擥(lan3揽):同"揽",采摘。(33)贯:贯穿。薜荔:一种蔓生香草。之:此处同"其"。(34)菌桂、蕙:皆香草。(35)索:搓为绳。胡绳:即结缕,一种香草,蔓状,如绳索,故名。纚(xi3洗)纚:本义为多毛的样子。
(36)謇:发语词。法:效法。前脩:前代贤人。
(37)服:佩,用。(38)周:合。
(39)彭咸:楚先贤,其人"处有为,出不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40)太息:叹息。掩:拭。涕:泪。
(41)虽:借作"唯"。鞿羁:自我约束。
(42)谇(sui4碎):进谏。替:解职。
(43)纕(xiang1香):佩带。
(44)申:重,加上。
(45)浩荡:志意放吹难?印?br>(46)娥眉:细长的眉,谓如蚕蛾之眉(触角),此处喻美好的容貌。
(47)谣诼(zhuo2啄):谗毁。
(48)工:善于。(49)偭(mian4面):面对着。规:画圆的工具。矩:画方的工具。错:措施,设置。(50)绳墨:准绳与墨斗。(51)周容:苟合以取容。
(52)忳(tun2屯):愤懑。郁邑:同"郁悒",心情抑郁不伸的样子。侘傺(cha4 chi4岔赤):失神而立。
(53)溘(ke4刻):忽然。
(54)鸷鸟:即挚鸟,指雎鸠,以其性专一,雌雄挚而有别。
(55)圜(yuan2圆):同"圆"。
(56)尤:过错。攘:取。诟(gou4够):辱。
(57)伏:同"服",引申为保持。死直:为正直而死。
(58)厚:看重。
(59)相:察看。察:仔细看。
(60)延伫:引颈而望。
(61)皋:水湾边。
(62)焉:于是。
(63)进:指进入朝廷。不入:未能进去。离:通"罹",遭受。
(64)制:裁制衣服。
(65)苟:诚,果真。信:确实。
(66)岌(ji2及)岌:高耸的样子。
(67)陆离:长的样子。
(68)杂糅(rou2柔):交混。
(69)章:同"彰",明显。
(70)惩:受戒而止。
(71)女媭(xu3许):传说为屈原的姊。婵媛:叹息,情绪激动。(72)申申:反覆地。詈(li4利):骂。(73)鮌(gun3滚):同"鲧",远古传说中人物,尧臣,禹父。婞(xing4幸)直:刚直。亡:一本作"忘"。(74)殀(yao3咬):早死。羽:羽山。
(75)博謇:在各种事上都说实话。(76)纷:多。节:"饰"字之误。(77)薋(ci2瓷):聚积。菉葹(lu4 shi1录施):菉,生刍;葹,枲耳。皆普通的草。(78)判:判然,分得清清楚楚。离:弃去。服:佩带。
(79)孰:谁。云:还。中情:内心。
(80)举:起。朋:朋党。
(81)茕(qiong2穷):孤独。
(82)节中:折中,评判。
(83)喟(kui4溃):叹息。凭心:愤懑。历:逢。
(84)济:渡。沅湘:二水名,在今湖南省。征:行。(85)重华:舜的号。
(86)启:禹之子,夏代君主。九辩、九歌:皆乐章名。此处"辩"、"歌"皆用为动词。(87)夏:夏朝。康娱:逸乐。(88)五子:启的五个儿子。据《竹书纪年》,启放其季子武观,后武观以西河叛,则五子内讧起。此句"失"当作"夫",其下"乎"字为衍文,盖为注"夫"字之义者,当删。巷:借为"讧",家讧,内讧。(89)羿:相传为有穷国君,夏太康时因夏乱而夺取夏政权。淫:过甚。佚:放纵。畋(tian2田):打猎。(90)封狐:大狐。(91)乱流:邪乱。鲜(xian3显):少。终:善终。(92)浞(zhuo2浊):寒浞,本为羿相,怂恿羿放纵游乐畋猎,又拉拢羿周围的人,愚弄其民,杀了后羿。贪:强取。家:妻室。(93)浇(ao4奥):寒浞之子,很有武力。强圉(yu4玉):坚甲。(94)厥:其。
(95)夏桀:夏朝的最后一王。(96)遂焉:终于。(97)后辛:殷纣王之名,商朝最后一王。菹醢(zu1 hai3租海):剁成肉酱。纣王曾对臣下用此酷刑。(98)宗:宗祀。用:因。
(99)汤:商汤,商代开国之君。禹:夏启的父亲,为夏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俨(yan3掩):严肃。祗(zhi1之)敬:恭敬谨慎。(100)周:指周初的文王、武王等。(101)举:选拔。授能:把职务交给有能力的人 。(102)绳墨:喻法度。颇:偏差。
(103)阿(e1婀):偏袒。
(104)错:通"措",设置,给予。
(105)维:通"唯"。哲:聪慧的人。
(106)苟:庶几,或许。用:享。下土:天下。
(107)相(xiang4向)观:观察。计:谋虑。极:终极。计极指谋虑之最终归向。
(108)服:同"用"的意思一样,享有,拥有。
(109)阽(dian4店):近边欲坠的意思。危死:几乎死。
(110)量:度量。凿(zuo4作):器物上安插榫头的孔眼。正:修改。枘(rui4锐):榫头。
(111)曾(cang2层):一次次。歔欷(xu1 xi1虚希):抽泣。(112)当:值。不当,没遇上。(113)揽:持着。茹:柔。(114)沾:浸湿。浪(lang2狼)浪:滚滚。
(115)敷:铺。衽(ren4任):衣襟。(116)耿:光明。(117)驷:驾车的四匹马。这里用为动词。玉:白色。虬(qiu2求):龙。椉(cheng2乘):同"乘"。鷖(yi1医):一种群飞的鸟,身五彩。(118)溘(ke4刻):突然。埃风:卷着尘埃的风。
(119)轫(ren4刃):停车时抵住车轮的木头,发车时将它撤去叫发轫。苍梧:即九疑山,在今湖南宁远,舜葬此。(120)县圃:神话中的地名,在昆仑山中层。县,同"悬"。(121)琐:"薮(sou3擞)"字之借,指草泽。灵薮,神仙所聚泽圃之地。(122)羲和:神话中给太阳驾车者。弭节:按节徐步。节,以竹竿和羽毛制成的信节,路途通信之用。(123)崦嵫(yan1 zi1烟兹):神话中山名,日入之处。迫:近。(124)曼曼:通"漫漫",路很长的样子。修:长。
(125)饮(yin4印):使喝水。咸池:神话中日浴之处。(126)总:绾结在一起。辔(pei4配):缰绳。扶桑:神话中长在东方日出处的一种树。(127)若木:神话中长在昆仑最西面日入处的一种树。拂:遮蔽。(128)相羊:徜徉,随意徘徊。
(129)望舒:为月神驾车者。
(130)飞廉:风神。属(zhu3主):跟随。
(131)屯:聚合。离(li4丽):通"丽",附丽,靠拢。(132)御(ya4迓):通"迓",迎接。
(133)纷总总:多而纷乱的样子。离合:忽聚忽散。(134)斑:色彩驳杂的样子。陆离:参差。
(135)阍(hun1昏):守门人。关:门闩。
(136)阊阖(chang1 he2昌河):天门。
(137)暧暧:日光昏暗的样子。罢:完了。
(138)溷(hun4混)浊:混乱污浊。
(139)阆(lang4浪)风:神话中地名,在昆仑山上。緤(xie4泄):系住。
(140)女:神女,喻理想的人物,知音。
(141)荣华:花。
(142)下女:下界女子,相对于高丘而言。诒(yi4义):同"贻",赠送。
(143)丰隆:雷神。(144)宓(fu2伏)妃:神话中的人名,伏羲氏之女,洛水之神。(145)蹇脩:声乐,徒鼓钟谓之脩(修),徒鼓磐谓之蹇。此用章炳麟之说,见《菿(dao4到)汉闲话》。理:媒。
(146)纬繣(hua4画):本义为乖戾,此训执拗。难迁:难以说动。
(147)次:住宿。穷石:山名,在今甘肃张掖。
(148)洧(wei4为)盘:神话中水名,出崦嵫山。
(149)四极:四方的尽头。(150)周流:遍行。(151)瑶台:玉台。偃蹇:夭矫上伸的样子。(152)有娀(song1松):传说中古部族名。佚:美。有娀氏美女简狄住在高台上,成帝喾(ku4库)之妃,生契,为商人之祖。
(153)鸩(zhen4振):鸟名,羽有毒。
(154)诒:此处指礼物、聘礼。
(155)高辛:高辛氏,指帝喾。
(156)集:栖止。(157)少康:夏后相之子。相被过、浇杀死,相妻逃至有仍生少康。少康又逃到有虞,娶了国君的两个女儿,借助有虞的力量恢复了夏朝。(158)二姚:有虞氏二女,有虞姚姓。
(159)闺:女子居处。指上述诸女而言。以:通"已",甚。
(160)终古:永久。
(161)索:讨取。藑(qiong2穷)茅:一种可用来占卜的草。以:与。筳篿(ting2 zhuan1廷专):用来占卜的竹片。(162)灵氛:古代神巫。(163)此"曰"与下一"曰"之后皆卦辞。重加"曰"字表强调。(164)慕:"莫念"二字之误。"念之"与上"占之"押韵。(165)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州,后以"九州"指全中国。(166)是:此,指楚国。(167)勉:努力。(168)释:放。
(169)故宇:旧居。
(170)昡曜:日光强烈,此处指眼光迷乱。
(171)服:佩。艾:艾草。要(yao1腰):通"腰"。
(172)珵(cheng2程):美玉。
(173)苏:取。 帏(wei2韦):佩带的香囊。
(174)巫咸:上古神巫。
(175)糈(xu3许):精米。要(yao1腰):拦截,这里是迎候之意。
(176)翳(yi4义):遮蔽。备:都。
(177)九疑:指九疑山的神。
(178)皇剡(yan3掩)剡:闪光的样子。
(179)吉故:吉利的故事。
