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浓情成墨,执深感抒写
“我之所以写作,不是因为我有才华,而是因为我有感情。”巴老先生这句话久久缠绕于心头,迟迟不肯散去。
笔者即战士,墨是“甲胄”,笔是“戟剑”,而感情则是征战沙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若无气概,何来“甲胄”?何来“戟剑”?
曾翻读过贾平凹先生的《自在独行》,语言至简朴素,却又不缺乏灵动感,不缺乏美感。看完第一篇《纺车声声》,我流泪了,泪掉得很自然。要说到底是什么打动了我,我想应该是母亲含辛茹苦般不停地摇着纺车,供孩子们上学的慈母之爱;我想应该是母亲断杼择邻般斥训贾平凹,必须上学的严母之厉;我想应该是母亲故剑情深般对父亲的等候,坚贞不渝的手足之情;我想应该是贾平凹对母亲的寒泉之思、挂念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的灵魂。
全篇看下来,就一个字:情。
把情溶于墨,字里行间无不凸显农耕人的淳朴之情;无不把亲情跃然纸上;无不透露对母亲的朝思之念。
有人说这篇文章的语言过于简朴,毫无华丽之感,不能称得上是佳作。我想,我们写作,是无论如何都不能以辞藻来当作评判文章好坏的标准。简朴和华丽两者本就是不同的画风,若以华丽来要求简朴,这就成了“强盗逻辑”,这是蛮不讲理。
判断一篇文章的好坏,应讲究立意,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意即情,情即意。
我们要从文章的本质出发。任何作者在撰写文章时,都应以“情”为基调,所述之事才更真实,所绘之感才更真挚,才更能打动人心。
说起“情”,我又想起了林徽因的《你是人间四月天》,这本书大家大多都很熟悉吧,此文无论从意象的选择,情感的表达,一定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正因为对意象的巧妙运用,操练如鱼得水,使这篇文风不仅带有西方古典雅韵,还带有东方柔和之美。
若你说这篇文章好就好在辞藻的运用上,我却依然认为过人之处,在于她所象征的情。每种意象深义,必定包含作者的情感。如果没有情,我相信她这篇文章必定不是出彩。
每篇文章,每首诗的背后,带有色彩感情才是人们值得去欣赏的,值得去反思的。若一篇文章没有了情,就如同士兵没有了士气、考生没有了自信、人生没有了希望。
我之所以写下这篇文章,不是因为我有才华,而是因为我有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