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蓑衣的诗句
作者:admin来源:厚学诗词网发表于:2020-05-08 09:26:37阅读:165
临江仙·在世为仙须有分
宋何蓑衣道
在世为仙须有分,不须素食持斋。寸丝不著挂形骸。蓑衣为伴侣,箬笠作家怀。行满三千上界,奉敕宣至金台。传言问汝有何哉。人生长富贵,阴骘种将来。
浣溪沙
宋无名氏
一副纶竿一只船。蓑衣竹笠是生缘。五湖来往不知年。青嶂更无荣辱到,白头终没利名牵。芦花深处伴鸥眠。
谢赵宰拜襄敏墓并留题二首
宋王阮
班春故事亦年年,公独推诚远布宣。
丽日借黄催麦垅,惠风吹绿散秧田。
众鱼入梦蓑衣下,异雉飞驯桑荫前。
好咏十奇归乐府,圣朝方采下民篇。
玉山避寇
宋邓肃
前年十月间,胡兵满大梁。
小臣阻天对,血涕夜霑裳。
去年十月间,左省谪征商。
扁舟归无处,江浙俱豺狼。
今年十月间,叛卒起南方。
官兵且二万,一旦忽已亡。
一身幸无责,奉亲走穷荒。
天宇如许大,八口无处藏。
空山四十日,画饼诳饥肠。
朅来古招提,和气霭修廊。
迎门有禅伯,梵行照穹苍。
却念客无归,烧猪饭苏郎。
方袍二百指,祖灯其复光。
中有护法人,义气干天枪。
倒床得甘寝,不知冬夜长。
明朝曹夫子,破浪飞危樯。
入门郁春色,满船载琼浆。
高谈惊霹雳,佳句刻琳琅。
那知奔窜中,一乐得未尝。
何当扫阴雪,四海共春阳。
便携我辈人,浩歌归醉乡。
世事如奕棋,臧否均亡羊。
蓑衣可钓月,底处是金章。
送刘方伯东山先生
明陈宪章
未别情何如,已别情尤邈。
岂无尺素书,远寄天一角。
江门卧烟艇,酒醒蓑衣薄。
明月照古松,清风洒孤鹤。
寄从弟善
宋邱和
海上扶桑散晓晖,荷衣共喜换蓑衣。
浮云天外弄浓淡,好趁轻阴未雨归。
渔歌子·箬笠蓑衣乱碧波
元周巽
箬笠蓑衣乱碧波。巨鳞泼剌跃金梭。冲苹藻,翻芰荷。不上钩来可奈
渔父
宋游次公
竹里茅茨傍小溪,粼粼白石护渔矶。
想应日日来垂钓,石上蓑衣不带归。
耕叟
唐齐己
春风吹蓑衣,暮雨滴箬笠。夫妇耕共劳,儿孙饥对泣。
田园高且瘦,赋税重复急。官仓鼠雀群,共待新租入。
陈九溪中草堂
唐法振
溪草落溅溅,鱼飞入稻田。早寒临洞月,轻素卷帘烟。
弁页帻题新句,蓑衣象古贤。曙花闲秀色,三十六峰前。
耕读堂诗
宋项安世
朝鹜兮吾畴,象舒兮鸦疾。
暮飘兮吾帷,风喧兮雨密。
蓑衣兮台冠,雪炬兮萤祑。
田丁兮学丁,耦歌兮侪習。
米甘兮蔬旨,道腴兮仁实。
养送兮无憾,俯仰兮有适。
尧汤兮吾辟,岂吾欺兮伊稷。
杂歌谣辞·渔父歌
唐张志和
西塞山边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
春江细雨不须归。
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能纵棹,惯乘流,
长江白浪不曾忧。
霅溪湾里钓渔翁,舴艋为家西复东。江上雪,浦边风,
笑着荷衣不叹穷。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枫叶落,荻花干,
醉宿渔舟不觉寒。
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连。钓车子,掘头船,
乐在风波不用仙。
南歌子·涧草萋萋绿
元赵摅
涧草萋萋绿,林莺恰恰啼。汀沙过雨便无泥。唤得芒鞋随意、到前溪。浦溆浑堪画,云烟总是题。江湖老伴一蓑衣。真个斜风细雨、不须归。
浣溪沙
宋徐俯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一波才动万波随。黄帽岂如青箬笠,羊裘何似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糖多令 雪
元吴景奎
春近柳依依。天台客未归。任东阳、减却腰围。手*梅花吟未了,惊眼底,雪花飞。相对两忘机。青山陡觉非。想鹅池、夜令难违。谁道子猷豪富甚,银箬笠,玉蓑衣。
水调歌头 送陈咏之归镇阳
金蔡松年
东垣步秋水,几曲冷玻璃。沙鸥一点晴雪,知我老无机。共约经营五亩,卧看西山烟雨,窗户舞涟漪。雅志易华发,岁晚羡君归。月边梅,湖底石,入新诗。飘然东晋奇韵,此道赏音稀。我有一峰明秀,尚恋三升春酒,辜负绿蓑衣。为写倦游兴,说与水云知。
浣溪沙
宋朱敦儒
西塞山边白鹭飞。吴兴江上绿杨低。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将风里戴,短蓑衣向雨中披。斜风细雨不须归。
颂古十六首
宋释心月
一竿丝线两金鱼,不犯清波意自殊。
斜拽蓑衣遮盖后,空余明月满江湖。
插田歌
唐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伫如竹枝。
但闻怨响音,不辨俚语词。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