(180)榘(ju4巨):同"矩",画方的器具。矱(huo4获):尺度。榘矱喻准则、法度。(181)严:严肃恭谨。(182)挚:伊尹名,商汤的贤相。咎繇(gao1 yao2高姚):即皋陶,夏禹的贤臣。调:谐调。
(183)行媒:作媒的使者。
(184)说(yue4悦):傅说,殷高宗时贤相。筑:打土墙用的捣土工具。
(185)吕望:姜太公,本姓吕,名尚,曾被称为太公望。鼓:鸣。(186)宁戚:春秋时卫人,曾在齐东门外作小商,齐桓公夜出,值宁戚喂牛,扣角而歌其怀才不遇,桓公与之交谈后,任用为相。(187)该:备,充当。该辅,备位于辅佐大臣之列。
(188)及:趁着。晏:晚。
(189)央:尽。
(190)鹈鴂(ti2 jue2啼决):鸟名,即杜鹃,鸣于春末夏初,正是落花时节。
(191)琼佩:琼玉的佩饰。偃蹇:屈曲样子。
(192)薆(ai4爱):隐蔽的样子。
(193)谅:信实。
(194)萧:青蒿。
(195)羌:乃。容:外表。长:好。
(196)委:丢弃。
(197)苟:苟且。
(198)慢慆(tao1涛):傲慢。
(199)榝(sha1沙):亚落叶乔木,果实为裂果,又名食茱萸。佩帏:香囊。
(200)干:求。务:致力。(201)祗:振。
(202)流从:一作"从流"。
(203)兹:此,指以上所述忧患。
(204)沬(mei4昧):通"昧",暗淡。
(205)和:调节使和谐。调(diao4吊):佩玉发出的声响。度:行进的节奏,由车上銮铃的声响显示之。(206)壮:盛。
(207)历:选择。
(208)羞:肉干。
(209)精:舂,捣米粟。粻(zhang1张):粮。
(210)邅(zhan1沾):转。(211)扬:举。云霓:云霓作的旗,即下文的"云旗"。晻蔼(yan3 ai3掩矮):因云霓之旗遮蔽而光线变暗的样子。(212)鸾:通"銮",安在车上或挂在马镳上的铃铛。
(213)翼:展翅。
(214)翼翼:整齐的样子。
(215)流沙:指西方沙漠之地,在昆仑以东,因沙漠随风而动,故称。(216)赤水:神话中水名,源于昆仑山东南。容与:徘徊不进。(217)麾(hui1挥):指挥。梁:桥,此处用为动词,架桥。津:渡口。(218)诏:命令。西皇:主西方之神。涉:渡过,此处为使动用法。(219)腾:传告。径:捷径,此处指抄小路。(220)不周:神话中山名。(221)西海:传说中西方之海。期:约定,此处指约定的地点。
(222)屯:聚集。(223)軑(dai4代):车毂端的帽盖。(224)婉婉:同"蜿蜿",龙马前后相连,蜿蜒而行的样子。(225)委蛇(wei1 yi2逶迤):卷曲飘动的样子。
(226)邈邈:高远的样子。
(227)韶:即《九韶》,传说为虞舜时的乐舞。
(228)假:借。婾(yu2愉):同"愉"。
(229)陟陞(sheng1升):升。皇:皇祖,先祖。赫戏:光耀。(230)临:居高临下。睨(ni4逆):斜视。旧乡:指鄢郢。(231)蜷局:屈曲。
(232)故都:指郢都。
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
屈氏的太祖叫做伯庸。
岁星在摄提格的建寅之月,
当庚寅的一天我便降生。
太祖根据我初生时的气度,
通过卦辞赐给我嘉美的大名。
赐给我的名为"正则",
赐给我的字为"灵均"。
我已经具有这样多内在的美德,
我还要培养优异的才能。
披上了江蓠和系结起的白芷,
又编织起秋兰佩带在身。
时光像流水总是追赶不上,
我怕这年岁不能将我等待。
早上到山坡上摘了木兰花,
黄昏时又到洲渚把宿莽采。
太阳月亮不停运行忙忙碌碌,
春天秋天循环往复互相替代。
想到草木也有凋零之时,
便担心美人年衰老迈。
不趁着盛壮之年抛弃恶德,
君王啊为什么不改变态度?
乘着骏马尽情地奔驰,
来吧我愿做向导在前开路!
第一段。通过自叙的笔法,提出了积极用世的人生观:首先追溯世系,表明自己是楚国宗室之臣;详纪生年和名、字的由来,强调禀赋的纯美。这和爱国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就成为屈原生命中进步的动力。奠定了他那种坚强不屈的战斗性格的基础。接着叙述他对待生活的态度。由于热爱生活,所以特别感到时间的易逝,生命的短暂;因而孜孜不倦地培养品德,锻炼才能,来充实自己的生活。而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远大的理想,明确的目标,在楚国政治改革中,贡献出自己一份力量。
当初楚三王德行纯洁精粹,
本来就拥有很多贤俊之士。
夹杂着香草申椒和菌桂,
难道仅仅是联缀蕙草白芷?
圣王尧舜那么光明耿直,
遵循着正道找到治国途径。
昏君桀纣如此放纵败德,
只想走捷径弄得步履窘困。
那些结党营私者贪图享乐,
政治昏暗前途充满危险。
我难道害怕自身遭受灾殃,
担心的是社稷覆亡不远。
我匆匆奔走在君王前后,
为赶上圣明先王的步伐。
君王不体察我的一片忠心,
反而听信谗言怒气大发。
我本知正直敢言会惹祸端,
但忍下心来不能放弃。
指着九重天宇为作明证,
确实是为君王我才如此。
当初已经同我有所约定,
后来又反悔另有主张。
离开朝廷我并不感到为难,
伤心的是君王反覆无常。
第二段。承接上文,阐明自己的政治观点和立场,以及事君不合的经过。首先述三后以戒今王,接着陈尧舜以示典范。在古代社会里,凡是具有政治抱负的士大夫,他们的理想都必然寄托在最高统治者的身上,因而屈原就必须争取楚怀王的合作,首先是取得他的信任。可是怀王的态度是不坚定的。这一矛盾的存在,就展开了屈原和“偷乐”的“党人”之间的剧烈斗争;同时,怀王的听信谗言,也就决定了屈原政治上的客观遭遇,为下文提出张本。
我已播种了九畹秋兰,
又栽上了百亩香蕙。
畦垄上种留夷和揭车,
还套种杜衡芷草点缀。
希望这些香草枝叶茂盛,
愿等到收获时我来割取。
即使枯萎了也没什么可怕,
痛心的是众香草一片荒芜!
小人们竞相钻营十分贪婪,
索求财物名位总不满足。
他们放纵自己而苛求他人,
个个动着坏心思满怀嫉妒。
急急忙忙奔走追逐私利,
这不是我心中着急的事情。
老迈之年渐渐地逼近,
我深恐此生难留下美名。
早上饮了木兰坠下的露水,
晚上吃着秋菊落下的花瓣。
只要我的情感确实美好专一,
长期面黄肌瘦也不必伤叹!
采了木兰的根须绾结白芷,
用薜荔来贯穿落下的花蕊。
弄直了菌桂联缀香蕙,
将胡绳草搓成条索垂垂。
我效法前代的那些贤人,
这不是世俗之人所愿做。
虽然不合于当今庸人的看法,
愿依照彭咸遗留的准则。
我长长叹息不断地拭泪,
哀伤人生的路途如此艰难。
我只是喜好美洁能自我约束,
却早上直谏晚上就被斥贬。
我因为佩带蕙草而被解职,
又因为采摘白芷而被加罪。
但只要是我所向往喜欢的,
即使死去九次也不会后悔!
怨君王太放荡邪僻,
始终不知考察民心。
一群坏女人嫉妒我的妩媚,
竟造谣中伤说我好淫。
时俗本就喜欢投机取巧,
规矩既违背措施又变更。
离开准绳墨斗追求邪曲,
以苟合取容作为处世标准。
愤懑抑郁我失神而立,
唯独我现在如此穷困。
宁肯忽然死去让灵魂飘泊,
我不忍做出丑态苟且偷生!
性情专一的雎鸠不合于群,
在以前的时代就是如此。
方的圆的怎么能够吻合,
志趣不同哪会相安无事?
内心委屈强自压抑情志,
忍受罪名而遭小人侮辱。
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
正是为前代圣贤所推许。
第三段。叙述自己在政治斗争中的客观遭遇,并分析其原因。综合起来,有下面几层:第一,政治上的改革,单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除了争取君王的合作,必须培植人才,广结同志,共赴其成。屈原在这方面作了充分的准备。可是想不到“众芳芜秽”,致使他的计划落空,陷于孤立。第二,指出了他和“党人”之间的矛盾的根本原因。他们之所以勾心斗角,排除异己,只不过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屈原的坚持理想,则是为了“恐修名之不立”,“哀民生之多艰”。这里,他强调法度绳墨,进一步提出他的法治思想;这和腐化没落的贵族势力绝不相容,因而这一斗争是不可调和的。第三,在这样不可调和的斗争中,怀王的昏庸糊涂,“不察民(人)心”,不辨黑白,助长了邪气的高涨,造成了群小进谗的有利条件。第四,从邪正不能相容,预测自己前途遭遇的必然性;强调不屈服、不妥协的顽强精神,并准备为此而不惜作任何牺牲。下文展开了剧烈的思想斗争而终于取得胜利,就是确立在这样一个坚实基础上的。
后悔当初把路看得不仔细,
引颈远望我要马上回返。
调转我的车头折向旧路,
趁着迷失方向还不太远。
解辔放我的马在兰皋散步,
又在椒丘奔驰后休息一阵。
想迈进难以前行反而获罪,
只有重理我当初衣服而退隐。
裁剪荷叶制成绿色的上衣,
缝缀荷花再把它制成下裳。
没有人了解我也毫不在乎,
只要我内心情感确实芬芳。
让我的切云冠高高耸起,
让我的佩饰长长垂地。
内在芳香与外表光泽糅合,
只有我光明的品质没有毁弃。
忽然回过头来纵目眺望,
决定去四方荒远之地探察。
佩饰五彩缤纷花样繁多,
香气更新鲜浓烈向周围散发。
人生各有所喜好的事情,
我只是爱好修洁习以为常。
即使肢体分解也不会更改,
难道我的心会因受打击而变样!
