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厚学诗词网,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诗词 > 古诗集锦

含有江南的古诗句

作者:admin来源:厚学诗词网发表于:2020-04-28 15:24:49阅读:71

望江南/忆江南


王琪

江南酒,何处味偏浓。醉卧春风深巷里,晓寻香旆小桥东。竹叶满金钟。檀板醉,人面粉生红。青杏黄梅朱阁上,鲥鱼苦笋玉盘中。酩酊任愁攻。


寄远曲用唐人张籍韵


杨冠卿

江南淡荡烟波暖,蒲萄渌涨春江满。
日暮汀洲採白苹,芹芽出水兰心短。
美人去矣隔湘江,谁其赠我明月璫。


夜集张諲所居


刘希夷

江南成久客,门馆日萧条。惟有图书在,多伤鬓发凋。
诸生陪讲诵,稚子给渔樵。隐室寒灯净,空阶落叶飘。
沧洲自有趣,谁道隐须招。


兰塘词


温庭筠

塘水汪汪凫唼喋,忆上江南木兰楫。绣颈金须荡倒光,
团团皱绿鸡头叶。露凝荷卷珠净圆,紫菱刺短浮根缠。
小姑归晚红妆浅,镜里芙蓉照水鲜。东沟潏潏劳回首,
欲寄一杯琼液酒。知道无郎却有情,长教月照相思柳。


下蔡春暮旅怀


李中

柳过春霖絮乱飞,旅中怀抱独凄凄。月生淮上云初散,
家在江南梦去迷。发白每惭清鉴启,心孤长怯子规啼。
拜恩为养慈亲急,愿向明朝捧紫泥。


和蓬莱老之兄卓宣教见遗


释宝昙

要结灵山未了缘,山中草木亦欣然。
大江南北经年梦,明月东西一夜圆。
龙象而今非故我,功名自古付华颠。
相逢未必真相似,一啸西风万壑传。


喜雨和赵右司


吴潜

车水耕田正闵农,夜来好雨一犁通。
相近可是须群望,陟降元来即上穹。
击壤何曾知帝力,观风谁与达天聪。
见他东作思南墅,愁杀江南桑苧翁。


开岁卧病(二首)


郭奎

一朝卧病药相扶,才倚晴窗阅地图。
莫说江南风景好,王孙头白怨蘼芜。


阮郎归 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


向子諲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同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还。

