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悼念袁隆平院士
咀嚼着口中香甜无比的米饭,我不禁鼻头一酸,袁隆平院士去世的噩耗牵动着所有中国人的心,即使是像我这样衣食无忧从未经历过饥荒的少年。
碗中的大米粒粒分明,袁隆平院士的容颜还历历在目,我细细地回味着口中再熟悉不过的食物,软糯甘甜的米饭在这一刻竟有些苦涩,我的脑海中回荡起小时候爷爷常会在饭桌边讲起的往事。
那是我们从未经历过的饥荒年代。那时的中国是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人民要吃饭,要建设,可“屋漏偏逢连夜雨”,正值国家经济困难的时候,又遇到自然灾害。禾苗枯萎,秋天几乎颗粒无收,百姓流离失所,鬻儿卖女,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那时候的一粒米就是一颗救命的稻草,是无数灾民垂涎三尺的珍珠瑰宝。在没有食物吃的情况下人们普遍依靠吃豆饼——油坊里榨油的下脚料,平时用来喂牲口的食物过活。即便是这种算不得食物的食物也没有足够的数量供人们食用。只能用其熬成稀粥,喝下去在肚子里只要一翻身,便能听见肚子里稀粥咕噜咕噜的声音。
就是这样,年少的袁隆平早早地立下了自己的农业梦。因为这个偶然的选择,迄今为止,袁隆平已经在田里痴狂忙碌了50多载。
我端着手中的米饭细细地嗅着,端详着,仿佛还能闻到它们在土地中混着泥土味清新怡人的稻香,看见心怀“禾下乘凉梦”的袁隆平院士自若地走在稻田间,不时用布满斑痕的手细细地摩挲着在他眼中无比可爱的稻穗。
米饭的口感是从未有过的苦涩。我想起好面子时多点出的几碗饭菜,闹脾气时故意留下的半碗剩菜,更多的是数不清的农民和科学家在田间日夜辛劳的身影。
大片大片金黄的稻田唤醒了我记忆中最常被告诫的那句话“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捧起手中的瓷碗一口气吃完了碗中的米饭,一粒不差,口中的味道无时无刻不在牵动着我的心——饱食者当常念袁公。
我盼行至您的梦中,良田万里,伞下乘凉,亲切地告诉您我乖乖地吃完了碗中的米饭,它的味道又香又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