第四段。承上文说,既然理想不能实现,则退隐可以独善其身;为个人计,又何尝不心安理得?可是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不为的逃避现实的态度,和屈原的个性是绝不相容的。这使他暂时宁静下来的情感又掀起无限的波澜;在波澜起伏中,一层一层地展开了内心深处的矛盾、彷徨、苦闷与追求,以及在这种心情中的斗争过程。从这段起,所写的都只是一种思想意识的反映,并非事实的叙述。
姐姐女媭气喘吁吁地长叹,
一遍又一遍将我骂詈。
她说:"鲧刚直而忘却自身,
终于早死在羽山的野地。
"你为何处处直言喜好修洁,
独有那许多美好的佩饰?
生刍和枲耳堆积满屋,
你却坚决离去不愿佩戴一试。
"庸人不能挨家挨户去劝导,
谁会认真体察我的衷情?
世人都起而结党营私,
你为何保持独立我劝都不听?"
我依从前代圣人来作评判,
喟叹愤懑如今遭此忧患。
渡过沅水湘水更向南行,
到帝舜重华的灵前献言。
"夏后启制成<九辩><九歌>之曲,
从此国人享受逸乐荒淫放纵。
不考虑困难图谋久远,
五个儿子因此闹起内讧。
后羿沉湎游荡迷恋田猎,
还喜欢射杀那硕大的野狐。
政治昏乱固然少有好下场,
何况寒浞又贪他的妻室家属。
寒浞之子浇身披着坚甲,
却纵欲过度不能抑制自我。
天天寻欢作乐忘乎所以,
他的脑袋因而被人砍落。
夏桀行事常常违背正道,
于是遭到杀身灭国的祸殃。
殷纣王的酷刑把人剁成肉酱,
商朝的宗祀因此也难以久长。
商汤夏禹处世谨慎恭敬,
周文王武王讲道义没有差错。
推举贤者而任用才士,
遵循法度一点也不偏颇。
皇天公正不会有什么私好,
见人民拥戴谁就给谁辅助。
那圣明智慧有盛德的人,
才能够享有天下疆土。
往前看往后看认真观察,
省视治理百姓的政策标准。
哪位国君不义而能统治天下,
哪位国君不善而能使人归顺?
即便把我置于濒死的境地,
我也毫不后悔当初的志向。
不度量圆孔硬塞进方榫,
所以前代贤人被剁成肉酱。"
我一次次悲叹抑郁惆怅,
痛惜自己没有遇上好时辰。
拿起柔软的蕙草擦拭眼泪,
伤心的泪水沾湿了我的衣襟。
第五段。叙述女媭的劝告。她指出处于没有是非曲直的社会里,屈原如果不改变他那种孤忠耿直的作风,是不会见容于当世,而且会遭到杀身之祸的。她是屈原人世间唯一的亲人,她所说的也是娓娓动听的人情话;可是她的话仅仅是单纯从爱护屈原、关心屈原出发,提高到思想原则上来说,她对屈原却缺乏本质上的认识。女媭尚且如此,那末屈原内心深处的痛苦又向谁去申诉呢?于是诗人就不得不把他生平的政治见解假托于向他所最崇拜的古代圣君帝舜来倾吐衷肠了。他征引了丰富的史实。主要是为了证明他所坚信不渝的一个真理,一切不合理的政治,必然归于覆亡,只有“义”和“善”,“循绳墨”“举贤能”才能使国祚昌盛;而他所坚持的,正是关系楚国国运兴衰的根本问题,他自然不能听从女媭的劝告,作明哲保身之计了。“陈词”中的反复论证,即第二段“彼尧舜之耿介兮”四句的基本内容的具体发挥。这种认识所构成的理论上的完整体系,就使得屈原更进一步表现出一种“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的顽强信念。和其他伟大的政治思想家一样,他是“百变而不离其宗”,决不可能放弃他的主张的。这种主张在现实环境中既然找不到出路,于是下文就进入了“上下求索”的幻境。在精神活动的领域里开拓了一个更为宽广的世界,把极其深刻而复杂的内心矛盾,一步步推向高潮。
跪着铺正了衣襟开始诉说,
光明昭彰我已得中正之道。
驾起四条玉龙乘着鷖鸟之车,
忽然风卷飞尘我便冉冉升高。
清早在苍梧山下发车起程,
傍晚我便到了昆仑山的悬圃。
打算在神灵所聚的泽薮稍留,
而太阳很快下落时已近暮。
我命令羲和慢速按节而行,
遥望崦嵫山不要急于靠近。
道路十分漫长十分遥远,
我将上上下下去求索探寻。
让我的马在日浴处咸池饮水,
把我的车辔系上神木扶桑。
折下若木的树枝遮蔽阳光,
姑且逍遥自在从容游逛。
让月御望舒开路先行,
让风神飞廉奔走跟随。
鸾凰为我在前面警戒,
雷师告诉我哪些还没具备。
我命令凤鸟高高飞腾,
白天黑夜都不中断休歇。
旋风聚起气团紧紧相连,
率领云霞虹霓前来迎接。
纷乱杂沓它们时聚时散,
色彩斑斓它们或上或下。
我命令天帝的门官打开天门,
他倚靠天门看着我装聋作哑。
此时日光黯淡白天将要过去,
绾结幽兰久久地伫立。
世道混浊是非善恶不分,
喜欢抹杀美德对人满怀妒忌。
清早我将渡过昆仑山下白水,
再登上阆风把马缰系住。
忽然回头观望便痛哭流涕,
哀伤这高丘之上并无神女。
匆匆又漫游东方青羊之宫,
折了琼树枝条加长佩饰。
趁着开放的花朵还没凋谢,
物色可接受馈赠的人间女子。
我命令云神丰隆驾起云朵,
去寻找洛神宓妃的踪迹。
解下佩带表示交结的欢言,
我让钟鼓之乐来传情达意。
介绍人忙碌奔波来来去去,
忽觉难以说动对方太执拗。
晚上她到穷石之地歇息,
早上她在洧盘之水洗头。
仗着她的美貌而十分骄傲,
成天寻欢作乐恣意嬉游。
虽然她确实美丽但过于无礼,
因此我丢开她转而他求。
到四方极远之地浏览观察,
在天巡行一周我便下降落地。
远望玉饰的高台挺拔耸立,
看见有娀氏的美女简狄。
我命令鸩鸟作媒去传话,
鸩鸟却告诉我说她不好。
雄鸠鸣叫着飞向远处,
我又讨厌它浅薄轻佻。
心中犹豫而疑惑不定,
想自己前往又觉得不够稳妥。
凤凰已接受聘礼去转送,
我担心高辛氏会抢先联络。
想去远方居住又无处安身,
姑且游荡一番逍遥彷徨。
趁着少康还没有结婚成家,
留有有虞氏两个姚姓姑娘。
信使能力差媒人又笨拙,
我担心他们传话不牢靠可信。
世道混浊嫉妒贤能之士,
喜好掩盖美德而宣扬恶行。
闺房幽深迂远难以通达,
明哲的君王又没有觉悟清醒。
怀着我的衷情不能抒发,
我怎能长久忍受这种环境!
第六段。写幻想中的境界,借求爱的炽热和失恋的苦痛来象征自己对理想的追求。综合它的内容,有下列几点值得注意:第一,由于屈原爱国之深,尽管在上述恶劣环境中备受各种打击,但耿耿此衷,他仍然是锲而不舍的。这种发自内心不可抑制的强烈情感,亦惟有爱情的追求能仿佛其万一;因而就产生了以“求女”为中心的幻想境界,并形成这种上天入地驰骋幻想的表现形式。第二,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首先必须争取统治者的信任,正如爱情不是抽象的概念而必须有其具体的追求对象一样。屈原所追求的,有九重的天女,有高丘的神女,有人间的佚女,她们的身份不同,但在她们的身上同样可以寄托爱情;也如楚国统治集团当中的任何一员,都有可能通过他们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旧说,以求女喻思君,基本上符合于屈原当时的心理状态。可是所谓“女”,决不仅仅是象征“君”。张惠言认为这一段是说“以道诱掖楚之君臣卒不能悟”,最为切合原文文义。至于哪一类的女性是影射哪一种人,则文学作品里的艺术形象不同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逻辑思维,是不可能刻舟求剑机械地加以分类的。第三,屈原求爱的心情是炽热的,可是他选择对象的条件则是极其苛刻的。他不仅追求美丽的容貌,更重要的是高尚的道德品质。那就是说,政治上的结合必须建筑在共同的思想基础上;同时,即使有了适当的对象,又必须通过媒介的关系。那也就是说,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他决不肯枉尺直寻,不择手段以求进身的。爱情的炽热和求爱条件的苛刻,正是矛盾的焦点;失恋的苦痛,就是在这个焦点上形成的。因此在“上下求索”的过程中,回答他满腔热情的只是空虚和幻灭,怅惘与彷徨。他在幻觉中的一切感受,正是“溷浊不分,蔽美称恶”的丑恶现实的反映。
取来藑茅和截好的八段竹子,
让神巫灵氛为我起课占卜。
占辞说:"两美定能完满结合,
谁诚然美好而不受人恋慕?
想想九州之地如此广大,
难道美女就只生在这里?"
又说:"远远离去不要怀疑,
谁会寻求美男而放过了你?
"什么地方没有芬芳的青草,
为什么你定要依恋故居?
世道黑暗使得人心惑乱,
谁察识我们分清善人恶徒?
"世人的喜好厌恶各不相同,
这些结党营私者特别奇怪。
家家户户腰里系满艾蒿,
反倒说幽兰不可以佩戴。
"观察草木尚且不辨香臭,
识别美玉又怎能精审恰当?
