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厚学诗词网,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诗词 > 古诗集锦

包含 高 字的诗句

作者:admin来源:厚学诗词网发表于:2020-03-05 22:43:28阅读:147

佚老堂


陈瓘

解组给华远,悬车兴味长。
身闲云去住,心净月清凉。
老矣思同隐,归欤叹异乡。
平生高意在,畎畎未应忘。


次运都尉王晋卿天驷监邂逅作兼呈坐客


晁补之

平生杜元凯,学问光奕世。
戚联帝室未要论,烜赫功高羊叔子。
赤霄翔舞须威蕤,孔翠文章岂其累。
崇台作山池作湖,富贵所要声名俱。
酒樽诗句得过薄,小隐山城殊未疏。
曹侯词翰诸公客,惯听清歌耳倾侧。
天闲两骥看追风,晴轩忽下饮河虹。
拳毛妙画不可见,颜公笔精如对面。
邓张不醉无揽辔,烧烛林间鹊飞起。
第语曹侯继张燕,邻榼如渑不忧浅。


宿冯翊夜雨赠主人


李益

危心惊夜雨,起望漫悠悠。气耿残灯暗,声繁高树秋。
凉轩辞夏扇,风幌揽轻裯。思绪蓬初断,归期燕暂留。
关山蔼已失,脸泪迸难收。赖君时一笑,方能解四愁。


哭李商隐


崔珏

成纪星郎字义山,适归高壤抱长叹。词林枝叶三春尽,
学海波澜一夜干。风雨已吹灯烛灭,姓名长在齿牙寒。
只应物外攀琪树,便著霓裳上绛坛。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鸟啼花落人何在,
竹死桐枯凤不来。良马足因无主踠,旧交心为绝弦哀。
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

【注释】:
哭李商隐(其二)

崔珏

  虚负凌云万丈才, 一生襟抱未曾开。
  鸟啼花落人何在, 竹死桐枯凤不来。
  良马足因无主踠, 旧交心为绝弦哀。
  九泉莫叹三光隔, 又送文星入夜台。

  这是一首情辞并茂的悼友诗。

  李商隐是一代才人。崔珏说他有“才”且“凌云万丈”,可知其才之高,而冠以“虚负”二字,便写出了对世情的不平。有“襟抱”且终生不泯,可知其志之坚,而以“未曾开”收句,便表现了对世事的鞭辟和对才人的叹惜。首联貌似平淡,实则包含数层跌宕,高度概括了李商隐坎坷世途、怀才不遇的一生。

  中间两联,承首联而写“哭”。李商隐有《流莺》诗:“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以伤春苦啼的流莺,因花落而无枝可栖,自喻政治上的失意。崔诗“鸟啼花落人何在”,则用“鸟啼花落”烘托成一幅伤感色调的虚景,唤起人们对李商隐身世的联想,以虚托实,使“哭”出来的“人何在”三个字更实在,更有劲,悲悼的意味更浓。

  第四句以“桐枯凤死”暗喻李商隐的去世。《庄子·秋水》:“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足见其高贵。这鹓雏即是凤一类的鸟。李商隐在科第失意时,曾把排抑他的人比作嗜食腐鼠的鸱鸟,而自喻为鹓雏(《安定城楼》:“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当时凤在,就无桐可栖,无竹可食。如今竹死,桐枯,凤亡,就更令人悲怆了。此句用字平易、精审,可谓一哭三叹也。

  “良马足因无主踠”,良马不遇其主,致使腿脚屈曲,步履维艰,这是喻示造成李商隐悲剧的根本原因,要归之于压制人材的黑暗的政治现实。一般人都为此深感悲愤,何况作为李商隐的旧交和知音呢?“旧交心为绝弦哀”,明哭一声,哀得恸切。春秋时,俞伯牙鼓琴,只有钟子期闻琴音而知雅意,子期死后,伯牙因痛失知音而绝弦罢弹。作者借此故事,十分贴切地表达了对亡友真挚的情谊和沉痛的哀思。

  尾联作者独运匠心,采用了“欲进故退”的手法,荡开笔触,不说自己的悲哀,却用劝慰的语气说:“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莫要悲叹九泉之下见不到日月星三光吧,现在您的逝去,就是送入冥间的一颗光芒四射的“文星”啊!这是安慰亡友吗?这是诗人自慰吗?其实都不是。李商隐潦倒一生,郁郁而逝,人世既不达,冥间安可期?因此说,这只不过是作者极度悲痛的别一种表达方式,是“反进一层”之法。

  撼动人心的悲恸,是对着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这首诗就是紧紧抓住了这一点,把誉才、惜才和哭才结合起来写,由誉而惜,由惜而哭,以哭寓愤。誉得愈高,惜得愈深,哭得愈痛,感情的抒发就愈加浓烈,对黑暗现实的控诉愈有力,诗篇感染力就愈强。互为依存,层层相生,从而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崔闽 傅经顺)

