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厚学诗词网,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诗词 > 古诗集锦

含有水的诗句古诗

作者:admin来源:厚学诗词网发表于:2020-04-28 14:33:15阅读:60

简刘吉父


王谌

长安为客者,皆是利名人。
只有君同我,惟添病与贫。
秋风篱下菊,夜雨水边莼。
拟共租船去,归家趁小春。


沁园春 读白太素天籁集,戏用韵效其体


张翥

客汝知乎,载酒轻舟,看花小车。胜炎州出使,瘴浮征旆,禁门待漏,霜满朝靴。岁去堂堂,老来冉冉,瓶雀飞时手怎遮。平生事,叹山林迹远,霄汉程赊。从渠梦蝶疑蛇。得放懒、还须自在些。甚天荒地老,铜台歌舞,水流云在,金谷豪奢。客问先生,归宜早计,醉后之言可信耶。鸥盟在,任渔蓑江上,雨细风斜。


三桥诗·右飞盖


欧阳修

鸣驺入远树,飞盖渡长桥。
水阔鹭双起,波明鱼自跳。


声声慢·六铢衣细


吴文英

六铢衣细,一叶舟轻,黄芦堪笑浮槎。何处汀洲,云澜锦浪无涯。秋姿澹凝水色,艳真香、不染春华。笑归去,傍金波开户,翠屋为家。回施红妆青镜,与一川平绿,五月晴霞。?玉杯中,西风不到窗纱。端的旧莲深薏,料采菱、新曲羞夸。秋潋滟,对年年、人胜似花。


南湖二亭落成各书长句一首


张镃

不负从今蒲蒲风,柳阴方称系疎篷。
窗前细雨摊鱼网,壁上斜阳晒钓筒。
肯厌隣僧频见过,有来巢燕亦相容。
甘心到老无人采,莫比当年渭水翁。


閒步


刘黻

出门俱寂寞,短褐步东皋。
语简反疑傲,诗枯亦近骚。
水轮寒碓急,山寨晚烟高。
邈矣飞来雁,令人赋折刀。


出游


陆游

东阡南陌适逢晴,小蹇轻装短作程。
白水满陂秧马跃,绿阴遶舍纬车鸣。
过村小妇凭墙看,入寺高人揽祴迎。
剩倩东风吹柳絮,放翁诗到此时成。


回文


无名氏

前堂尽烛残凝唳,半夜清香旧惹衾。
烟锁竹枝寒宿鸟,水沈天色霁横参。


恭南酷热


郭印

阴阳有定数,天地无全功。
偏雨或偏旸,消息岂难穷。
今夏孟仲雨,季月暑隆隆。
赫曦不停轨,火云日燔空。
晨兴迨晚暮,危坐沸鼎中。
一夕四五起,倦鸟思逃笼。
扇手腕几脱,所招皆温风。
年来复何罪,遭此炉炭烘。
迅雷空殷殷,微雨祗蒙蒙。
燋燃到草木,禾稻忧不丰。
颇闻炎瘴地,威势增祝融。
又闻大热狱,食饮浑洋铜。
法法惟心造,报应万不同。
吾家有云溪,竹间二水通。
入门爽毛骨,清绝广寒宫。
插羽欲飞去,免为旱魃攻。


送元公之鄂渚寻观主张骖鸾


孟浩然

桃花春水涨,之子忽乘流。岘首辞蛟浦,江中问鹤楼。
赠君青竹杖,送尔白蘋洲。应是神仙子,相期汗漫游。


谢亭送别


徐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释】:

  这是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后写的一首诗。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李白《谢公亭》诗说:“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反复不断的离别,使优美的谢亭风景也染上一层离愁了。

  第一句写友人乘舟离去。古代有唱歌送行的习俗。“劳歌”,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劳歌一曲,缆解舟行,从送别者眼中写出一种匆遽而无奈的情景气氛。

  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江淹《别赋》说:“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借美好的春色反衬别离之悲,与此同一机杼。这也正是王夫之所揭示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的艺术辩证法。

  这一句并没有直接写到友人的行舟。但通过“水急流”的刻画,舟行的迅疾自可想见,诗人目送行舟穿行于夹岸青山红叶的江面上的情景也宛然在目。“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理状态,也使整个诗句所表现的意境带有一点逼仄忧伤、骚屑不宁的意味。这和诗人当时那种并不和谐安闲的心境是相一致的。