取了粪土来充填香囊,
反倒说申椒并没有芳香。"
想听从灵氛吉祥的占卜,
又心怀犹豫而疑虑不决。
巫咸将要在黄昏时降神,
我怀揣花椒和精米去迎接。
遮天蔽日天神一齐降临,
九疑山山神也纷纷共迎。
辉煌煊赫那些神祗显灵,
告诉我往日的吉祥事情。
他说:"要上天下地努力探察,
把德行准则相同的人寻找。
商汤夏禹严谨地追求合道,
伊尹皋陶因而能与之协调。
"如果内心确实喜好贤能,
又何必任用作中介的媒人?
傅说当初在傅岩下筑墙,
殷高宗武丁重用他没有疑心。
"姜太公吕望当初拍刀屠牛,
遇到周文王被举为心腹大臣。
宁戚作商贩敲着牛角唱歌,
齐桓公听了授官职让他辅政。
"要趁着年岁还不算太晚,
时间也还没有完全过尽。
怕的是杜鹃鸟先已叫起,
使那百草顿然失去芳馨。"
身佩的宝玉多么屈曲美好,
众人却遮上来把它掩盖。
这些结党营私者没有诚信,
怕他们心生嫉妒把它折坏。
时世纷乱不断发生变故,
又怎么能在这里长久停靠?
兰芷都蜕变而不再芬芳,
荃蕙都化成了一片茅草。
为什么昔日的芳草啊,
今天都变成了贱草萧艾?
难道会有其他什么原因?
总是没人喜好修洁的危害。
我本以为兰可以依靠,
结果是华而不实外秀内空。
遗弃了它的美质追随流俗,
还苟且得以列入众芳之中。
椒专为佞邪而傲慢无礼,
榝又企图填满那个香囊。
既然拚命钻营以求得逞,
又怎么能够散发芬芳!
固然时俗都是随波逐流,
又有什么会没有转变消退?
看看椒与兰都是那样,
又何况揭车与江离之辈。
想来只有我的玉佩最可贵,
任其美质历经这种种患难。
香喷喷的气息难以亏损,
清香一片到如今仍未消减。
调整玉佩銮铃的声响自娱,
姑且漫游闲荡寻求好女。
趁着我的佩饰正繁盛艳丽,
上下巡回察看地面天宇。
第七段。屈原在极度苦痛的复杂的矛盾心情中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即去和留的问题而加以分析。战国时代,是中国大一统局面出现的前夕,当时所谓士,为了实现其理想,政治活动的范围并不限于本国。求谋个人功名富贵的“朝秦暮楚”的苏秦、张仪之徒固不用说,就是儒家的大师孟轲也是终身过着“革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的生活。荀卿则以赵人终老于齐。法家的韩非、李斯也都不是为故国效力。以屈原所具备的卓越才能,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当他在政治上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打击,理想不可能在本国实现的时候,考虑到去留的问题是非常自然的。这一段分三个部分:首先是问卜于灵氛,接着取决于巫咸。巫咸和灵氛对同一问题的看法所得出的两种不同的结论,再一次地引导屈原把楚国的现实和自己的处境作了更深入的分析。他指出问题的症结是在于整个环境的日益恶化。尽管自己能坚持理想,决不动摇;但留下来,希望又在哪里呢?结果,灵氛的劝告在他的思想上取得了暂时的优势;于是他就冲破了楚国的范围,进入了“周流上下”,“浮游求女”的另一幻境。
灵氛早已告诉我占得吉卦,
我选择吉日将出发前往。
折下玉树的枝条作佳肴,
又精舂了玉屑来作干粮。
为我驾起飞腾的长龙,
杂用美玉象牙制作乘轩。
哪有心志不同者可以共处,
我将远去自行与之疏远。
我转道走向那昆仑山,
路途长远迂曲难行。
举起云霓作旗帜遮天蔽日,
玉銮铃振动宛如凤鸣。
旱上从天河渡口发车启程,
晚上我到了西面极远之地。
凤凰伸展双翅上接云旗,
高高飞翔起来肃穆整齐。
忽然我行进来到流沙地带,
沿着赤水河岸盘桓踟蹰。
指挥蛟龙在渡口架起桥梁,
通告西方上帝让我摆渡。
路途长远充满艰难险阻,
传告众车抄小路等候在前。
经过不周山就向左转弯,
指着西海约好会面时间。
会聚了我的成千辆车子,
对齐了车毂同时驰骋向前。
驾驭八条长龙蜿蜒而行,
载着云霞之旗招展舒卷。
控制住心情放慢速度,
神思却高高飞驰十分悠远。
奏起《九歌》跳起《韶》舞,
姑且借此时光愉乐一番。
升起皇祖的赫赫灵光,
猛然瞥见那楚都故乡鄢郢。
仆人悲怆我的马也怀恋,
屈身回望再也不肯前行。
第八段。屈原考虑接受灵氛的劝告以后,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展开了最后一次的幻想。幻想终于破灭,这样就结束了全篇。综合其内容,有下列几点值得注意:第一,表现在本篇里,屈原的内心矛盾正如蚕的作茧自缚一样,愈来而愈益错综复杂,无法解脱;而这错综复杂的矛盾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沿着一条线索逐步向前发展的。那就是个人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如何求得统一的问题。假如单纯为了不忍去国,则留下来而采取一种消极逃避的态度;尽管在极端黑暗的现实环境里,又何尝不能作和光同尘,明哲保身之计?但这是屈原所万万做不到的。假如单纯为了抒展个人的政治抱负,则屈原的主张正符合于大一统前夕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正如司马迁所说的,“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本传赞)但这又是他心所不忍的。留既不能,去又不可,最后所接触到的一个问题,那就是个人的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的不但无法统一,而且引起了正面冲突的问题;这样就把矛盾推进到最高峰,而无可避免地使得驰骋在云端里的幻想又一次掉到令人绝望而又无法离开的土地上。第二,在这段里,极驰骋想象之能事,浪漫气息非常浓厚。这是屈原灵魂深处苦痛的绝叫,生命活力最后的颤抖,这种精神活动,尽管迷离恍惚,空阔无边,但它所反映的现实心情并不是不可捉摸的。在准备离开楚国的大前提下,屈原究竟想到哪里去呢?他所飞翔的幻想始终是指向西北方,而且明确地说,“指西海以为期”,这决不是偶然的。中国民族来自西北高原,蒙昧时期,我们祖先的活动是以西北地区为起点。因而远古的神话传说,绝大部分集中于以昆仑为中心的西方和西北一带。这是从我国最早的民族发展史上所形成的一个古老的神话系统。到了战国后期,随着生产的发展,疆宇的开拓,东方文化中心的齐国,以阴阳家邹衍为代表又出现了一支以瀛海、蓬莱为中心的新的神话系统的萌芽。秦汉以后,有关神话传说才渐渐由西北转向东南。楚国在当时是保存远古文化最完整的唯一的国家,因而以神话传说为背景的屈原的创作,自然是详西北而略东南。这仅仅是从文章的取材的地域性和历史意义而言的。就作品本身所表现的语气结合着当时的客观现实,则其中透露出一个作者所不忍明言的隐约心情。那就是它所指向的西北方,正是秦国所在地。李光地曰:“是时山东诸国,政之昏乱,无异南荆。惟秦强于刑政,收纳列国贤士;士之欲亟功名,舍是莫适归者。是以所过山川,悉表西路。”(《离骚经注》)这话是不错的。七雄并峙的局面,到了后来,大势渐趋统一,山东六国必然被强秦所吞并,已成为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和屈原同时的荀卿在他所著“强国篇”(见《荀子》)里就有具体的分析。屈原也不可能不是从这一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因而出现在他思想里暂时的幻境,不但要离开父母之邦,而且是适仇讐之国,这样就使得矛盾的冲突表现得更为尖锐,更为剧烈。这段一开始,屈原驱役龙凤,挥斥云霓,表现得如何的活跃和愉快!他的精神似乎已经超越现实境界,而离开了苦难的深渊;可是当他忽然临睨到故乡的时候,血肉相联的情感,又立刻粉碎了那一刹那间所呈现的美妙幻境;也就在幻想的破灭里,放射出强烈的万丈爱国主义光芒;而这种骏马注坡,帷灯匣剑的表现手法,和他当时真实心情是完全相适应的。
尾声唱道:
算了吧!
国家缺少忠良没人理解我,
又何必深深地怀恋故都。
既然不足以一起推行美政,
我将追随彭咸去他的居处!