晏起


韦庄

尔来中酒起常迟,卧看南山改旧诗。
开户日高春寂寂,数声啼鸟上花枝。


送张元直尉盐官二首


杨万里

溧水孟东野,南昌梅子真。
平生一少府,千载两高人。
白马松梢寺,朱旗雪外春。
村行如得句,寄我大江滨。


法尔不尔


释重顯

夏云多奇峰,干城冷相映。
借问诸禅僧,那箇堪凭定。
干城高锁月,夏云欲为雨。
若谓非全功,子细看规矩。


十四日同张伯修罗坚甫大智赏探韵即事感兴殊


程公许

涉秋苦多阴,婵娟竟见乍。
天巧竟作难,借皮三五夜。
屯云滃四面,如鹜俗士驾。
宝坊盍朋簪,尊酒共清话。
诸君读书眼,日月潭人织罅。
天眼物昏之,谁与弯弓射。
连宵耿孤吟。虚窗自高挂。
竹风静逾爽,露叶灿可画。
梦踏市桥去,醉眠僧榻借。
阴晴且勿言,幽赏可能罢。
恨欠截老龙,三弄倚风榭。
酒酣歌慨慷,四坐勿渠诧。
边尘日澒洞,志士异间暇。
君看古圣贤,忧乐以天下。
持此阅人多,何但如传舍。
短气吐复吞,欲言恐遭骂。
径思投绂去,甘老渔樵社。
世论熟脂韦,人物欢衰谢。
相期崇令猷,兰鲍观所化。

【原题】:
十四日同张伯修罗坚甫大智赏探韵即事感兴殊激懦衷翌日会保福辱诗示教借张大韵同赋

龙爪石


翁华

香开岩桂露凄清,翠锁晴岚泼眼明。
风度南枝乌鹊啭,月斜西坞玉绳横。
来游十里水云窟,偿我一生邱壑情。
诗句乞君高挂壁,且容鼻息撼盏鸣。


正月十八日晴霁登柯眺望二首


张耒

寂寂池亭古,园荒草自春。
东风独游客,迟日未归人。
久雨众山晦,初晴万境新。
长歌视天壤,高兴不无人。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西林:即庐山西林寺。
  缘:因为。
  此山:指的是庐山。
  侧:侧面。
  各不同:不相同。
  题:书写;题写
  登:攀
直译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人不清楚庐山本来的面目,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中。说明了一个道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简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在众多的歌咏庐山的作品中,苏轼的西林寺题壁诗与李白《望庐山瀑布》同样著名。但两首诗的艺术构思却大不一样:李白通过香炉峰瀑布一处景色的描写,烘托庐山的磅礴气势,激发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苏轼则没有描写具体景特,而是概括抒写浏览庐山的总印象,从中揭发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面对雄伟壮丽的庐山,诗人不胜感叹地说: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横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耸的山峰。你再从不同距离、不同高度去看吧,呈现在你眼前的庐山,都是各种互不相同的形象。我们为什么不能确切完整地把握庐山的真实面貌呢?只因为人在此山里面,眼界受到局限的缘故啊。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难道诗人所说的只是看山,所指的只是庐山一座山吗?普天下山山岭岭,哪一座不是看山角度不同,山势互不一样?宇宙间事事物物,又何尝不是立脚之点有别,观察结果各殊呢!对于一切事情,如果隐在它的圈子里面,就会不见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观地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的认识。这就是一句格言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诗写得巧妙别致,深入浅出,充满智慧,我们读过以后,仿佛自己也聪明了一些。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元丰七年(1084)春末夏初,苏轼畅游庐山十余日,被庐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因此,他挥毫写下十余首赞美庐山的诗,这是其中的一首。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中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这两句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哲理,并成为人们广为传诵的警句。
  位于江西省北部,耸立于长江南岸、鄱阳湖之滨的庐山,自古有“匡庐奇秀甲天下 ”的美称。这里不仅冈峦环列,山峰多达九十余座,而且长年云雾缭绕,烟雨弥漫。她那瞬息万变、瑰丽奇迷的山色,为历代文人骚客讴歌不已。唐朝诗人钱起这样写道:
  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
  只疑云雾里,犹有六朝僧。
  庐山的风雨云雾使诗人感到惊异骇怪。庐山如此神奇莫测,似乎在于云烟雾霭的作用。然而北宋大诗人苏轼却以他独特的感受,翻出新的意境,这便是脍炙人口的《题西林壁》。这首诗,是苏轼在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的西林寺时的作品。其实,十几天前他刚入庐山的时候,曾写过一首五言小诗:“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他很风趣地说,第一次见到庐山,好象遇到一位高傲的陌生人;要想和他混熟,今后就得常来常往。于是他 “往来山南北十余日”最后写出这篇歌咏庐山的名篇。
  在这里,诗人透过云雾的迷纱打算直接体认庐山本体。你看,他从横里看观察,所得到的印象是道道山岭;再从侧面端详,则是座座奇峰。无论是从远处望,近处看,还是高处俯视,低处仰观,所见景象全然不同。然而苏轼并没有象其他诗人那样仅仅止于惊叹和迷惘,而是进一步地思索:人们所看到的万千异态毕竟是局部景致,而并非庐山的本来面目。原因就在于游人未能超然庐山之外统观全貌,一味山间留连,“见木不见林”,自然难见其本象。
  结尾二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难道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吗?小而言之,我们研讨某个问题时,不是也有因为钻牛角尖而陷入困境的吗?我们从事某项工作时,不是有时也由于纠缠一些枝节而难以自拔吗?大而言之,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不是常常也有限于某一局部或某一方面的偏见而未能着眼于全局,把握不住客观事物本质吗?…… 这一切不都是由于当事者“身在此山中”,因而“不得庐山真面目”的结果吗?这种种人生境遇与游人看山不得其法何其相似啊!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多少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沁园春·五十五年


