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应仍在,毕竟从古来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带来的演讲是“节俭应仍在,毕竟从古来”。
先人从原始走来,渐渐拥有了钻木取火的智慧、遮羞蔽体的心灵。险恶的条件下,似乎只有故事才能生长。而节俭作为一种基因,随之深刻入生命体,五千年来,在华夏儿女的血脉里汩汩流动。时至今日,节俭都仍然是一股清流,在日益浮躁的现代社会不断清洗人心,隔断骄奢。
节俭是人格应树立的标杆。古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论中,将“修身”置于首位。唐太宗李世民又言:“夫君者,俭以养性,静以修身。”人格作船欲渡人生沧海,则节俭必为其中一桨,缺之则少动力前行。《道德经》中,老子坦言:“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节俭是老子的一种人生哲学,是“能成器长”的强大助推力。苏轼被贬黄州,房梁挂钱,量入为出,勤俭节约,哪怕是清贫日子也依旧过得有声有色。以节俭作为生活的底色,方能成就自我,对生活常怀知足之心。“人人往往把朴素误认作肤浅,又把华丽误认作丰富。”而今社会上的物欲冲刷着人们的价值观念,节俭的必要性遭受质疑。须知,欲望是无底洞,奢侈是对填洞作出的无用之功。唯有节俭,才能获得心的满足。
节俭是治国应贯彻的理念。一朝一江,国家是奔流向前的河水,奢则混,检则清。秦爱纷奢,对珍宝“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与民众渐行渐远,自取灭亡。隋炀帝大修行宫,大搞排场,劳民伤财,致使隋短命而亡。李商隐曾发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慨叹,字字珠玑。同为一国之君,汉文帝对着充盈的国库,仍旧着草鞋登庙堂,一身黄袍带着补丁,从未大兴土木,甚至自己的陵墓也要求从简,终造文景之治的盛世。节俭不会是在衣服上的补丁这样外化的表现,而是内化了的精神。上治国有节俭铺道,下方会开节俭风气,国家方能变得清澈透亮,长治久安。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以史为鉴才能明得失。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如今确已是换了人间。国家如今的强盛与富足是从先辈的勤俭节约、筚路蓝缕里走出来的。前辈“不辞辛苦出山林”,我辈无理由不“雏凤清于老凤声”。历史一再地告诫着我们节俭的不可缺失,我们不能充耳不闻,固守己见,奢侈浪费。同学们,当今的盛世是坐着节俭的铲车破冰前来的,我们应当接过节俭的接力棒,让祖国去拥抱更为广阔的大地长天、远山沧海。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