水平苗漠漠,烟火生墟落。黄犬往复还,赤鸡鸣且啄。
路旁谁家郎,乌帽衫袖长。自言上计吏,年幼离帝乡。
田夫语计吏,君家侬定谙。一来长安道,眼大不相参。
计吏笑致辞,长安真大处。省门高轲峨,侬入无度数。
昨来补卫士,唯用筒竹布。君看二三年,我作官人去。
【注释】:
原序:连州城下,俯接村墟。偶登郡楼,适有所感。遂书其事为俚歌,以俟采诗者。
这首乐府体诗歌写于刘禹锡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期间。诗以俚歌形式记叙了农民插秧的场面以及农夫与计吏的一场对话。序文说希望中央派官吏来采集歌谣,明确表示他作诗的目的是讽谕朝政、匡正时阙。中唐新乐府诗虽然大都有意仿效乐府民歌通俗浅显的风格,但象《插田歌》这样富于民歌天然神韵的作品也并不多见。这首诗将乐府长于叙事和对话的特点与山歌俚曲流畅清新的风格相结合,融进诗人善于谐谑的幽默感,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诗歌意境。
首六句用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大好风光,在工整的构图上穿插进活泼的动态:冈头花草崭齐,燕子穿梭飞舞,田埂笔直如线,清水粼粼闪光。农妇穿着白麻布做的衣裙,农夫披着绿草编的蓑衣,白裙绿衣与绿苗白水的鲜明色彩分外调和。这几句笔墨虽淡,却渲染出南方水乡浓郁的春天气息。
“齐唱郢中歌”以下六句进一步通过听觉来描写农民劳动的情绪。在农夫们一片整齐的哼唱中时时穿插进一阵阵嘲嗤的大笑,忧郁的情调与活跃的气氛奇妙地融合在一起,因而歌声虽然哀怨,但并无沉闷之感。“但闻”、“不辨”、“此必”扣住诗人从郡楼下望的角度描写,虽然楼上人听不真歌词和嘲嗤的内容,却传神地表现了农民们朴野而又乐天的性格特征,绘出了富有特色的民风乡俗。“怨响音”是农民们在繁重劳动和艰难生活的重压下自然流出的痛苦呻吟,而“时时一大笑”则爆发出他们热爱生活、富于幽默感的旺盛活力。时怨时嘲的情绪变换,暗示了农民对现实的不满,这就与下文农夫对计吏的嘲讽取得了照应。
尤其高明的是,诗人没有描写劳动时间的推移过程,而仅用“水平苗漠漠”一句景物描写点明插秧已毕,使场景自然地从水田转移到村路。炊烟袅袅、鸡犬奔啄的四句景色点缀承上启下,展现了农民劳动归来时村落里宁静和平而微带骚动的气氛,同时引出计吏的登场,将全诗前后两部分对比的内容天衣无缝地接合成一个完整的场面。计吏乌帽长衫的打扮出现在这青田白水的背景上,在农妇田夫白裙绿衣的衬托下,不但显示出计吏与农夫身份地位的差别,而且使人联想到它好象一个小小的黑点玷污了这美好的田野,正如他的庸俗污染了田间辛勤劳动的纯朴气氛一样。计吏的自我介绍引出田夫与他的对话,着一“自”字,巧妙地表现了计吏急于自炫身份的心理。
田夫对计吏的应酬颇含深意。“君家侬定谙”,说明田夫知道计吏本来也是出身于附近乡村的。“一来长安道,眼大不相参”,讽刺计吏一旦当上官差,去过一趟长安,便与乡邻不是一路人了。话虽是对“这一个”计吏而发,却也概括了封建社会世态炎凉的普遍现象,揭示了官贵民贱的社会关系的本质。计吏没有听出田夫话里的讽刺意味,反而“笑”着致辞,借机大肆吹牛。这一“笑”正显出他的愚蠢。“长安真大处,省门高轲峨,侬入无度数”,活画出尚未脱掉土气的计吏鄙俗可笑的神情和虚荣浅薄的性格。“昨来补卫士,唯用筒竹布”是全诗讽刺的重点。既然计吏的姓名补入朝廷禁军的缺额,只须拿出些筒竹布便贿赂得来,那么官职当然也可随意买卖了。“君看二三年,我作官人去”,这种推测既是计吏的自夸,也道出了诗人的忧虑。但让这话出自一个小小的计吏之口,则收到比诗人直接议论更强烈的效果。连计吏都觉得官价便宜,更可见出皇家卫士名额之贱,朝廷卖官鬻爵之滥。全诗写到计吏得意忘形地预卜自己将会高升的前途时便戛然而止。听了这一席话田夫的反应如何,则让读者自己去想象,这就留下了无穷的余味。这一段对话全用口语,寥寥数言,朴素无华,却传神地表现出农夫与计吏这两个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体现了诗人通俗活泼而又具有高度概括力的语言特色。
这首诗继承汉乐府缘事而发的优秀传统,以俚歌民谣揭露重大的社会问题,在诙谐嘲嗤中寄寓严肃的政治意义,以平凡真实的生活显示深刻的主题思想,从艺术结构、叙事方式、细节描写到人物对话都深得汉乐府民歌的真髓,但又表现出诗人明快简洁幽默的独特风格,因而以高度的思想艺术价值为中唐新乐府运动增添了光彩。
(葛晓音)
江行
唐江为
越信隔年稀,孤舟几梦归。月寒花露重,江晚水烟微。
峰直帆相望,沙空鸟自飞。何时洞庭上,春雨满蓑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