游九言

五十五年,满簪华发,俨然遂良。又何曾戚戚,荜门圭窦,何曾汲汲,玉带金章。困後高眠,饥来饱□,老矣狂夫老更狂。空回首,叹世间名利,傀儡开场。幸临晚节安康。又两日、三秋催萧霜。叹生朝亦是,贺宾踵至,龙锺矍铄,何足称觞。喜对诸贤,笑谈世事,相会亲朋醉玉觞。谁如我,素乐天知命,不事侯王。


题河沙寺西崖


姚勉

河沙古寺临江干,山如蜿蜒翠龙蟠。
入门双石踞虎豹,排云万竹森琅玕。
山中有景开屏面,路入西崖羊角转。
一湖横陈白于银,一溪西来净如练。
僧言此处好结亭,孔方绝交呼不应。
竹阴深中即亭子,风月为户云为棂。
寄赀录事今岂少,不日诛茅坐林杪。
饭余曳杖一登临,看尽青天没飞鸟。
晚天落日浮湖光,渔舟相连鸿雁行。
浩歌横笛互相答,底处更欲求潇湘。
荷山对面不盈咫,门前吾家锦江水。
何时亭子高崔嵬,年年钓蓑为此来。


沁园春·我试评君


辛弃疾

我试评君,君定何如,玉川似之。记李花初发,乘云共语,梅花开后,对月相思。白发重来,画桥一望,秋水长天孤鹜飞。同吟处,看佩摇明月,衣卷青霓。
相君高节崔嵬。是此处耕岩与钓溪。被西风吹尽,村箫社鼓,青山留得,松盖云旗。吊古愁浓,怀人日暮,一片心从天外归。新词好,似凄凉楚些,字字堪题。


同王维过崔处士林亭


卢象

映竹时闻转辘轳,当窗只见网蜘蛛。
主人非病常高卧,环堵蒙笼一老儒。


立秋喜雨


卫宗武

炎炎老火烧太空,熏灼万类势欲鎔。
高田幅裂稼已腐,低壤釜沸禾生虫。
金蛇飞走天鼓震,须臾散灭茫无踪。
火轮烈烈扬炽焰,夜镜炯炯摩青铜。
老夫望岁甚田叟,恨无神术驱群龙。
平明披衣视云气,雾霭四合何冥蒙。
沾濡俄顷遂滂沛,奔腾浩瀚犹崩洪。
雨珠雨玉何足贵,雨菽雨粟亦有穷。
涓流膏润入秉穗,穰穰九谷苞其中。
良畴何啻万万顷,一稔囷栉过崇墉。
溢为懽声沸比屋,洗空愁叹苏三农。
亦知诚感斯响答,古佛之一真圆通。
嗟吾年来生计荡,殆若枯叶随飘风。
瓯窭污邪不应祷,冻饿真与穷民同。
继今甘霔愿时有,鼓腹击壤歌年丰。


琴曲歌辞·乌夜啼引


张籍

秦乌啼哑哑,夜啼长安吏人家。吏人得罪囚在狱,
倾家卖产将自赎。少妇起听夜啼乌,知是官家有赦书。
下床心喜不重寐,未明上堂贺舅姑。少妇语啼乌,
汝啼慎勿虚。借汝庭树作高巢,年年不令伤尔雏。


声声慢 赠王彦宝


刘志渊

瘿除人我,冰冷高低,唤惺今是昨非。检教灵质,枉受万劫沉迷。况遇真风大阐,要诸仙、选陀名题。显一志,敢泥抛骨肉,*弃轻肥。觅个烟霞妙趣,息诸缘妄想,落魄无为。保护一真,洞照力尽严持。安泊元空妙体,显灵光、出入相随。前途了,决平登觉岸,稳步仙梯。


借甑


释善珍

投老林间借甑炊,心闲自觉乐无时。
生台抛饭暗持咒,山路负薪高诵诗。
惜燕常年寻故主,笑人荒冢树穹碑。
白头寂寞安吾分,何用黄金铸子期。


夜中独步


陆游

春半寒初退,更阑睡不成。
褰裳偶独起,曳履得徐行。
月上鸟未宿,水深蛙乱鸣。
踟蹰忽已久,残漏下高城。


相关栏目: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古诗词鉴赏
  • 古诗词考题
  • 先秦诗歌
  • 汉朝诗歌
  • 近当代诗歌
  • 汉赋精选
  • 古诗集锦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Copyright © 2012-2022 厚学诗词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