这五句是全篇的总结和尾声,在上面八段外具有其独特意义。它高度地概括了全篇的主要内容,简要而深刻地阐明了屈原以身殉国这一伟大悲剧的真实历史意义。五句分两层:龚景瀚曰:“‘莫我知’,为一身言之也;‘莫足与为美政’,为宗社(祖国)言之也。世臣与国同休戚,苟己身有万一之望,则爱身正所以爱国,可以不死也。不然,其国有万一之望,国不亡,身亦可以不死;至‘莫足与为美政’,而望始绝矣。既不可去,又不可留,计无复之,而后出于死,一篇大要,‘乱’之数语尽之矣。太史公于其本传终之曰:‘其后楚日以削,后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言屈子之死得其所也,是能知屈子之心者也。”(《离骚笺》)死,在今天看来是消极的,但两千年前屈原所采取的这种行动其中却包涵着极其严峻的积极的现实斗争意义。王夫之日:“原之沉湘,虽在顷襄之世,然知几自审(预见未来,考虑到自己所应该采取的态度),矢志已夙(早)。君子之进退生死,非一朝一夕之树立,惟极于死以为志(在思想上能作最后牺牲的准备),故可任性孤行也。”(《楚辞通释》)先大父(名其昶,字通伯)曰:“死,酷事耳;志定于中,而从容以见于文字,彼有以通性命之故矣(有了正确的人生观)! 岂与匹夫匹妇不忍一时之悁忿而自裁者比乎?”(《屈赋微》序)这些,不但说明了为什么屆原在沉湘前二十多年的《离骚》里会出现“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这样的句子,而且有力地驳斥了一般封建正统文人们有意诬蔑屈原,毁谤屈原,像汉朝班固所说“露才扬己,忿怼沉江”之类的谬论。
【赏析一】
《离骚》是屈原自叙平生的长篇抒情诗。它的名称有双重涵义:从音乐方面来说,《离骚》,可能是楚国普遍流行的一种歌曲的名称。游国恩曰:“《楚辞·大招》有‘伏羲驾辩,楚劳商只’之文,王逸注云:‘驾辩、劳商,皆曲名也。’‘劳商’与‘离骚’为双声字,或即同实而异名。西汉末年,赋家扬雄曾仿屈原的《九章》,自《惜诵》以下至《怀沙》一卷,名曰《畔牢愁》。‘牢’‘愁’为叠韵字,韦昭解为‘牢骚’,后人常说发泄不平之气为‘发牢骚’,大概是从这里来的。”(《楚辞论文集》)这一论证是确切的。屈原的创作是从楚国的民间文学汲取丰富的泉源,既然他的作品内容,“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黄伯思《翼骚序》),那末作品的名称袭用民间歌曲的旧题,更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当然,这一句词并非有声无义。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引刘安的话,说:“《离骚》者,犹‘离忧’也。”《离骚》就是“离忧”,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劳商”“牢愁”和“牢骚”,都是一声之转的同义词,同样是表示一种抑郁不平的情感。《史记》本传说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足见标题是决定于作品的内容,而标题的音乐意义和作品的内容是统一的。“离忧”“离骚”以及“劳商”“牢愁”“牢骚”,都是双声或叠韵字所组成的联绵词,只是一个完整的意义。班固《赞骚序》说:“离,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王逸《楚辞章句》说:“离,别也;骚,愁也。”显然,他们都是在替司马迁“‘离骚’者,犹‘离忧’也”这句话做注脚,但却误会了司马迁的原意。又,项安世《项氏家说》说:“‘楚语’:‘德义不行,则迩者骚离。’韦昭曰:‘骚,愁也;离,畔也。’盖楚人之语,自古如此。屈原《离骚》必是以离畔为愁而赋之。”也是把“离”和“骚”分成两个字来讲。把两个字义凑成一个词义,以致理解不同,纷歧百出,都是由于不明词性的缘故。
本篇原名《离骚》,到了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却称之为《离骚经》。他的解释是:“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这话的牵强附会,无待辨明。“经”,当然是经典的意思。《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把《离骚》下面加上一个“经”字,正如洪兴祖所说,“古人引《离骚》未有言经者,盖后世之士祖述其词,尊之为经耳。”(《楚辞补注》)又,本篇也有人简称之为《骚》,如刘勰的《文心雕龙》就以《辨骚》名篇;甚至有人竟把屈原的作品以及后来模仿屈原的作品都称之为“骚体”。这也是原于王逸,因为他在《楚辞章句》里,把凡是他认为是屈原的作品概题为《离骚》,凡是模仿屈原的作品概题为《续离骚》。如《九歌》,题作《离骚·九歌》,《九辩》,题作《续离骚·九辩》。这些名称,虽然相沿已久,但并不合逻辑。复次,本篇也有人称为《离骚赋》。这起源于汉朝,因为“汉赋”的表现形式是从“楚辞”演化而来,所以汉朝人的眼光里,屈原的作品无一不属于“赋”的范畴。司马迁说屈原“乃作《怀沙》之赋”(本传),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屈原的作品二十五篇,则更进一步都称之为“赋”。其实,“赋”到汉朝才成为文学形式上一种专门体制。称屈原作品为“赋”,由于受了汉朝人对“辞”“赋”的概念混淆不清的影响,是不恰当的。
关于本篇的写作时代,过去和现在都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据《史记》本传记载,是叙述在上官大夫夺稿,“(怀)王怒而疏屈平”之后。但这并不等于说,就是这一年的事;而只是说,《离骚》是屈原政治上失意以后的作品。这里所指的时间是广泛的。但《离骚》作于楚怀王的时代,这一点完全可以肯定。究竟是哪一年呢?远在二千年前的司马迁已经感到文献不足征的困难,而无法作出绝对的论断。当然,今天更不能加以主观的臆测。可是,在司马迁的提示下,如果作进一步的探讨,多少还可以寻找出一点关于这一问题的消息。我以为《离骚》既然是一篇抒情诗,而它的具体内容又属于自叙传的性质,则作品本身有关客观事件的叙述,个人遭遇的因由,情感上所表现的忧愤之深广,创作上所表现的气魄之雄伟,这一切,都透露了它自身产生的时期:既不可能是少时的作品,也不会是晚年的创制,最适合的那只有是四十左右的中年时期。篇中关于年龄的叙述,处处都证实了这点。我们试把篇首“恐美人之迟暮”,篇中“老冉冉其将至兮”,篇末“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其犹未央”等句综合起来,互相印证,就不难得出一个整体的理解:假如是三十以下的少年人,无论怎样多愁善感,也不会说出这样老声老气的话;但要把它作为五十以上的人的语气也不妥贴,因为那就谈不上“时亦其犹未央”了。屈原四十左右正是楚怀王的末期,当时楚国屡次兵败地削,怀王主张不定,楚国政府内部亲秦派和抗秦派之间的斗争非常剧烈。寻绎《离骚》文义和上述的时代背景,是完全吻合的。
本篇是屈原用血泪所凝成的生命挽歌,作品的波澜壮阔,气象万千,正反映了作者丰富而复杂的斗争生活,坚贞而炽烈的爱国心情;精神实质的内在联系,使得它成为天衣无缝,冠绝千古的名篇。可是后世读者的欣赏往往停留在音调的铿锵,词藻的瑰丽的上面。甚至有人认为“古今文章无首尾者惟庄骚两家”。说它“哀乐之极,笑啼无端;笑啼之极,言语无端。”(陈继儒语)这种似是而非的十分抽象的模糊概念,其结果必然陷于不可知论。关于本篇的主题思想及其篇章结构除了上面分段说明(见译注)外。兹提出下列几点:
第一,本篇以现实的火热斗争作为通篇的主题思想,它不但说明了屈原和贵族的腐化恶劣势力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而且反映了他是怎样在残酷考验中战胜了自己思想里脆弱的一面,完成了他那种坚强的具有伟大悲剧意义的高尚人格。围绕着这一核心,层层深入。例如女媭、灵氛、巫咸三大段谈话,本身并非事实,只是表现屈原在现实斗争中曲折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他(她)们同样是同情屈原的;可是他(她)们的身分不同,表现在语气上的关切程度不同,而且论点也是各异的。女媭单纯从爱护屈原、关心屈原出发而说出娓娓动听的人情话,她只是劝屈原作明哲保身之计。处于这样黑暗的政治环境里,要想明哲保身是不容易的,那就只有消极逃避之一法;这正符合于战国时代盛行于南方的道家思想。灵氛回答屈原问卜之词,是为屈原的事业前途着想而提出的当时士的阶层社会意识的普遍诱惑。巫咸的语言表面仅仅是一篇不切实际的大道理,实质上则是以妥协代替斗争,为同流合污、苟合取容的作风和行为自己在思想上先找好一个防空洞。这正反映了屈原在思想上可能动摇的三个方面。对这,屈原都没有作正面的答覆:听了女媭的谈话以后,借“就重华以陈词”从理论上予以否定;回答巫咸的则是从具体情况的分析来粉碎其客观现实的根据;灵氛的诱惑,虽然引起了他暂时的动摇,可是伟大的爱国热情终于使得这种诱惑完全破产;而屈原也就在思想斗争中终于取得最后的胜利。这样不但在表现手法上极尽变化之能事,而它主题的突出是如何的明朗而深刻!
