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诗词为题
刚“遇见”古诗,大概是在我三岁的时候,那时候睡觉前,爸爸、妈妈总会念《静夜思》《画》《草》等一些古诗给我听。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那时候,因为年纪太小,所以我什么都听不懂,只是糊里糊涂地听着,机械地跟着爸爸妈妈一点点朗诵出来,其实一点也不懂什么意思。
七岁后,上了小学,在学校,老师不仅教我们古诗,还会为我们讲解古诗的意思,但是开始的我也是朦朦胧胧,还总是会念错。不光说诗句了,就连诗人的名字都经常会读错。比如杜甫,我总是会顺口读成了豆腐;再比如说李白(Libai),但我偏偏会把首声母L说成N,这样一来,就读成了:你白。所以课堂上经常惹得同学们哈哈大笑,而我也一脸茫然,几次纠正,连老师也为我哭笑不得啊!后来,妈妈说是我的舌头不灵活,多多努力练习,慢慢的就能改正。
也许是我努力了,也许是我的舌头长长了,慢慢的我的发音是能读准了,也朦胧地理解诗中蕴含的意思,可是却老油条染上了改诗的坏毛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知李白死没死。”“清明时节鬼纷纷,路上行人吓断魂。”这些都出自我的手,成了我的经典“杰作”。平时改诗不算罪大恶极,但却害我不浅,有一次考试的时候,我居然把自己编的诗给顺手写了下去,本可以满分的,就因为这样,不幸地擦肩而过了,好冤啊!
痛定思痛,我决定还是老老实实地去背诵,还拿了一本专用笔记本一字一字的默写和校对起来,直到一字不差,现在这本笔记本已经成了我的《古诗魔盒》了。说也奇怪,原本只是朦胧理解老师讲解的意思,却慢慢的能体会到了诗中所折射的社会环境。比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为什么《游子吟》中母亲要那样做呢?孩子都那么大了,到底是为什么要一针一线为孩子缝衣服呢?“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原来,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为何会“迟迟”难归呢?“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我想《凉州词》中的诗句就是最好的回答吧。古时候,上了战场的人,等战争结束,能有几个人可以平平安安的回来呢?颠沛流离、居无定所成了每个游子身不由己的无奈,成了每个母亲最担忧的牵挂。
这就是我“遇见”古诗的故事了!六年级的我已经能将《唐诗三百首》朗朗上口,《宋词三百首》慢慢收录到我的《古诗魔盒》,将来,我将继续“遇见”古诗,余生,还请古诗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