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忆
千年时光的回旋,惊艳了岁月如歌,翩若惊鸿一舞,便是缥缈云烟。所谓历史的产物,乃集世间之大成者,无可替代。
诗,这一字分量微乎其微,洽融于浩瀚长河,便成了艺术的代名词:结构是它,线条是它,色彩是它,旋律是它,壮丽崇高是它,恬淡宜人是它,小桥流水也是它。
它是人类灵魂的寄托,精神的栖息之地,人生得以诗化,如浮萍有了阪依,茫然若失的日子便有了慰藉。
才女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流传千古;诗仙太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成了多少失意之人的精神支柱;田园诗人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千千万万华人的心之所向。
诗本就是古时候传下来的,同现代语言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一旦沾了语文,愈发苦涩难懂,可这丝毫影响不得诗在中华史上的崇高地位,增加历史底蕴,培养人文情操,不妨吟诗一首,去去浊气,昨夜星辰昨夜风,春光明媚万物生。
制瓷是中国古老的手工业技术,早在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便进入繁荣阶段,原始的瓷器有了雏形;东汉年间烧出了成熟的青瓷;北朝有白瓷问世;唐朝出现了南青北白的两大制瓷系统;宋代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到了明清,青花瓷,彩瓷更是争奇斗艳,络绎不绝。
西汉我过开辟了丝绸之路,“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尔到安西”是对这条古代交通要道繁荣之景的反映,随着丝绸的流出,我国大量瓷器输出国外,远赴亚洲,欧洲,“瓷器大国”这一名称由此得来。人尽皆知中国英文名字为“China”,其实这一词恰恰是“瓷”的英文名。
戏,传了几千年的文化瑰宝,华夏国粹之一。登台唱戏之人有一称谓——伶人,不知何时被呼作“戏子”,“子”在古时为敬词,老子,孔子,韩非子皆是如此,细细想来,那二字许是赞扬伶人的。
相传唱戏有一规矩:戏腔开,不得停,一方为人,三方为鬼,四方神明,接而嘉赏。虽不知有无历史依据,倒也足以证明前人待戏有多重。
千年历史沉淀,百年时光冲刷。戏台上短短几折,便道尽了一人一生,亦诉尽了一人一情。
着戏装,粉墨登场,一抛水袖一声叹,一捻兰花一哀眸。扇开又合,幕起又落,人登又退。
戏,国粹也。台上人痴观者醉,台上人哀观者泣。入戏园,听锣鼓,一生一梦,一梦一生。
魂穿千年,杨贵妃马巍自尽,杜十娘夜拨三弦。戏中情,局外人。念戏心悦兮,君焉如此。
至今,戏院无人台有子,一张戏票,千年忆想。进戏园,闻戏声,君可恋戏否?愿非因服。
中国文化被世界所瞻仰,作为唯一有文化传承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忆古惜古,我们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古老的记忆,承载着太多太多,太重太重。轻轻地拾起来,细细地品尝,这古忆,便不会成为历史,芳华绝代,风骨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