  诗的前后联之间有一个较长的时间间隔。朋友乘舟走远后,诗人并没有离开送别的谢亭,而是在原地小憩了一会。别前喝了点酒,微有醉意,朋友走后,心绪不佳,竟不胜酒力睡着了。一觉醒来,已是薄暮时分。天色变了,下起了雨,四望一片迷蒙。眼前的江面,两岸的青山红叶都已经笼罩在蒙蒙雨雾和沉沉暮色之中。朋友的船呢?此刻更不知道随着急流驶到云山雾嶂之外的什么地方去了。暮色的苍茫黯淡,风雨的迷蒙凄清,酒醒后的朦胧仿佛中追忆别时情景所感到的怅惘空虚,使诗人此刻的情怀特别凄黯孤寂,感到无法承受这种环境气氛的包围,于是默默无言地独自从风雨笼罩的西楼上走了下来。(西楼即指送别的谢亭,古代诗词中“南浦”、“西楼”都常指送别之处。)

  第三句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第四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但由于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的萧瑟凄清情怀。这样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起直抒别情的难堪来,不但更富含蕴,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结尾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这首诗前后两联分别由两个不同时间和色调的场景组成。前联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后联以风雨凄其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笔法富于变化。而一、三两句分别点出舟发与人远,二、四两句纯用景物烘托渲染,则又异中有同,使全篇在变化中显出统一。

  (刘学锴)

送僧归越


杨亿

中林宴坐赤髭繁,水月禅心出世间。
说法音同海潮震,随缘身比岳云闲。
曹溪嫡嗣多参见,碧落仙乡遍往还。
归去旧房秋色晚,润松枝偃雨苔斑。


括苍石门瀑布


戴复古

少泊石门观瀑布,明知是水却疑非。
乱抛雪玉从天下,散作云烟到地飞。
夜听萧萧洗尘梦,风吹细细湿人衣。
谢公蜡屐经行处,闻有留题在翠微。


雨霁出游书事


陆游

十日苦雨一日晴,拂拭拄杖西村行。
清沟泠泠流水细,好风习习吹衣轻。
四邻蛙声已合合,两岸柳色争青青。
辛夷先开半委地,海棠独立方倾城。
春工遇物初不择,亦秀燕麦开芜菁。
荠花如雪又烂熳,百草红紫那知名。
小鱼谁取置道侧,细柳穿颊危将烹。
欣然买放寄吾意,草莱无地苏疲氓。


易水送别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释](1)易水:在今河北省北部易县境内。战国时期,侠士荆轲受燕国太子丹(即诗中的燕丹)的重托,到秦国刺秦王赢政(统一中国后的秦始皇)。临行时,燕丹等人在易水为其送行。荆轲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歌,与众人诀别。后来刺杀秦王未遂而被杀。(2)壮士发冲冠:壮士,指荆轲;发冲冠,即怒发冲冠,愤怒到头发把帽子都顶起来了,形容非常愤怒。

[译文]想当年,荆轲和燕太子丹在此诀别,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昔时的侠士已经不在了,然而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清人陈熙晋说:“临海少年落魄,薄宦沉沦,始以贡疏被愆,继因草檄亡命”(《骆临海集笺注》)。这四句话大致概括了骆宾王悲剧的一生。

  骆宾王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于易水送人》一绝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心境。

  据史载,战国末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归还诸侯之地。临行时燕太子丹及高渐离、宋意着白衣冠(丧服)送于易水,高渐离击筑,荆轲应声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悲壮激越,“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这首诗的第一联,“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就是写的这件事。“此地”,即诗题中的易水。“壮士发冲冠”,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如今在易水边送别友人,想起了荆轲的故事,这是很自然的。但是,诗的这种写法却又给人一种突兀之感,它舍弃了那些朋友交往、别情依依、别后思念等等一般送别诗的常见的内容,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这种破空而来的笔法,反映了诗人心中蕴蓄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借怀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今日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从而为下面的抒情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气氛。

  第二联“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这两句用对仗的句式,由前一句自然地引出后一句。这后一句也就是全诗的中心所在。它寓情于景,景中带比,不仅意味着荆轲那种不畏强暴的高风亮节,千载犹存;而且还隐含了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诗中用“已”、“犹”两个虚词,既使句子变得自然流利,也使音节变得纡徐舒缓,读来给人一种回肠荡气之感,更有力地抒发了抑郁难申的悲痛。

  这首诗题为“送人”,但它并没有叙述一点朋友别离的情景,也没有告诉我们送的是何许人。然而,人们却完全可以由它的内容想象出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激昂壮别的场景,也可以想见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胆相照的至友。因为只有这样,诗人才愿意、才能够在分别之时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块垒,而略去一切送别的常言套语。此诗题为送人,却纯是抒怀咏志。作为送别诗的一格,这首绝句可说是开风气之先吧。

  (赵其钧)

[url=http://estar.rdfz.cn/resource/gz/gzyw/ywbl/tcjs/3001_sr.htm]http://estar.rdfz.cn/resource/gz/gzyw/ywbl/tcjs/3001_sr.htm[/url]