第二,本篇在组织形式上一个最基本的特色,那就是现实的叙述和幻想的驰骋的互相交织;而这,又是被它的内容所决定的。诗篇一开始是从现实的叙述着手的,接着他就现实问题加以详尽的说明和反覆的剖析,可是精神上仍然找不到自己的出路;于是丑恶的憎恨和光明的憧憬,就使得他那迷离恍惚的心情进入一种缥渺空灵的幻想境界。随着幻想的开展,扩张了作者忧愤的深度和广度,驰骋着人生的炽热爱恋与追求。可是这幻想是无法脱离现实的,这就决定了幻想最后的破灭,它终于不得不回到现实而结束全篇。本篇的结构,就是这样统一起来而达到完满的高度。
第三,尽管幻想和现实交织,全篇的线索是分明的。作为本篇的具体内容是屈原的自叙生平;而屈原的生平是和楚国客观形势密切联系着的。伴随楚国客观形势的不断变化,屈原所采取的态度是怎样呢?最初他满怀信心的提出“愿俟时乎吾将刈”,可是现实不允许他实现他的理想,接着就是“延伫乎吾将反”;再次,是“吾将上下而求索”;复次,是“吾将远逝以自疏”;而这都不可能,最后是“吾将从彭咸之所居”了。这五句所标明的是思想发展变化的五个过程,相互之间的内在关系是紧紧相联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这样就很自然的划清了文章的层次;更重要的是,引出了贯串全篇的一条主要线索。从这一主要线索派生出来的其他各个方面的叙述亦莫不如此。例如:篇中以男女的爱恋象征理想的追求,始则曰,“吾将上下而求索”;继则曰,“哀高丘之无女”;继则曰,“相下女之可诒”;继则曰,“闺中既以邃远兮”;继则曰,“岂惟是其有女”;继则曰,“聊浮游以求女”。又如用芬芳的服饰,比喻自己的好修,遣词用意,也都是前后一贯,脉络分明,自成体系的。 (马茂元)
【赏析二】
宋代著名史学家、词人宋祁说:“《离骚》为词赋之祖,后人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圆不能过规。”这就是说,《离骚》不仅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文学领域,而且是中国诗赋方面永远不可企及的典范。
《离骚》作于楚怀王二十四、五年(前305、前304)屈原被放汉北后的两三年中。汉北其地即汉水在郢都以东折而东流一段的北面,现今天门、应城、京山、云梦县地,即汉北云梦。怀王十六年屈原因草拟宪令、主张变法和主张联齐抗秦,被内外反对力量合伙陷害,而去左徒之职。后来楚国接连在丹阳、蓝田大败于秦,才将屈原招回朝廷,任命其出使齐国。至怀王二十四年秦楚合婚,二十五年秦楚盟于黄棘,秦归还楚国上庸之地,屈原被放汉北。
汉北其地西北距楚故都鄢郢(今宜城)不远。《离骚》当是屈原到鄢郢拜谒了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后所写。诗开头追述楚之远祖及屈氏太祖,末尾言“临睨旧乡”而不忍离去,中间又写到灵氛占卜、巫咸降神等情节,都和这个特定的创作环境有关。
《离骚》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一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诗中的一些片断情节反映着当时的历史事实(如“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伤灵脩之数化”即指怀王在政治外交上和对屈原态度上的几次反覆)。但表现上完全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方法:不仅运用了神话、传说材料,也大量运用了比兴手法,以花草、禽鸟寄托情意,“以情为里,以物为表,抑郁沉怨”(刘师培《论文杂记》)。而诗人采用的比喻象征中对喻体的调遣,又基于传统文化的底蕴,因而总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由于诗人无比的忧愤和难以压抑的激情,全诗如大河之奔流,浩浩汤汤,不见端绪。但是,细心玩味,无论诗情意境的设想,还是外部结构,都体现了诗人不凡的艺术匠心。
从构思上说,诗中写了两个世界:现实世界和由天界、神灵、往古人物以及人格化了的日、月、风、雷、鸾风、鸟雀所组成的超现实世界。这超现实的虚幻世界是对现实世界表现上的一个补充。在人间见不到君王,到了天界也同样见不到天帝;在人间是“众皆竞进以贪婪”,找不到同志,到天上求女也同样一事无成。这同《聊斋志异》中《席方平》篇写阴间的作用有些相似。只是《席方平》中主人公是经过由人到鬼的变化才到另一个世界,而《离骚》中则是自由来往于天地之间。这种构思更适宜于表现抒情诗瞬息变化的激情。诗人设想的天界是在高空和传说中的神山昆仑之上,这是与从原始社会开始形成的一般意识和原型神话相一致的,所以显得十分自然,比起后世文学作品中通过死、梦、成仙到另一个世界的处理办法更具有神话的色彩,而没有宗教迷信的味道。诗人所展现的背景是广阔的,雄伟的,瑰丽的。其意境之美、之壮、之悲,是前无古人的。特别地,诗人用了龙马的形象,作为由人间到天界,由天界到人间的工具。《尚书中候》佚文中说,帝尧继位,“龙马衔甲”。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动物龙的原型之一即是神化的骏马。《周礼》中说“马八尺以上为龙”,《吕氏春秋》说“马之美者,青龙之匹,遗风之乘”。在人间为马,一升空即为龙。本来只是地面与高空之分,而由于神骏变化所起的暗示作用,则高空便成了天界。诗人借助自己由人间到天上,由天上到人间的情节变化,形成了这首长诗内部结构上的大开大阖。诗中所写片断的情节只是作为情感的载体,用以外化思想的斗争与情绪变化。然而这些情节却十分有效地避免了长篇抒情诗易流于空泛的弊病。
从外部结构言之,全诗分三大部分和一个礼辞。第一部分从开头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自叙生平,并回顾了诗人在为现实崇高的政治理想不断自我完善、不断同环境斗争的心灵历程,以及惨遭失败后的情绪变化。这是他的思想处于最激烈的动荡之时的真实流露。从“女媭之婵嫒兮,申申其詈予”至“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为第二部分。其中写女媭对他的指责说明连亲人也不理解他,他的孤独是无与伦比的。由此引发出向重华陈辞的情节。这是由现实社会向幻想世界的一个过渡(重华为已死一千余年的古圣贤,故向他陈辞便显得“虚”;但诗人又设想是在其葬处苍梧之地,故又有些“实”)。然后是巡行天上。入天宫而不能,便上下求女,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的努力挣扎与不断追求的顽强精神。从“索藑茅以筵篿兮”至“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为第三部分,表现了诗人在去留问题上的思想斗争,表现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读之令人悲怆!末尾一小节为礼辞。“既莫足以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虽文字不多,但表明诗人的爱国之情是与他的美政理想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全诗到高潮之后的画龙点睛之笔,用以收束全诗,使诗的主题进一步深化,使诗中表现的如长江大河的奔涌情感,显示出更为明确的流向。诗的第一部分用接近于现实主义的手法展现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和自己的历程。而后两部分则以色彩缤纷、波谲云诡的描写把读者带入一个幻想的境界。常常展现出无比广阔、无比神奇的场面。如果只有第一部分,虽然不能不说是一首饱含血泪的杰作,但还不能成为像目前这样的浪漫主义的不朽之作;而如只有后两部分而没有第一部分,那么诗的政治思想的底蕴就会薄一些,其主题之表现也不会像现在这样既含蓄,又明确;既朦胧,又深刻。
《离骚》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长顑颔亦何伤。”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届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循绳墨而不颇”),主张举贤授能。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陈辞一段可见)。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离骚》的语言是相当美的。首先,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带香草喻保持修洁等。但诗人的表现手段却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第四句中的“芳”自然由“芰荷”、“芙蓉”而来,是照应前二句的,但它又是用来形容“情”的。所以虽然没有用“如”、“似”、“若”之类字眼,也未加说明,却喻意自明。其次,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再次,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最后,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苏粪壤以充帏兮,谓申椒其不芳”;“惟兹佩之可贵兮,委厥美而历兹”等,将“兮”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