【注释】:
向子諲是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靖康之难之时,他曾请康王赵构率诸将渡河,以救徽钦二帝。建炎三年(1129 ),金兵进湖南围长沙。此时他率军民与金兵血战八昼夜。陈与义《伤春》诗云 :“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 。”这首词所叙之事就是此事 。绍兴九年(1139),子諲触怒秦桧,从此归隐乡间十五年以卒。其词多写山林逸趣,但也不乏忧国伤时之作,此词即其中之一。词题“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其中乙卯为绍兴五年(1135),鄱阳即今江西波阳县,位于翻阳湖东岸。
从此词第一句来看,起笔极写江南江北,大雪漫天,寒气逼人。在如此大雪天征程上,词人在思考什么呢 ?是温暖的家,抑或前村之酒舍?两者都不是。
“遥知易水寒。”易水(在今河北),当时正是金人的后方。从此句可知词人是在怀想被掳北去的徽钦二帝。
此句写怀想,句中“知”字是眼。“知”前加一遥字,写出其怀念之深。落一寒字,见得其体贴之切。寒字与起笔之雪漫漫照应,结构完整,颇有寓意。江南江北已大雪漫漫,燕山雪花大如席,其寒彻骨,可想而知。寒字亦暗示出二帝在漠北寒冷之地,备受金人种种虐待。此句取自战国末荆轲之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既而又倍增一份悲愤之感。“同云深处望三关。”
上句写内心之悬想,此句更推进一步,写出举目以北望。三关者,淤口关、益津关(均在今河北霸县)、瓦桥关(在今河北雄县 )。五代周显德六年(959),世宗北取瀛、莫等州,以三关与契丹分界。词人以易水、三关,厝代北地。词人遥望天北,但见彤云沉沉,二帝蒙尘之处,上有沉沉之彤云,下有重重之关山。“断肠山又山 。”那重重之山,遮断了词人的视线,更遮断了二帝之归路 。遥望重山,怎能不令人肝肠寸断!
词情至此,似已至极。然而词人之悲痛是没有极点的。“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 。”换片三句翻出奇语,然痛入骨髓矣。唐人之诗云:“天若有情天亦老”,犹为虚拟之辞,此则直谓天可老。汉人之诗云 :“山无陵,江水为竭,⋯⋯乃敢与君绝 ”。想象还没达到海,此则至于海矣。天荒地老,痛剧恨深,见于言外。
下句更道“消除此恨难 ”。此恨正指靖康之耻、二帝被掳。难字,与上二句之可字能字呈为强烈对比,天可老、海能翻之可能,倍加反衬出消除此恨之不可能。
然而实际上天难老,海亦难翻,而消除此恨之难,更难于此二事,直是绝望之语。结尾二句奇外出奇,从绝望之中竟又现出一片痴望来。“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还 。”鸾指马铃,其形制为“鸾口衔铃”(《古今注·舆服》)。辂是车上横木 ,鸾辂即指二帝车驾。
《宋史·高宗纪》载:绍兴四年(1134)春正月,“遣章谊等为金国通问使 ”。五年五月,又“遣何藓等奉使金国,通问二帝 ”。故结笔上句言“频闻遣使问平安 ”。此词作于绍兴五年隆冬,事实上徽宗已于“绍兴五年四月甲子,崩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因为直至“七年九月甲子,凶问(始)至江南”(《宋史·徽宗纪》)。词人此时当然不可能“预卜 ”此一凶问。
但二帝在金国备受磨难,词人是明白的。问平安之语,字面堂皇得体,内里何等酸楚。上言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固已绝望;结句反谓几时鸾辂还,则又翻出无可遏止之希望。此希望虽不合情理,却见出一片痴情。以痴情语作结,使得此词愈朴愈厚愈无尽。
此词伤悼徽钦二帝之被掳,实际上是融家国之悲为一体(词人是神宗皇后之再从侄 )。徽钦二帝,皆亡国之昏君,本无可痛恨。但在“国、君一体”(《春秋公羊传》庄公四年)之时代,二帝之蒙尘在当时人们看来实与祖国山河之破碎、北宋文明之毁弃为一事。
故从历史之角度看,子諲此词表露出南渡之初爱国志士悲愤心态,所以有其一定的历史认识意义。从艺术之角度看,则此词抒情曲折深刻,及语言之諲婉工致,造诣颇有独到之处。上片由江南江北之雪联想到易水之寒,又由此一联想而遥望三关,已是层层翻进。下片凌空设喻,以天可老、海能翻反衬此恨难消,情至绝望之境,便若无以复加。然而最后又翻出绝望中之一片痴望,抒发故国故君之思,至此终至其极。只因词人郁结悲愤深沉,倾诉出来才有如此曲折跌宕之致。
词虽是小令,字数不多而其抒情却曲折深刻如此,可谓之造诣独特。全词虽极写二帝被掳不还之悲怀,但终篇亦并无一语道破,语言委婉工致,正不失词体本色。比较南宋前期一般爱国词之粗犷,南宋后期一般爱国词之晦涩,便又可谓之匠心独运。

留王郎


黄庭坚

河外吹沙尘,江南水无津。
骨肉常万里,寄声何由频。
我随简书来,顾影将一身。
留我左右手,奉承白头亲。
小邦王事略,虫鸟声无人。
王甥解鞍马,夜语鸡唤晨。
母慈家人肥,女惠男垂绅。
有田为酒事,豚韭及秋春。
生涯得如此,旧学更光新。
索去何草草,小留慰艰勤。
百年才一炊,六籍经几秦。
要知胸中有,不与迹同陈。
郢人怀妙质,聊欲运吾斤。