渭桥北亭作


储光羲

停车渭阳暮,望望入秦京。不见鹓鸾道,如闻歌吹声。
乡魂涉江水,客路指蒲城。独有故楼月,今来亭上明。


次韵子瞻记十月十六日所见


苏辙

君不见天高后土黄,变化出入唯阴阳。
旋凝细雾作飞雹,复遣震雷追日光。
可怜万物甚微细,坐听百变随颠僵。
深根固蒂无计遁,倏来忽返安能防。
平生未见实惊耳,稍远不知如隔墙。
君看歌舞醉华屋,下有累絷排两廊。
眼前苦乐尚悬绝,空中造化知有亡。
我居宛丘厌凝冱,雪翻海水填陂塘。
但知膏泽利牟麦,恣食饼饵真嘉祥。
山阳所访亦何事,有酒胡不尽一觞。


送黄莘任道赴扬州主学


王令

子之来兮东之舟,暮不至兮谁牵以留。
子之去兮西之马,朝何亟兮不秣而驾。
驾胡适兮徂扬,扬之郊兮泮之央。
泮之冰兮春之水,泮之莪兮芽茁於涘。
泮之鹭兮洁白以止,泮之土兮除扫不滓。
泮之人兮立以望子,久不可待兮足并以跂。
子未至兮谓奚,子之至兮何以慰之。
招其来而挽其去,纳以宽而不严以恕。
增其长而救厥玷失,培其根而使华以实。
泮之人兮子喜,子先何适兮不夙吾治。


行香子·朝也防心


谭处端

朝也防心。暮也防心。恐心生、熟景来侵。多能术艺,书画棋琴。更不生贪,不着爱,步瑶岑。善也由心。恶也由心。善心闲、恶意狂寻。心生虚度,日月光阴。便如云行,如水去,访知音。


竹枝


刘禹锡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注释】:

  这首诗是一幅巴东山区人民生活的风俗画。它不是一般的模山范水,不是着力于表现山水的容态精神,而是从中发掘出一种比自然美更为可贵的劳动的美,创造力的美。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开头用一个“山”字领起,一下子把诗人面对春山、观赏山景的形象勾画出来了。俗谚说:“桃花开,李花败。”一般是李花先开,桃花后开。现在桃花、李花同时盛开,这是山地气候不齐所特有的景象。“层层”状桃李花的繁茂与普遍。此山彼山,触处皆是。那种色彩绚烂、满山飘香的景象可以想见。次句由景及人。“云间”形容山顶之高。诗人遥望山顶,在花木掩映之中,升起了袅袅的炊烟。他推断,这一定是村民聚居之处。“是人家”三字是诗人注意力的归着点。“是”字下得醒豁,表明诗人探寻的目光越过满山的桃李,透过山顶的云雾,终于找到了绣出这满山春色的主人的所在,美是由人创造的。山美、花木美,都来自山村居民的劳动之美。以下即转为富有地方色彩的山村居民的劳动场景的描画。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两句写山村居民热气腾腾的劳动生活。挎着长刀、戴着短笠的男人们根据传统的办法前去放火烧荒,准备播种;戴着饰物的青年妇女们下山担水,准备做饭。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两种修辞手法。一、借代。用“银钏金钗”借代青年妇女,用“长刀短笠”借代壮年男子,正好捕捉了山民男女形象的特征,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二、对仗。不仅上下两句相对,而且还采用了句中自为对(即当句对)的办法,把语言锤打得十分凝炼。

  全诗短短四句,每句一景,犹如四幅画图,孤立起来看,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合起来看,恰好构成一个完满的艺术整体。由满山的桃李花引出山村人家,又由山村人家引出劳动男女戮力春耕的情景,全诗至此戛然而止,而把妇女们负水对歌、烧畲时火光烛天以及秋后满山金黄等情景统统留给读者去想象,画面的转接与安排极有理致。诗中没有直接发出赞美,但那种与劳动生活的旋律十分合拍的轻快的节奏,那种着力描绘创造力之美的艺术构思,都隐隐透露出诗人欣喜愉快的心情和对劳动生活的赞叹。刘禹锡贬谪巴山楚水之时,接近了人民,南国的风土人情,激荡了他的诗情,丰富和提高了他的艺术情趣,使他在美的探索中扩大了视野,在审美鉴赏力和表现力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

  (吴汝煜)

猜你喜欢
相关栏目: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古诗词鉴赏
  • 古诗词考题
  • 先秦诗歌
  • 汉朝诗歌
  • 近当代诗歌
  • 汉赋精选
  • 古诗集锦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Copyright © 2012-2022 厚学诗词网 版权所有