《离骚》不仅是中国文学的奇珍,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赵逵夫)
[url=http://jhl.iok.cn/article/lmjxku/200411/16.asp]http://jhl.iok.cn/article/lmjxku/200411/16.asp[/url]
平山堂杂言
宋梅尧臣
芜城之北大明寺,辟堂高爽趣广而意厖。
欧阳公经始曰平山,山之迤逦苍翠隔大江。
天清日明了了见峰岭,已胜谢朓龊龊远视於一窗。
亦笑炀帝造楼摘星放萤火,锦帆落樯旗建杠。
我今乃来偶同二三友,得句欲霜锺撞。
却思公之文字世莫双,举酒一使长咽慢肌高揭鼓笛腔,
万古有作心胸降。
越问·驻跸
宋孙因
维六飞之南渡兮,潢涛江以东历。
后舜禹三千年兮,履舜禹之遗迹。
驻翠跸以弥年兮,因改元而颁诏。
爰升州而为府兮,冠绍兴之大号。
举大享之上仪兮,即行阙而蒇祀。
视总章与重屋兮,亦庶几其遗意。
登堂而望稽岭兮,怀克勤之令德。
留建炎之御制兮,彰复古之素志。
采上虞之囊封兮,终然法乎舜禅。
山郁葱以蜿蜒兮,钟禹陵之佳气。
御香四时来下兮,道冠盖以相望。
拱觚稜於云阙兮,俨威颜而天咫。
系百年之父老兮,及亲逢乎盛事。
想天民之视阜兮,与虞夏而同治。
客曰幸游舜禹之邦兮,复逢舜禹之君。
然傥无舜禹之臣兮,孰能牧舜禹之民。
赵氏鄮山书院诗
宋方回
国学在国,乡校在乡。
在遂曰序,在党曰庠。
虞夏殷周,厥制弥详。
家亦有塾,以修以藏。
蒙而已养,长罔不臧。
下而为士,上而侯王。
莫不有师,扶纲植常。
生人之类,赖此以生。
四海九州,以治以平。
家德户行,靡刑靡兵。
岂若后世,丧实存名。
业岂无斋,论亦有堂。
所习伊何,止于词章。
剽窃掇拾,青紫为荣。
高虚卑浅,烛理弗明。
亦儒其冠,亦公亦卿。
鄮山之塾,谁实成之。
匪有所觊,而斯营之。
一圣百贤,厥庑煌煌。
睎之则是,景行是行。
中秋湘南楼饯张昭州
宋刘克庄
台使选良牧,诏下帝曰俞。
高牙植华艦,钱者来倾郛。
明月满丽谯,寒光映尊壶。
桂人愿少留,昭人望疾驱。
一室可为政,况乃有国都。
岭民日以耗,丁口彊半无。
洋洋紫云诏,侯其勒座隅。
道乡游息处,暇日披榛芜。
鄙拙忝投分,临风临踌躇。
颇念友离索,宁论鬼揶揄。
何繇扣铃阁,百榼倾兵厨。
送吕山人中父
明沈明臣
与君同庚复同里,四十五年才识尔。
相见翻怜在异乡,相亲顿觉如弟兄。
君家脊忘急难,我家堂前紫荆死。
一言一哭一声悲,君泪如珠我如水。
即今别我去何方,自言只在乾坤里。
乾坤茫茫海岳长,那得扶摇大鹏起。
昔年尝走齐鲁间,紫霞高冠白云履。
兔园上客比邹枚,长揖侯王傲天子。
侠骨能令壮士香,高怀可使狂生耻。
酒酣词赋欲凌云,墨客骚人尽披靡。
歌声振落太山云,夜半登颠脱双屣。
醉击秦王无字碑,长啸大呼呼曰你。
你是秦人尔汝称,漫骂祖龙何有耳。
君乎岂是浪游人,堕地何惭射弧矢。
豪杰生身天地间,只合从天任驱使。
乃今落魄不逢时,岂肯低眉窥指视。
我今沽酒对君欢,莫谓无能报知己。
次张益州芝草十二韵
宋李石
绍兴己卯武成庙,庙殿之栋三秀芝。
学官奔走暨多士,日绕百匝不暂离。
欲奏九重望恩幸,寒饿水火如切肌。
先期到堂白宰相,宰相曰可甚易为。
乐工伶伦饰金玉,拟荐清庙裁歌诗。
石时官忝博士职,岂敢立论超等夷。
曰此五行金沴木,木不曲直尝闻之。
将军鹰扬兆异气,弄兵往往忧潢池。
矧今裕民民未裕,圣虑日轸天下饥。
斯言一出自拭目,再召再逐弥岁时。
山东山西将与相,一天雨露均无私。
喜闻谋帅用乡士,乖崖以来无此奇。
目之所睹世有异,口不敢言人更知。
顷年喋血岷峨下,启此厉阶端自谁。
种芋从今我田喜,沤麻却得吾水滋。
中和薰蒸感瑞物,雪山增重阴云披。
昔人佳政喜传授,便谓子产胜子皮。
江南诸子识我语,帐下未忍骄群儿。
商山一曲似可作,出处恐笑山翁痴。
不如去学赤松子,掉舌三寸为帝师。
送孙宾老宰丹棱
宋李流谦
回也真贤哉,陋巷一箪食。
卒然问为邦,所告王者事。
轲亦印微言,曰可禹稷配。
学道则爱人,偃昔尝有志。
他时武城弦,嘿与圣意会。
聊寄莞尔笑,汲深孰知底。
欲令诵所闻,姑以割鸡戏。
圣贤存心处,万类宅生地。
先生为已功,及物乃糠秕。
十室有忠信,百里吾敢鄙。
六经作县谱,赵张不到此。
春风七条丝,可以驯桑雉。
尧舜治天下,乃与治射比。
一朝坐廓庙,用有大小尔。
我昔从公游,顽璞不受砥。
经时去函丈,榛棘撑肾胃。
朅闻卫返鲁,倦马始休辔。
欲申趋隅问,已作横策起。
人生楦宇宙,孰为不配计。
著书有存亡,德业亘千祀。
东轩长老二绝〈并序〉
宋苏辙
始余于官舍营东轩,彭城曹君焕子文,自浮光访余于高安,道过黄冈,家兄子瞻以诗送之曰:“君到高安几日回,一时抖薮旧尘埃。
赠君一笼牢收取,盛取东轩长老来。
”君过庐山,见圆通知慎禅师,出诗示之。
师尝与余通书,见之欣然。
明日谓君:“昨见黄州诗,通夕不寐,以一偈继之,曰:‘东轩长老未相逢,却见黄州一信通。
何用扬眉资目击,须知千里事同风。
’吾野人,不能数为书,君为我诵之而已。
”君既至,未暇及此。
客有自庐山至者,曰:“慎师送客出门,还入丈室燕坐而寂。
”君乃具道其事。
余感之,作二绝。
其一以答子瞻,其二以答慎也。
东轩正似虚空样,何处人家笼解盛。
纵使盛来无著处,雪堂自有老师兄。
〈子瞻新筑东坡雪堂。
〉檐头挑得黄州笼,行过圆通一笑开。
却到山前人已寂,亦无一物可担回。
游净居寺(并叙)
宋苏轼
净居寺,在光山县南四十里大苏山之南、小苏山之北。
寺僧居仁为余言:齐天保中,僧思惠过此,见父老问其姓,曰苏氏,又得二山名。
乃叹曰:吾师告我,遇三苏则住。
遂留结庵。
而父老竟无有,盖山神也。
其后僧智凯见思于此山而得法焉,则世所谓思大和尚、智者大师是也。
唐神龙中,道岸禅师始建寺于其地,广明庚子之乱,寺废于兵火,至乾兴中乃复,而赐名曰梵天云。
十载游名山,自制山中衣。
愿言毕婚嫁,携手老翠微。
不悟俗缘在,失身蹈危机。
刑名非夙学,陷阱损积威。
遂恐死生隔,永与云山违。
今日复何日,芒鞋自轻飞。
稽首两足尊,举头双涕挥。
灵山会未散,八部犹光辉。
愿従二圣往,一洗千劫非。
徘徊竹溪月,空翠摇烟霏。
钟声自送客,出谷犹依依。
回首吾家山,岁晚将焉归。
满江红 至元十七年十一月十四日,夜梦丞相
元王恽
其旁。炎急报至云,有敌犯府城西面,公佩,集将领将出,予握玉鱼一双,跽请从行。公曰不迟不迟,因朗育一乐府,意欣暇曰,此徒单侍讲词也。既觉,但记其日月风云潇丽六字,五夜枕上,因足成之,觉思来甚雷动云横,惊飙鹜、北城西下。人共骇、赤丸夜语,电光飞射。将领未承诸葛令,橐*已在汾阳胯。笑书生、思握玉鳞符,从公驾。铃索静,云麾亚。追往事,何多暇。道一篇乐府,翰林情话。日月低回黄阁梦,风云惨淡凌烟画。尽花边、高*卧麒麟,终潇洒。
送邓善之提调写金经
宋方回
二三十载乡闾师,黄纸初除专讲帷。
溧阳虽小亦新郡,学廪粗足晨昏炊。
曰事未然缺次远,槐宫尚需蝉再嘶。
士食天禄行或使,暗中自有神扶持。
我昔识君初未髭,犀角双盈方颡颐。
饱学武库富蓄贮,粹行桓璧微瑕疵。
过市目不视左右,何啻董生园不窥。
含章晦美抱素蕴,修之于家朝廷知。
一室万里限户阈,脚跟不动名四驰。
譬诸丰城瘗宝剑,紫气贯斗当有时。
平生识字乃余事,仓颉科斗扬雄奇。
饰翠泥金写梵夹,凡善书者能办之。
至用儒流董厥役,借此进贤培邦基。
晦翁岂止能诗者,澹庵胡公荐以诗。
唐柳公权以笔谏,忠鲠随事堪箴规。
去去行行勿复迟,未至烹雌炊扊扅。
白玉之堂凤凰池,不着君辈当着谁。
张宣公书简帖赞
宋岳珂
紫岩之传,原委一忠。
遡而伊濂,根本一中。
事君致身,其用则同。
自我淑人,派于五峰。
力久积真,至公而充,
淳熙之间,天下为公。
守道彬彬,洙泗之风。
公于是时,不下禹功。
据德游艺,言立志家。
故其遗书,笔意俱工。
我得而藏,敢忘所宗。
渊渊其心,皜皜其容。
学冠穹壤,名侪岱嵩。
万世仰之,曰人中龙。
病中口占
宋包恢
人於不病时,岂知病时恶。
重如加刀锯,轻亦急束缚。
寒如大冬冰,热则盛夏铄。
四肢外犹解,五臓内似剥。
石卧身经难,木瘦气削弱。
痛苦千万端,坚忍力不角。
贵势富强身,不能与我博。
若非祸自求,安受外气虐。
一息秋毫间,不来不可度。
百忧一不兴,百念一不和。
万事不到胸,万卷束高阁。
学在身外者,无一可倚托。
坎中维寸心,不乱犹独觉。
清明尚如在,志气神自握。
如围城未陷,主帅守弥(榷去木加弓)。
如敝屋未颠,主翁立尤卓。
或悠然以游,何惧以何怍。
人能处未病,如病乃良药。
生本自忧患,死反由安乐。
恃吾身安强,气马恣奔薄。
精炎火焚林,物溺水赴壑。
醲醉酒池竭,姣淫欲海涸。
魄坏魂何存,神去气宜索。
盛年已衰翁,槁形止虚壳。
如饮(左枕去木右鸟)自毒,如操刀自斫。
病殒何怨尤,孽非天殒落。
病中因苦口,戒以命为謔。
我幸非此证,不似彼舛错。
惟震雷巽风,二者相击搏。
平生一泓水,洗手双赤脚。
何为攻之惨,欲庇无智略。
欲进不得前,欲退不得却。
如竟不可瘳。废弃真刖若。
无复行世间,岂更步可学。
借曰病未死,饿死可云莫。
安之若天命,天命非冥寞。
吾乡有李明府其伯子襟怀夐然世表甘早知敬慕
宋陈藻
庙食於莆李长者,变海为田散郊野。
福宜孙子百千年,家甲三山总文雁。
西需一位京朝郎,官虽示显善声场。
伯曰孝纯遵义方,潘安容貌心蒙庄。
幼小抠趋父执时,挂口何曾闻是非。
到了交游如一日,肯学世情随盛衰。
我头半白言稍传,晚出要教识前贤。