寓居吴兴


曾几

相对真成泣楚囚,遂无末策到神州。
但知绕树如飞鹊,不解营巢似拙鸠。
江北江南犹断绝,秋风秋雨敢淹留。
低回又作荆州梦,落日孤云始欲愁。


浣溪沙 舟中纪事


姚燧

白发年来自笑余。孔方从有绝交书。谁怜多病麴生疏。两岸行人争抵掌,谁家舟上载篮舆。江南休问看山无。


听老京妓宜时秀歌慢曲


杨基

春云阴阴围绣幄,梨花风紧罗衣薄。
白头官妓近前歌,一曲才终泪先落。
收泪从容说姓名,十三歌学郭芳卿。
先皇最爱芳卿唱,五凤楼前乐太平。
鼎湖龙去红妆委,此曲宜歌到人耳。
潜向东风作慢腔,梨园不信芳卿死。
从此京华独擅场,时人争识杜韦娘。
芙蓉秋水黄金殿,芍药春屏白玉堂。
风尘回首江南老,衰鬓如丝颜色槁。
深叹无人听此词,纵能来听知音少。
说罢重歌尔莫辞,我非徒听更能知。
樽前多少新翻调,一度相思一皱眉。


风流子·吴越东风起


朱敦儒

吴越东风起,江南路,芳草绿争春。倚危楼纵目,绣帘初卷,扇边寒减,竹外花明。看西湖、画船轻泛水,茵幄稳临津。嬉游伴侣,两两携手,醉回别浦,歌遏南云。有客愁如海,江山异,举目暗觉伤神。空想故园池阁,卷地烟尘。但且恁、痛饮狂歌,欲把恨怀开解,转更销魂。只是皱眉弹指,冷过黄昏。


望孤石诗

南北朝
鲍照

江南多暖石。
杂树茂寒峯。
朱华抱白云。
阳条熙朔风。
蚌节流绮藻。
辉石乱烟虹。
泄云去无极。
驰波往不穷。
啸歌清漏毕。
徘徊朝景终。
浮生会当几。
欢酌每盈衷。


送陆畅归江南


韩愈

举举江南子,名以能诗闻。一来取高第,官佐东宫军。
迎妇丞相府,夸映秀士群。鸾鸣桂树间,观者何缤纷。
人事喜颠倒,旦夕异所云。萧萧青云干,遂逐荆棘焚。
岁晚鸿雁过,乡思见新文。践此秦关雪,家彼吴洲云。
悲啼上车女,骨肉不可分。感慨都门别,丈夫酒方醺。
我实门下士,力薄蚋与蚊。受恩不即报,永负湘中坟。


满江红·夜半天风


刘仙伦

夜半天风,吹佩玉、列仙初度。又恰是、人间六月,叶蓂方吐。黄纸除书惊乍到,青毡旧物欣重睹。拥皇华、玉节待清秋,江南去。招壮士,增王旅。漕廪粟,资淮浦。济江南嘉绩,久闻当宁。明弼堂前山满眼,来鸿庭後花无数。看召环、即到寿星边,朝明主。



晏殊

遥想江南此时节,小梅黄熟子规啼。


寄承甫兄


项安世

不见夫君岁月过,举头相望隔山河。
人来人去书长到,江北江南情若何。
铁砚功名当自许,铁囊诗句不须多。
家风正待吾曹振,莫漫寻常费琢磨。


次韵江晦叔二首


苏轼

人老家何在,龙眠雨未惊。
酒船回太白,稚子候渊明。
幸与登仙郭,同依坐啸成。
小楼看月上,剧饮到参横。
钟鼓江南岸,归来梦自惊。
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
雨已倾盆落,诗仍翻水成。
二江争送客,木杪看桥横。


相关栏目: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古诗词鉴赏
  • 古诗词考题
  • 先秦诗歌
  • 汉朝诗歌
  • 近当代诗歌
  • 汉赋精选
  • 古诗集锦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Copyright © 2012-2022 厚学诗词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