睽远莫能修世契,拟将下笔无由缘。
喜今有便归乡多,吾倒春中偏饮和。
老去旧怀因称叙,吉人与就幸如何。
满眼各为君父子,谁忧平地起风波。
【原题】:
吾乡有李明府其伯子襟怀夐然世表甘早知敬慕长育诸人今老矣辄韵之以贻其子孙云
沙堤行
宋文同
金吾驰骑东复西,督兵万指平沙堤。
传言筑路拜新相,恐与九衢同一泥。
夜来上在蓬莱宿,手写姓名符萝卜。
连诏黄门下北扉,趣草赞辞登力牧。
平明剑珮罗东阁,大字满行书德业。
谒者长言告紫宸,感召一庭和气合。
上心喜曰予良弼,未谢急宣令直笔。
群吏迎归政事堂,指顾之间歌画一。
午漏初移催入马,宝带盘腰印垂胯。
归来冠盖烂盈门,异口同音贺太平。
寄祖祕丞
宋李覯
我本山田人,好尚与众异,
平生重交游,所得国无几。
昨者应茂才,西行觑朝美。
时当庆历初,选举宝多士。
茫茫帝王州,栖栖远行子。
携钱赁破屋,乞火蒸陈米。
鞍马到即卖,僮仆痴难使。
有时造公卿,努力向廛市。
数步则一歇,长吁乃能起。
衣冠信质野,言语欠婉媚。
阍人顾之笑,将命见而避。
往往得所请,跄跄向前跪。
何能剖怀抱,浪自慕尊贵。
贵人如天神,喘自生云气。
野夫等麋鹿,刍豢非所冀。
归来坐空窗。惆账夕不睡。
尘埃满须鬓,臭恶入口臭。
业已矢吾亲,中道岂可废。
僶俛待报闻,愁忧遂经岁。
二年正月晦,闲房适假寐。
有奴来啄门,手披择之刺。
承命惊下床,赤脚误穿履。
从来未识面,只是闻高第。
名显宦且达,见我当何为。
再拜请就席,熟视知可畏。
昂昂貌甚古,崖石掀氛翳。
浑浑气甚和,璞玉无芒锐。
高谈贯先哲,雅意在兹世。
昔人相遇间,一言犹合契。
今吾於择之,宁假再三计。
自此习往还,中心蔑疑贰。
如热息广厦,如饥享盛馈。
君授南康守,舟维蔡河涘。
我馆汴之阴,前去路则迩。
时时结帽带,踽踽寻英轨。
众人娇绮罗,相对纫兰芷。
朱絃自三叹,笑杀彼郑卫。
王命有期日,都门一反袂。
君行剧鸿轩,我处近匏系。
旷日及孟秋,皇慈始收试。
崇崇九门开,窈窈三馆秘。
主司隔帘帷,欲望不可跂。
中贵当枨闑,蒐索遍靴底。
呼名授之坐,败席铺冷地。
健儿直我前,武怒足防备。
少小学贤能,谓可当宾礼。
一朝在槛阱,两目但{左目右咢}眙。
捉笔析所问,移时数千字。
读书取大者,纤悉或靡记。
炙背虽自奇,宁当至尊意。
龙马腾天衢,驽骀合羞死。
量才与揣命,坦荡更何事。
振衣托归舟,河流迅弧矢。
淮清江且平,踰月在枕几。
及过庐山南,闻君初布治。
船樯既入岸,马首已来暨。
迎我到府署,相见共欣喜,
嫩橘摘千苞,肥鱼斫千尾。
萧晨彻骨清,佳境邀人醉。
高会虽暂欢,故园当速至。
草草成别愁,悠悠渡湖水,
是时东方曙,俄然北风厉。
阳乌畏威逃,江神以儒戏。
气象斗不同,波涛大可悸。
长帆张欲裂,孤舟荡无倚。
或从玉井出,或自银山坠。
篙工敛手立,脉脉无穷泪。
从者闭目坐,嗟嗟不敢视。
我时抚床歌,分作长江鬼。
所恨生劬劳,不孝而已矣。
祸福果无妄,险难行可弥。
脱身得平康,引领望乡里。
厥后过浃日,幸得见维梓。
入门何怡怡,{左饣右巽}具有甘旨。
稚女能纫针,骄儿偏生齿。
芟除闲草莱,疏通旧沼沚。
吾庐可终焉,生计由此始。
郡守方仁贤,学宫盛脩理。
踵门致勤恪,命我论经艺。
麻衣何纷纷,乡人子若弟。
不唯务章句,所欲兴礼义。
施为有本末,动静有纲纪。
蚤与鸡同觉,夜与月相值。
孳孳忘饮食,仓仓{左龠右斤}{左龠右斤}在文史。
时附南康书,或逢北来使。
尺素虽满前,话言难到耳。
殆及三年冬,闻君受朝寄。
名称按弄狱,势可平冤滞。
故人渐大任,贱子差自慰。
轩车日已远,翰墨益难致。
薄命良可伤,降灾浑未已。
是年之季冬,举家缠疫疠。
老母尚委顿,微躯盖蝼蚁。
形骸非我有,魂魄兴心离。
权柄在鬼物,功力非服饵。
晓突谁能炊,午关犹未启。
荏苒再周月,幸会天不弃。
春风动枯槁,甘雨浇根柢。
行行夏交秋,吉微凶不替。
高堂何戚戚,疾病日攒萃。
一夕脾臟间,发泄不复止。
诘朝问无言,日瞑口齿闭。
号呶诸儿孙,亲沓大鼎沸。
嗟哉当彼时,诚恐弗可讳。
医师相急热,巫覡雨经纬。
药草极酸辛,法术殚怪诡。
薄暮乃复苏,踰旬仅知味。
方兹恋庭闱,旋已对狱吏。
试言其所由,内省亦无媿。
有人同州闾,发迹自徒隸。
窃被儒衣裳,曾亡小材技。
突如游京邑,欲以干明叡。
朝家焉可欺,羁旅谋自济。
乃造黄纸书,便取青袍衣。
乘船归南方,敛板谒当位。
自言章奏奇,因藉宦官势。
诏文降自中,宰府不预议。
既云能占天,且曰善兴利。
江淮一经过,郡府十不啻,
到处争逢迎,莫能思处置。
转运苦爱奇,得之如国器。
故使按坑冶,庶可展才智。
小人靡忖度,假宠愈放肆。
行符索吏卒,圈印发传递。
阎闾望尘拜,州县从风靡。
遮道对缯彩,铺筵塞珠翠。
车骑前后呵,给使数百指。
何者为典刑,独自夸爪嘴。
在昔秦无人,绕朝赠之箠。
繄我非聋瞽,碌碌宁不耻。
作书贻谏官,奸诈患不细,
有诏令逮捕,按验取真伪。
是夫知计穷,诬我以罪戾。
上官犹眩惑,准例皆拘係。
幽幽圄犴中,愤愤争竞里。
周旋二十日,乃克见巧敝。
画地尚不入,丛棘曷可寘。
惟兹谢吾母,几不全发体。
教道亦难行,凡庸岂同志。
吁哉养英才,徒以钓积毁。
箧书归敝庐,庠门任芜秽。
去年仲夏后,盛暑若火炽。
郊园有余爽,蔬果聊可嗜。
时复观田畴,毕力奉耘耔。
人生但饱暖,此外皆淫侈。
思君非一日,欲去无双翅。
俄闻迁黄州,又说丁丧制。
古来圣与贤,谁不遭丑诋。
蜀日骇狗犬,夏鼎愁魑魅。
人寿有短长,孝子谩忧思。
灭性经所贬,节哀礼为是,
矧夫王佐才,简在唐虞际。
扬名以显亲,报德岂不{左是右韦}。
加饭句如愿,苍生犹有恃。
适时匪我长,不朽乃所擬。
道义果弗充,富贵反为累。
回宪本无官,桀纣焉得此。
俗子但相非,吾民已居易。
近者游葛陂,念君在衰枲。
作诗布幽怀,读之勿嗤鄙。
古风其三十一
唐李白
郑客西入关。
行行未能已。
白马华山君。
相逢平原里。
璧遗镐池君。
明年祖龙死。
秦人相谓曰。
吾属可去矣。
一往桃花源。
千春隔流水。
欲知李白这一首诗的妙处,且先看诗中这一故事的由来。《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六年秋,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镐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龙死。使者问其故,因忽不见,置其璧去。使者奉璧,具以闻。始皇默然良久,曰:山鬼固不过知一岁事也。退言曰:祖龙者,人之先也。使御府视璧,乃二十八年行渡江所沉璧也。”另外,《汉书·五行志》引《史记》云:“郑客从关东来,至华阴,望见素车白马从华山上下,知其非人,道住,止而待之,遂至,持璧与客曰:为我遗镐池君,因言今年祖龙死。”《史记》所载的故事前后比较完整,用了一百零三个字。《汉书》抓住故事的中心,只用了五十个字,而且由于素车白马从华山而下这一点染,增强了神话色彩,但仍然只是文章,而不是诗。
李白翻文为诗,主要以《汉书》所载的故事为根据,写成了这一首诗的前六句。其中第二句是原文所没有的,实质上诗人把原文凝炼为二十五个字,字数压缩了一半,却无损于故事的完整性,并且诗意盎然,诗情醰永。这就不能不佩服诗人以古为新的手法了。一起“郑客西入关”一句,为什么不依原文写为“郑客关东来”呢?这是因为是“关东来”只表明出发地,却不能表出目的地,而“西入关”则包括了“关东来”,平平五字,一石两鸟,极尽简括之能事。第二句“行行未能已”原文没有的,诗人增添了这一句,便写出了郑客“行行重行行”的旅途生活,“未能已”三字则又点出了道远且长,言外还暗示秦法森严,行路程期有所规定,不敢超越期限的那种惶恐赶路的心情,就这一句平添了无限的情意,也就是诗之所以为诗。接下去“白马华山君,相逢平原里”,两句与文章的叙述次序恰恰相反。这并不是因为受押韵的牵制,而主要是用倒笔突接的方法,先把鲜明的形象送到读者的眼前:“唉!来了一位白马神人!”然后再补叙原委。这样写法接法,也是诗的特征,而非文章的常规。第五句“璧遗镐池君”把原文“持璧与客曰:为我遗镐池君。”十一字删成五字,凝缩得非常精致。镐池君指水神,秦以五行中的水德为王,故水神相当于秦朝的护国神,华山神预将秦的亡征,告知水神。第六句“明年祖龙死”,祖龙即指秦始皇。不必点明,即知为华山君传语,简洁了当地预报了秦始皇的死耗。
以上六句,只是李白复述故事,其长处也不过是剪裁点染得宜,而还不足以见此诗之特点。此诗精神发越之处,主要在后四句,李白的超人之处也在后四句。
东晋诗人陶潜曾写过一篇《桃花源记》,后来的诗人极喜引用,“世外桃源”几成为尽人皆知的成语。李白想象力过人,把这一故事和上面六句中的故事,掺和在一起,似乎桃源中人所以避秦隐居,就是因为他们得知郑客从华山君那儿得来祖龙将死、秦将大乱的消息。所以七八两句用“秦人相谓曰:吾属可去矣!”轻轻地把两个故事天衣无缝地联系在一起了。“秦人相谓曰”之前省去了郑客传播消息,因而行文更加紧凑。“相谓”二字写出秦人传说时的神情,活跃纸上:“吾属可去矣”一句则写出了他们坚决而又轻松的感情,这些都是此诗神妙之处。
最后诗人以“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两句结住全诗。“春”字,承桃花春开,取春色美好之意。用“千春”而不用千秋,说明他对桃花源的赞美。这两句反映了李白对桃花源的向往和对尘世生活的厌恶。是啊,一旦进了世外桃源,就永远与这混浊纷乱的人寰相隔绝了。
诗人写诗时可能预感到安史之乱的某些征兆,所以引喻故事,借古喻今,以表遁世避乱的归隐思想。结笔悠然而止,不再写入桃源后的如何如何,不但行文简洁,而且余音袅袅,也令人起不尽之思。
(沈熙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